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临床经验>>正文
 

 
何晓晖教授“衡”法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介绍
2018-04-16 13:48  

周玉平1      指导:何晓晖2

1 南昌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南昌3300032 江西中医学院330004

关键词:脾胃病;衡法;中医疗法;名医经验;何晓晖

何晓晖为江西中医学院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西中医学院副院长;江西省名中医,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劳动模范,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何教授从事脾胃病临床研究30余载,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形成了“衡”法论治脾胃病系统的学术思想和临证方法,临床疗效显著。笔者蒙幸随师临证学习,有所心得,兹介绍何教授“衡”法论治脾胃病经验,与同道分享。

1  衡法的概念和提出

   衡,原义指称杆,泛指称、天平等衡器。《前汉律历志》曰:“衡,平也,所以任权均物,平丈之器可运转者”,可见“平”与“衡”相通。此文中“衡”从“平”解,即平衡、均衡,引申到中医治疗学中为“平调”、“平治”。何教授指出,衡法即“平衡”之法,通过平调、平治达到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相对动态平衡。“衡”是人体健康和谐在生命活动中的体现,如阴阳平衡、代谢平衡、气血平衡、脏腑平衡、经络平衡、升降平衡、饮食平衡等。“衡”法是中医治疗学中一个具体的法则,包括平衡、平调、均衡之义。

   脾胃病以慢性过程最为常见,多迁延日久,病机常常错综复杂。久病伤正,正消邪长;脾病及胃,胃病及脾;由实转虚,由虚生实;阴胜阳消,阳胜阴消;由寒化热,由热转寒;气病及血,血病涉气;因病致郁,因郁致病,故许多慢性脾胃病常表现为脾胃兼病、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气血同病、痰湿夹杂、纳运失健、升降不调、心身不和等。何教授推崇《温病条辨》所说:“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强调治脾胃,重在平衡,“执中致和”是脾胃病治疗之要旨。何教授临证时注重平衡阴阳、调畅气血、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调和脏腑、心身同治、调协内外、燮理纳运、斡旋升降、权衡润燥等方面,并创立了和中调胃方、逐瘀调胃汤、清化调胃汤、温中调胃汤、疏肝调胃汤、降逆调胃汤、润中调胃汤、清中调胃汤等系列验方用于临床,疗效显著。

2  衡法的临床应用

2.1  平衡阴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生之本,本于阴阳”,脾胃亦本于阴阳。《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何教授认为,脾胃为中焦,含中和之气,具冲和之德,以平为健。“衡”法,就是以平衡中焦阴阳为纲,燮理升降、调理湿燥、平调寒热、协调气血、调理虚实等均是实现中焦阴阳平衡的手段与方法。何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立和中调胃方,该方集中体现了平衡阴阳的治疗观,为何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第一方。方由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己戊丸等方化裁组成,其中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补虚泻实、寒热并治;己戊丸疏肝和脾,清热降逆;四君子汤健脾益胃运湿;再加枳壳、莱菔子理气化滞;丹参理血活血;蒲公英清热健胃;海螵蛸制酸护膜。本方以“衡”为法,寒热并治,攻补兼施,升降相宜,气血同调,湿食同理,以平调中焦脾胃阴阳、寒热、气血、虚实、升降等。何教授把该方作为治疗寒热虚实夹杂型胃病的基本方,若辨证准确,效果显著。

2.2  调畅气血  脾胃与气血的盛衰和运行密切相关,一方面,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另一方面,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何教授认为,调畅脾胃气血,关键是“和”,核心是“畅”。和,一是要调和气机,使升降有序;二是要调和气血,使互生互用。畅,一是要理气导滞,使气行畅通;二是要活血通络,使血脉畅行。因此,脾胃病治疗诸法,如清法、温法、泻法、和法、补法、消法,都离不开理气理血法,组方遣药时一定要重视调气药和调血药的配伍应用。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所以要注意调协气与血之间的关系,如理气止痛剂中要兼用一些理血活血药,如赤芍、丹参、当归等;活血化瘀剂中务必配伍理气行气药,如柴胡、枳壳、陈皮等。脾胃病常用方剂柴胡疏肝汤、逍遥散就是气血同理、调畅气血的代表方。何教授自创逐瘀调胃汤,用于治疗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疗效较好。方用当归、赤芍、丹参、紫参、五灵脂、蒲黄、蒲公英、三七活血化瘀散结,其中赤芍、丹参、紫参、蒲公英又能清散瘀热;柴胡、枳壳、莱菔子理气破气;黄芪补气推气,气行则血行,气畅则血畅;刺猬皮、鸡内金、土茯苓通络软坚,为抗肠化之专药。全方血与气同疏,攻与补同施,瘀与热同清,气行血行,热清瘀清。

2.3  平调寒热  脾胃病日久,易致寒热错杂。何教授30 余年的临证经验总结发现,虚实寒热错杂是胃病最常见的证型,治疗时须寒热并用。《本草纲目》中曾盛赞寒热并用法,谓:“此皆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盛之害也。”何教授调和脾胃寒热最喜用半夏泻心汤化裁。方中辛温之半夏为君,王子接云:“半夏和胃而通阴阳,俾阴阳无争,则寒热自解。”臣以辛热之干姜和苦寒之黄芩、黄连,四药相合,具有寒热平调、辛开苦降之妙;佐以人参、甘草、大枣扶正补虚,护顾胃气,并藉三者甘缓调中之力,兼制方中大辛大苦之品,以求其药性和缓,不伤及胃气。全方寒热互用以和其阴阳,苦辛并进以调其升降,补泻兼施以顾其虚实。何教授用于脾胃湿热证的验方清化调胃汤,以黄连、黄芩苦寒清热燥湿;茵陈、芦根、田基黄利尿导热渗湿;苍术、半夏辛温燥脾祛湿;厚朴、砂仁芳香醒脾化湿;白术、茯苓健脾运湿;莱菔子通降气机,消滞开胃。全方以苦燥湿,以辛祛湿,以淡渗湿,以芳化湿,温凉相伍,寒热并调,上中下三焦同治,使热清湿去,脾健胃安。

2.4  兼顾虚实  脾胃病日久,临床上多见虚实夹杂。何教授在临证遣方用药时重视虚实错杂的全面兼顾,攻补兼施是其常用治法。如何教授创立的和中调胃汤便是由半夏泻心汤和四君子汤等组成,除调和寒热的特点外,还兼顾益气健脾,使泻中有补,攻补兼施。中土得补,胃气得保,则易取速效,若一味攻伐,犯虚虚之戒,则病难瘥愈。再如何教授治疗胃病脾胃虚寒类证的验方温中调胃汤则以黄芪、桂枝、白芍、干姜、淫羊藿、半夏、党参、茯苓、白术、炙甘草益气温阳;配以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佐以黄连,使补中有泻,同样体现了攻补兼施之妙。此外,何教授在使用寒凉药清中焦之热时,时刻注意顾护胃气,尤其对气味苦寒、性能峻猛之方药,常佐以四君子汤之类补脾健胃。在使用苦寒药时,用量一般不大,如黄连、龙胆草一般只用35g,且多用无败胃之嫌的蒲公英。

2.5  调和脏腑  临床脾胃常见病证常与诸脏腑功能失调相关,所以,治疗脾胃病须调和脏腑,即如张景岳所说:“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何教授强调,重在调和肝脾及调和肝胃,因为肝脾不和证和肝胃不和证在临床上最为常见。何教授创立了疏肝调胃汤疏肝扶脾,理气和胃,方中柴胡、枳实疏泄肝气;白芍、当归、麦芽阴柔养肝;四君子汤健脾扶土;半夏、木香、海螵蛸和胃止痛。肝郁生热,以蒲公英清之;气郁生滞,以莱菔子导之。肝脾()不和多有夜寐不安,用夜交藤养血安神。全方抑扶相合,升降相因,刚柔相制,收散相参,通补相伍,气血同调,肝脾胃心四脏同治,冀脏腑和谐、气血和畅、脾胃和平。何教授认为,胃病日久,久病及肾,脾胃阳虚必致肾阳虚。何教授治疗脾胃阳虚患者常加温补肾阳药,最善用淫羊藿。肾阴不足可致胃失濡润,胃阴不足亦可致肾阴不足,何教授对于脾胃阴虚患者常在补脾益胃基础上选加黄精、山药、生地黄、桑寄生、枸杞子等补肾阴药。何教授重视“心胃相关”理论在治疗脾胃病中的运用,一方面重视“身心同治”,另一方面善用调心安神之法。若患者有心烦易怒或精神抑郁,失眠多梦,常在一般辨证论治基础上加用黄连清心火;郁金解心郁;百合养心神。肺与脾胃功能也存在一定的联系,正如《素问·示从容论》云:“夫伤肺者,脾气不守,胃气不清”。何教授在临床治疗中焦气滞或胃气上逆诸证若效果不好时,常加上宣肃肺气之品,如苦杏仁、桔梗、莱菔子、厚朴、瓜蒌等,常有显效。

2.6  身心同治  何教授从中医学“形神合一”“心身统一”的生命观出发,强调治神。治神,即采用精神疗法,也叫情志疗法、心理疗法,它是通过医者的言、行、情、志等影响患者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以达到治疗目的的方法。何教授非常推崇《灵枢·师说》所言:“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便,开之以其苦。”这是一种劝慰开导的心理疗法,一是“告之以其败”,即指出疾病的危害,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和态度;二是“语之以其善”,即指出只要与医者配合,治疗措施得当,是可以治愈的,以增强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三是“导之以其便”,即告诉患者进行调养的方法,指出饮食起居的宜忌;四是“开之以其苦”,即解除患者的消极心理,放下思想包袱,克服焦虑紧张情绪。通过医者的说服、解释、劝慰、鼓励等,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以达到宽慰患者情怀,调整心身机能,促进疾病康复的目的。

2.7  协调内外  何教授在论治脾胃疾病时注重“天人相应”,即人体与外界环境的统一性,强调人的生命活动要遵循自然界的客观规律,主动采取各种养生措施,以适应一年四季气候的变化。何教授倡导李东垣的时间医学思想,即在处方用药时要考虑四时气候对脾胃的影响,选用一些时药,以协调人体与外界环境的关系,如春天阴雨之季,可选用佩兰、苍术、砂仁、白豆蔻等芳香化湿药以醒脾助运;夏日炎暑之季,可选用荷叶、黄连、莲子心、淡竹叶、藿香等清热祛暑药以清泻胃热;秋天温燥之季,可选用桑叶、苦杏仁、芦根、天花粉等生津滋润药以润中祛燥;冬日寒冷之季,可选用桂枝、干姜、生姜、花椒等辛温祛寒药以温中散寒。何教授还强调饮食治疗的重要性。一是要纠正患者不良饮食习惯,二是要告知患者饮食禁

忌,三是要指导患者饮食疗法。病有寒热虚实,食有四性五味,施行饮食疗法,必须坚持因人而异,辨证施食,如脾胃虚寒证,宜辛甘温补,忌寒凉生冷;胃阴亏虚证,宜甘凉滋养,忌辛温香燥;脾胃湿热证,宜清淡素食,忌甘甜肥腻。

2.8  燮理纳运  饮食入胃,胃主受纳,脾主运化,脾主升,则水谷精微得以输布,胃主降,则水谷及其糟粕得以下行,通过一纳一运,一升一降,使清升浊降,阴阳调和,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吸收功能。反之,则“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如脾为湿困,运化失职,清气不升,即可影响胃的受纳与和降;而饮食失节,食滞胃脘,胃失和降,亦可影响脾的升清与运化。何教授指出,脾胃病多是病程日久,脾病及胃,胃病及脾,往往是脾胃同病,如饮食减退和食后腹胀同存,多食善饥与消瘦疲乏并见,故治疗时要脾胃两顾,纳运同理。何教授治疗胃纳呆滞,或消导开胃,或芳香开胃,或酸甘开胃,但必须兼以健脾助运,脾运健才能胃纳佳;治疗脾失健运,或祛湿助运,或益气助运,或温肾助运,但必须兼以和胃助纳,胃气和才能脾气旺。何教授最常用香砂六君子汤燮理纳运、脾胃同治。

2.9  斡旋升降  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脾气以升为健,脾气得升,运化健旺,水谷精微源源不断地生成,则气血生化有源,内脏位置保持着相对的稳定;反之,脾气不升,则运化失司,水谷精微下流,而致便溏、泄泻,导致气血生化无源而气血亏虚,甚至发生内脏下垂。胃气以降为顺,以通为和,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胃气上逆等症状。何教授认为,脾胃之病发生,无不责之于气机的升降失常,正如李东垣所说:“脾胃升降失常,则百病皆起”。因此,在治疗脾胃之病,何教授特别重视调理中焦气机,用药注意顺应脏腑升降特点,使脾胃升降如常。常用葛根、柴胡、黄芪、升麻、桔梗等药物使脾气得升,用法半夏、枳壳、厚朴、旋复花、大黄等使胃气得降。何教授治疗胆汁反流性胃炎常用方降逆调胃汤,以柴胡、桔梗升散疏利;吴茱萸、干姜、半夏辛开胆郁;黄连、蒲公英、大黄苦寒泄热;厚朴、枳实、旋复花、莱菔子下气降逆,升降并用,胆胃同治,临床屡试不爽。何教授对于中气下陷病症,常用补中益气汤化裁,常在原方基础上配伍大剂量枳壳或枳实,有时佐以少量大黄,以通降腑气,使升中有降,调畅气机。

2.10  润燥相伍  胃为燥土,喜润恶燥,而脾为湿土,喜燥恶湿。脾燥则脾气升动正常,才能将水谷精微上输于肺;胃润则利食物的受纳与腐熟,即所谓“太阳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用药时,既不能太过温燥,以防伤及胃阴;也不能太过滋腻,以防助湿困脾。何教授治疗气阴不足证的验方润中调胃汤,以麦冬、沙参、玉竹、石斛生津养阴;白芍、山楂、甘草酸甘化阴;脾为津液生化之源,脾能布津,气能化津,故用太子参、白术、茯苓健脾助运以资生化之源;桑寄生补肝益肾,从下焦助中焦,以资阴液之本;阴虚生内热,以蒲公英清热养胃;诸甘寒之药,必凝滞气机、损伤胃阳,用半夏辛温发散之性除满和胃;用枳壳行气流畅之功消滞调中。全方滋而不腻,补而不滞,润中寓燥,柔中掺刚,临床反复应用,

疗效确切。再如何教授针对胃火炽盛证创立的清中调胃汤,以苦燥的黄连、黄芩、大黄配以蒲公英、牡丹皮泻胃热,兼清心、肝之火;佐以辛温之半夏、吴茱萸辛开苦降,开郁降逆,以助解郁火清蕴热;配以酸甘柔润的白芍、沙参,既可润养肝胃以缓其急,又能制约苦寒、辛温诸药燥烈之弊;枳壳、莱菔子行气导滞以助通降,海螵蛸收涩和胃以制酸。全方寒温相伍,升降相成,刚柔相济,苦寒而不碍阳,燥烈而不伤阴。

                                                                         (原载于《新中医》2012 年第2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