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临床经验>>正文
 

 
何晓晖教授论治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探析
2018-04-16 13:57  

葛来安12*,付勇2,吕国雄2,徐春娟3,章海凤2,谢明君2

1 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南京2100232 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南昌330006

3 江西中医药大学健康养生研究所南昌330004

摘要:介绍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认为该病属本虚标实,气阴亏虚、湿热蕴胃、胃络瘀滞为基本病机,病位在胃,与脾、肝胆、肾关系密切;遵循辨证与辨病相结合的原则,提出“舍病从证、病证兼治、无证从病”三步分治法,倡导衡法的应用,创制辨证“调胃八方”与辨病“双蒲散”,能有效逆转CAG的病理改变,防止胃癌发生。

关键词: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机特点;三步分治法;经验辑要;何晓晖

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是以胃黏膜上皮和腺体萎缩、黏膜变薄、黏膜肌层增厚为特征的消化系统疾病。中医多称之为胃痞。本病常伴有肠上皮化生和(或)不典型增生,后者即通常所说的胃癌前病变。防止胃黏膜萎缩及阻断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乃至逆转其病理改变,成了防止胃癌发生的关键。

何晓晖教授系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首批中医药继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何师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40余年,临床经验丰富,擅长脾胃病治疗,尤以治疗CAG享誉省内外。笔者有幸跟师学习,聆听教诲。兹将何师论治CAG 的特色作一探析,与同道共享。

1 CAG病因病机认识

何晓晖教授认为,CAG的发病机制复杂,与先天禀赋异常、情志内伤、饮食失调、外邪犯胃、劳倦损伤、药物所伤等因素有关。本病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为脾气虚、胃阴虚,标实主要是气滞、血瘀、湿热、痰阻、火郁等。其中气阴亏虚、湿热蕴胃、胃络瘀滞是CAG的3大基本病机,贯穿于CAG病理过程的始终。气阴亏虚是病理基础,湿热蕴胃是启动因素,血脉瘀滞是病理关键。CAG病位在胃,但与脾的运化失职、肝胆的疏泄失常、肾液的滋养不足有密切关系。何师指出,在CAG复杂的病因中,体质、湿热、伤食、情志等4个因素最需引起重视。

1.1  重视体质因素  内因是发病的重要依据,何晓晖教授临床上十分重视体质在发病中的作用。他根据数十年的临床经验,发现胃的形态和功能具有相对稳定的特质,提出胃质学说,将其分为胃正常质、胃气虚质、胃阳虚质、胃阴虚质、胃气郁质、胃蕴热质、胃湿热质及胃瘀血质8种[1]CAG患者中以胃气虚质、胃阴虚质、胃湿热质及胃瘀血质多见,他认为体质是证候的病理基础,改善体质可防止CAG复发。

1.2  重视湿热邪毒  国内外大多数学者认为,幽门螺杆菌(HP)是CAG的重要致病因子,从口感染而入于胃,属于外邪范畴。何师通过多年的临床观察,认为HP当属湿热邪毒。他曾提出革兰氏阳性球菌为火热之邪,革兰氏阴性杆菌为湿热之邪的论点[2],而HP属于革兰氏阴性杆菌,致病也具有明显的湿热特征,易犯中焦,阻碍脾胃气机,导致疾病缠绵难愈,久蕴伤阴损阳。大量的文献报导,感染HPCAG患者,临床以脾胃湿热证居多[3]。因此,要重视湿热邪毒在CAG中的致病作用,并把清化湿热贯穿于治疗的始终。

1.3  重视饮食所伤  何师认为,随着时代变迁,伤食的形式及致病机理发生了变化。上世纪经济落后时期,因食品的匮乏导致营养不足,CAG以脾气虚、胃阴虚证型最为多见。而当今生活富裕,则以不合理饮食而导致脾胃损伤、营养失衡居多。如摄食过量、宴席夜宵、肥甘烟酒,或烧烤炙炸、烹饪过度,或食无定时、偏食挑食等,损伤脾胃,导致水谷精微不化,生浊生湿,生痰生热,阻滞气血,致胃膜失营,发为胃痞。所以CAG的临床证型以湿热蕴阻、气血阻滞或寒热虚实夹杂最为多见。何师非常重视伤食在CAG中的致病作用,在药物治疗的同时,总是不厌其烦地指导病人纠正不良饮食习惯。

1.4  重视情志致病  胃肠为情绪之“镜”,何师常告诫我们,CAG的发生与情志关系极为密切,分析其病因病机时不可忽视七情内伤的致病作用。CAG患者多因郁致病,又因病致郁。过思、过忧、过悲等导致气机郁结,中焦升降失司,气血运行阻滞。CAG发生后,绝大多数的患者均有沉重的思想负担,从而加重疾病的发展,不利于治疗。所以何师提出治胃先治神,治疗CAG患者首先要进行情志开导,消除恐癌、绝望、急躁等不良心理[4]。正如《素问·汤液醪醴论》所说:“精神进,志意治,故病可愈。”[5]

2 CAG三步分治法

2.1 舍病从证,辨证除症 何师常说,要想疗效好,辨证论治是个宝。CAG系慢性病变,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病情复杂,短时间内不可能达到治愈,必须分阶段、长时间治疗。第一阶段重在较短时间内迅速消除临床症状,解除病人的痛苦,以增强患者治愈疾病的信心。何师以“舍病从证,辨证除症”为原则,采用健脾益气、和中安胃、滋阴养胃、消痞除胀、行气止痛、导滞通降、运脾祛湿、理气活血、制酸反佐等方法,依据证候类型选用和中调胃汤、温中调胃汤、清中调胃汤、润中调胃汤、疏肝调胃汤、降逆调胃汤、清化调胃汤、逐瘀调胃汤等“调胃八方”加减治疗[6]。这一阶段约需1~1.5月。

2.2 标本同治,病证兼顾 通过第一步辨证除症的治疗,患者大部分症状得以缓解,全身状态得到改善,基本消除了对癌变的恐惧心理,治疗信心增强。此时进入第二步治疗,即“标本同治,病证兼顾”,巩固第一阶段的治疗效果,使临床症状彻底消除。一方面继续辨证施药,标本同治;另一方面针对CAG的本质进行辨病治疗,消除其致病因子。此时何师常参考胃镜结果用药,如胃黏膜暗红,或黏膜粗糙不平,有结节隆起呈颗粒状,多为瘀血阻滞,加蒲黄、五灵脂、丹参、三七等活血化瘀药;胃黏膜充血、水肿、糜烂,多为热邪蕴胃,或湿热中阻,加蒲公英、黄连、黄芩等清热燥湿药;胃黏膜有出血点,加仙鹤草、白及、三七粉或云南白药等宁络止血;黏膜有溃疡,加乌贼骨、浙贝母、白及或锡类散等生肌愈疡。何师也常参照病理结果用药,如有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加用薏苡仁、莪术、石见穿、土茯苓、刺猬皮等消癥抗化。此为治疗的过渡性阶段,一般1月左右。

2.3 无证从病,逆转病理 经过前两步的治疗,患者的临床症状基本得到了消除,处于无证可辨状态,故这一阶段治疗以“无证从病,逆转病理”为原则。一是针对CAG气阴亏虚、湿热内蕴、血瘀络阻3大基本病机辨病用药,逆转其病理变化,使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得到逆转;二是针对患者体质类型,因人而异辨体用药。CAG患者体质常以阴虚质、气虚质、温热质及瘀血质为多,应根据患者体质的不同,进行整体调治,改善其偏颇的体质状态,防止疾病反复。这一阶段的治疗关键是紧抓CAG 正虚邪实的基本病机,治疗当扶正祛邪相兼,扶正多以健脾益气、滋阴养胃、调补肝肾为主,常用药物有太子参、党参、北沙参、白术、山药、黄芪、薏苡仁、黄精、生地、麦冬、茯苓、女贞子、枸杞子、凤凰衣、仙灵脾、肉苁蓉等;祛邪以清热化湿、行气活血、化瘀消癥为主,常用药物有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连、石见穿、土茯苓、枳壳、郁金、赤芍、丹参、鸡内金、菝葜、蒲黄、五灵脂、莪术、刺猬皮、穿山甲等。何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用于此阶段的经验方双蒲散,它由蒲公英、蒲黄、黄芪、太子参、黄连、蛇舌草、土茯苓、五灵脂、莪术、刺猬皮、鸡内金、凤凰衣等组成。本方针对CAG基本病机,具有清热解毒、逐瘀散结、养胃护膜之功效。用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肠上皮化生和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具有良好的逆转胃黏膜病理变化的作用,能够通过抑制CAG 模型大鼠胃黏膜Bc1-2p53TGF- 等蛋白的表达,从而阻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向胃癌发展的通路,对胃癌前病变可进行有效地干预[7]。这一阶段的治疗时间一般在1~3月左右。

3 CAG临证经验辑要

何师治疗CAG临证经验丰富,辨证诊治精确,理法方药考究,临床疗效突出。在此介绍他诊治CAG最主要的8点临证经验。

3.1 明确西医诊断 何师认为CAG临床表现常缺乏特异性,单凭胃脘痞胀、疼痛、饥嘈、烧心、纳呆等症状,很难与其它胃部疾病相鉴别。由于该病与胃癌发生关系密切,因此首先要借助电子胃镜及病理检查等手段来明确诊断,才能把握疾病的演变规律,使医患双方均能加以重视,避免拖延日久耽误治疗。明确诊断还有利于辨病与辨证结合,参考胃镜表现和病理检查来选用药物。为了降低癌变发生的风险,何师特别注意对患者的随访与监测,定期复查胃镜,故30多年所诊治的数百位病例几乎没有癌变发生。

3.2 倡导衡法应用 衡法,是何师在40多年临床工作中总结和领悟出来的治疗法则,即通过平调、平治达到人体阴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升降、出入的相对动态平衡。何师倡导的治疗脾胃病的衡法包括燮理纳运、斡旋升降、权衡润燥、平衡阴阳、平调寒热、调畅气血、兼顾虚实、调和脏腑、心身同治、调协内外等10个方面[8]CAG多缠绵日久,常为寒热夹杂、虚实并存、气血同病,故衡法尤其适合CAG的治疗。

3.3 坚持胃气为本 《内经》曰:“胃者五脏之本。”何师认为脾胃虚弱是CAG发病的根本原因,脾胃纳运障碍,气血生化乏源,患者临床表现多见胃脘痞满、厌食纳呆、不思饮食、面黄肌瘦、神疲乏力等。所以治疗首先要助长胃气,增进食欲,增加进食,方能鼓舞气血的生成,增强抗病能力。何师在治疗CAG全过程中都强调保护胃气,很少在CAG中应用大寒大热、重寒重热之品,就是避免损伤胃气。如在第一阶段以健脾开胃作为治疗第一要务,选择消导开胃、酸甘开胃、苦寒开胃和芳香开胃等方法来增进病人食欲。

3.4 注重脏腑关系 何师治病强调五脏一体、形神统一的整体观。CAG病位虽然在胃,但与脾、肝、肾、心、胆、大肠等脏腑亦有密切联系。肝气郁结可以犯胃,胆气横逆可以扰胃,肾阴亏虚则胃失所滋,心神不宁则胃腑不安,大肠传导不利则浊气逆上。所以在治疗时要注意调治其他相关脏腑,协调脏腑之间的关系,安五脏即所以调脾胃。五脏和则胃气和,五脏安则脾胃安。

3.5 重视气血调理 气血是脾胃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多种致病因素均可导致CAG患者气血失调,包括气机逆乱、气血失利、胃脉瘀滞、气血亏虚等。何师在治疗该病时特别重视气血调理,把调畅脾胃气血的原则概括为“和”与“畅”两个字。和,一是要调和气机,使升降有序;二是要调和气血,使互生互用。畅,一是要理气导滞,使气行畅通;二是要活血通络,使血脉畅行。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何师在处方用药时注意升降的药物相配应用,如葛根配莱菔子、柴胡配枳壳、木蝴蝶配瓜萎、苍术配厚朴等。胃络瘀滞是CAG 的主要病机之一,故何师把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治疗始终,其方法有清胃活血法、温胃活血法、润胃活血法、行气活血法、止痛活血法、止血活血法、抗化活血法等。如大黄具活血、止血、生新、清热、解毒、导滞等多种作用,何师将其广泛应用于CAG的治疗[9]

3.6 注意身心并治 CAG属于癌前状态,由于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等媒体或个别医生的夸大渲染,使患者心情尤为紧张、恐惧,思想压力沉重,极不利于治疗。因此,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身心并治尤为重要。何师推崇《内经》“治神”的治疗思想,对于思想负担重的患者,常通过劝说开导、释疑解惑、心理暗示、鼓励安慰等方法来解除患者的心理恐惧,帮助患者正确认识疾病的规律,增强患者同疾病作斗争的必胜信心,调动患者抗病的主观能动性。他还常指导患者以运动、自我按摩、艾灸、音乐、气功、太极拳等手段辅助治疗。处方中也常加用一些疏肝解郁、宁心安神的中药,如柴胡、佛手、八月札、玫瑰花、合欢皮、茯神、酸枣仁等调理精神情志。通过医患的密切配合,常达到事半功倍的治疗效果。

3.7 主张诸法兼治 求治于何师的CAG病人中多有省内外久治不愈者,不少人疾病顽固,病情复杂,如痞满、早饱、烧心、嗳气等症状难以消除,有时会束手无策。何师常感叹古人所言“人之所病病疾多,医之所病病道少”。自《内经》以来,中医治法手段丰富多彩,对于顽固性CAG亦不能只局限于汤药治疗,要有新思路、新手段,综合应用多种方法。何师在采用汤药治疗本病的同时,常加用穴位针刺、腕踝针、耳针、艾灸、耳穴压豆、脐疗等方法辅助治疗,时常能出奇制胜,获到意想不到的疗效。对于合并有胃黏膜糜烂、出血和食管炎的CAG 患者,何师常选用锡类散、云南白药、三七粉、白及粉等调成糊状空腹吞服,药末粘附在病灶上,可发挥祛腐生新、生肌护膜、止血化瘀等局部外治作用。

3.8 强调药食同调 有病三分治,七分养,胃病更是如此。何师认为,胃是一个特殊脏腑,药物通过口服直接入胃,作用于胃黏膜而直达病所,有利于疾病的恢复,这是其治疗优势所在;但若患者进食生冷、辛热、硬糙、酸辣、烈酒等刺激性食物,又将给胃黏膜造成新的损害,这是不利于治疗的一面,所以饮食调节与药物治疗同样重要。何师将CAG的饮食调理归纳为两大要点:一是温和饮食,适可而止;二是辨体施食,以喜为补。疾病基本痊愈后,为了改善患者胃质,防止疾病复发,何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创制了系列适合不同证型和体质的养胃粥和养胃茶,简便经济,深受患者喜爱。如适于脾胃虚弱的健脾益胃粥、适于胃阴亏虚的滋阴养胃粥、适于脾胃湿热的清化和胃粥等。还有适于胃气虚质的益气调胃茶、适于胃阳虚质的温中调胃茶、适于胃阴虚质的养阴调胃茶、适于胃气郁质的理气调胃茶、适于胃湿热质的清化调胃

茶、适于胃蕴热质的清热调胃茶及适于胃瘀血质的活血调胃茶等。

4 病案举隅

邱某,男,69岁,201069日初诊。患者有胃病史20多年,10年前病情加重,经胃镜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长期中西药治疗反复不愈。近1年来胃痛、胃胀加重,胃镜及病理复查为“重度萎缩性胃炎,中度肠上皮化生”,HP+),曾到省内外多家知名医院治疗,效果欠佳,前来就诊。刻下:形体消瘦,面色萎黄,胃脘胀闷,灼热嘈杂,不思饮食,少食则舒,多食则胀,得嗳则缓,时口苦,喜温饮,大便尚可,神疲乏力,夜寐不安。舌质暗红,舌下血脉曲胀,苔黄根部稍腻,脉细弦略滑。中医辨证:脾胃虚弱,湿热中阻,胃络瘀滞。治宜清化湿热,理气活血,健脾和胃。方药:黄连4g,厚朴10g,姜半夏10g,太子参15g,白术12g,茯苓20g,五灵脂10g,蒲黄10g,木香10g,玄胡索10g,赤芍12g,枳壳12g,剌猬皮10g,石见穿12g10剂,水煎服。服药后,诸症明显改善,灼热和嘈杂均缓解,纳食增进,舌苔变薄。以上方加减变化治疗1个半月后,除偶有胃脘隐痛外,其它症状基本消失。舌质偏暗,苔黄较厚略腻,脉弦稍滑。8月2日复查胃镜及病理切片,为“中度萎缩性胃炎伴糜烂,局限性肠上皮化生”。患者症状基本消除,但中焦湿热未尽,宜病证同治,清化中焦湿热以治证,逐瘀抗化以治病。方药:姜半夏10g,黄连4g,厚朴12g,茵陈15g,蒲公英20g,太子参加15g,黄芪20g,茯苓20g,赤芍15g,莪术12g,刺猬皮8g,五灵脂10g,蒲黄10g,鸡内金10g,石见穿15g。此方加减变化治疗1个半月,症状消失,胃无所苦,纳食增进,体质量增加3kg,面色好转,精神好转,舌质略暗,舌下青筋稍粗,脉细弦稍数。此时患者已无症状,无证可辨,根据CAG基本病机,用双蒲散加减治疗:蒲公英20g,蒲黄10g,太子参15g,黄芪20g,石斛12g,黄连3g,白花蛇舌草20g,石见穿15g,土茯苓20g,五灵脂10g,王不留行10g,穿山甲2g,刺猬皮6g,鸡内金6g,莪术12g,枳壳12g。服用上方2个半月后,114日复查胃镜及病理为“浅表萎缩性胃炎,未见到肠上皮化生”,HP-)。嘱仍用上方隔日1剂,再服3月,以巩固疗效。2014年患者来院复查,胃镜及病理,为“中度非萎缩性胃炎,无肠化现象”,且体重增加近10公斤,面色红润,精力充沛。按:本案属典型的CAG伴胃癌前病变,按照CAG三步分治法进行治疗,获得良效。何师先舍病从证,辨证除症,予清化湿热,理气活血,健脾和胃为法,治疗50余天,症状基本消除,患者信心增强;再采用病证同治,清化中焦湿热以治证,逐瘀抗化以治病,经过1个半月的治疗,症状消失。此时无证可辨,根据CAG 基本病机,运用经验方“双蒲散”加减逆转病理,最终达到临床痊愈。且随访3年余,未见复发。

参考文献

[1]何晓晖.胃质的探讨及其在胃病防治中的应用[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066(3)81

[2]何晓晖.革兰氏染色细菌致病特点与中医病邪辨证关系的初步探讨[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23

[3]冯玉彦,杨倩,刘建平,等.慢性萎缩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54-755

[4]何晓晖.脾胃病临证新探新识新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72-75

[5]黄帝内经素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3.87

[6]黄勇,邓棋卫,周玉平.运用何晓晖教授“调胃八方”治疗难治性胃病[J].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12(1)83

[7]何晓晖,陈文,陈建章,等.双蒲散治疗大鼠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实验研究[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842(3)66

[8]周玉平.何晓晖教授“衡”法论治脾胃病临床经验介绍[J].新中医,201244(2)133

[9]刘良福.何晓晖应用大黄治疗萎缩性胃炎临床经验[J].上海中医药杂志,200640(3)34

                                                             (原载于《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年第3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