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瑛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抚州334000)
关键词:脾胃病;何晓晖;经验方
何晓晖教授、主任中医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专业委员会常委,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校长。2005 年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江西省名中医,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导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 余年,医术精湛,学验俱丰,在中医治疗胃病方面有独到之处。其潜心方药,独具匠心,创拟新方,多有发挥,每于临证,常起沉疴顽疾。现择其数方,探析于后:
1 和胃调中汤
1.1 主治病证 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寒热虚实夹杂型。症见胃脘疼痛胀闷,灼热嘈杂,嗳气泛酸,咽喉不利,大便不调,舌苔白或黄,脉细弦或缓。
1.2 方药组成 姜半夏10g,干姜3g,黄连5g,黄芩10g,党参12g,吴茱萸3g,白芍12g,白术12g,茯苓15g ,枳壳12g,丹参12g,蒲公英15g,海螵蛸15g,莱菔子12g,每日1 剂,水煎服。加减:脘痛明显者,加木香、玄胡索;脘腹胀闷甚者,加厚朴、大腹皮;胃冷明显者,加桂枝、制附子;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虎杖;大便溏薄者,加山药、扁豆;泛酸明显者,加瓦楞子、浙贝母;嗳气明显者,加旋复花。
1.3 方义分析 何师认为脾胃疾病多病程长,反复发作,其病机多虚实夹杂,寒热并存,气血同病,湿食同阻。本方由半夏泻心汤、四君子汤等方化裁组成,其中半夏泻心汤辛开苦降,除实补虚,寒热并治;四君子汤健脾益胃运湿。配黄连、吴茱萸、白芍疏肝和脾,清热降逆;枳壳、莱菔子理气化滞;丹参理血活血;蒲公英清热健胃;海螵蛸制酸护膜:诸药合用,以平调中焦脾胃阴阳寒热虚实升降。“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和胃调中汤以“衡”为法,即寒热并治,攻补兼施,升降相宜,气血同调,湿食同理,以达调和脾胃之效。
1.4 典型病案 许某,男,40 岁,交警干部,1998 年3 月1 日初诊。近1 年来胃脘痞胀不适,饥时嘈杂,食后稍舒,喜热食,纳可,胸骨后灼热,大便时结时溏,口干口苦,消瘦,面色萎黄,脉沉细。胃镜及病理切片诊断为“食道炎、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黄色瘤、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西医治疗不显。辨证为寒热并兼,虚实夹杂,气滞血瘀,气阴两虚。治宜虚实同调,寒热并治,益气养阴,化瘀抗化。方予和胃调中汤加减。药用姜半夏8g,黄连4g,干姜2g,吴茱萸3g,太子参15g,茯苓12g,白术12g,白芍15g,蒲公英15g,莱菔子15g,陈皮6g,北沙参12g,五灵脂10g,石见穿12g,刺猬皮10g,7 剂。锡类散14支,吞服,每次1 支,每天2 次。二诊时胃脘灼热见减,痞胀已缓,精神好转,仍时有口苦,大便时结,舌脉如前。前方去北沙参,加龙胆草3g ,7 剂。三诊诸症见缓,再投前方加减。11 周后,胃无所苦,诸症均消失。胃镜及病理切片复查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改变、黄色瘤、溃疡均消失。再服胃康4号丸(院内制剂)1 月,以巩固疗效。随访8 年,胃无所苦。
2 健脾益营汤
2.1 主治病证 脾营虚证,慢性虚损性疾病,以营养不良和消化不良为临床表现者,常见于消化道慢性疾病、营养不良性疾病、寄生虫、恶性肿瘤及慢性消耗性疾病等。
2.2 方药组成 太子参20g,白术15g,山药15g,莲肉15g,茯苓20g,薏苡仁20g,扁豆15g,鸡内金10g,陈皮6g,山楂12g,大枣5 枚,每日1 剂,水煎服。加减:脾营虚证以营养不良、机体失养为临床特征,是由多种消化系统疾病或消耗性疾病所引起,所以治疗时首先必须针对原发病治疗,临床应用本方时应随症加减,并且应坚持较长的疗程。
2.3 方义分析 何师认为,脾营虚证多见于小儿和老人,用药应平和,并且要注意原发病的治疗和饮食的调节。本方由参苓白术散变化而来,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益营,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鸡内金、山楂健脾消食;山药、莲肉、薏苡仁、扁豆、大枣等味甘性柔质润,既有健脾之功,又富有营养,是健脾益营之佳品;陈皮理气和中,使补而不滞:诸药合用,可达健脾益营之功。
2.4 典型验案 吴某,女,35 岁,工人,2004 年3 月24 日初诊。患“胃窦低分化磷状上皮癌”手术治疗,术后进行化疗2次,因毒副作用明显无法坚持而求治于中医。诊时面色苍白,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头晕心悸,不思饮食,少食则脘胀,大便溏薄,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胖而暗,舌苔薄黄稍腻,脉沉细数,血常规检查三血均减少。证属脾胃虚损,脾营不足,气血两亏。以健脾益营汤加清热解毒药治之。处方:太子参30g,白术15g,山药15g,莲肉15g,茯苓30g,薏苡仁20g,扁豆15g,鸡内金10g,黄芩20g,灵芝粉5g,石见穿15g,半枝莲15g,白花蛇舌草30g,大枣5 枚。服药14 剂后胃纳增进,脘腹胀闷缓解,大便转实,精神和面色明显好转。在此方基础上加减变化治疗3 个月后,纳食如常,胃部无所苦,体重增加了11斤。每月服药1 周,1 年后恢复工作。随访3 年,身体健康。
3 双枳术丸
3.1 主治病证 脾虚湿困气滞证。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胃下垂、胃肠动力障碍等,症见脘腹痞满,不思饮食,大便结溏不调,或便有黏液,嗳气,舌苔腻等。
3.2 方药组成 白术30g,苍术12g,枳实12g,枳壳15g,每日1 剂,水煎服。加减:脾虚甚者,加党参、茯苓、山药等;寒湿者,加厚朴、半夏、干姜等;湿热者,加黄连、黄芩等;大便干结者,加大黄;脘腹疼痛者,加木香、乌药;食积者,加莱菔子、山楂、谷麦芽等。
3.3 方义分析 本方源于古方枳术丸,枳术丸出于《脾胃论》,由枳术和白术两味药物组成,具健脾消痞之功。双枳术丸是枳术丸基础上加枳壳、苍术二药,配伍严谨,药简力专。苍、白二术,健脾以助化,运脾以祛湿,脾健则积消湿除,燥运相助,是健运脾胃的最佳要对;实、壳二枳,下气以行滞,理气以宽中,气顺则痞除满消,行消两济,是理气消痞的有效配伍:四药同用,健运相助,补消相兼,升降相宜,共奏健脾、除湿、导滞之功。何师常以此方治疗痞满之顽症,屡屡获效。
3.4 典型验案 陈某,男,52 岁,干部,2006 年8 月8 日初诊。患“肠梗阻”并发胸水,住某市第一人民医院治疗半月,中西医会诊治疗数次,仍脘腹胀满闷痛,腹部胀大,大便不解,进硫酸镁或大剂量大黄(50g)则解少许大便,努挣而不畅,矢气极少,嗳气频繁,脉伏而细。证属湿热阻滞,腑气不畅。以连厚饮合小承气汤加减治疗,3 剂后腹胀稍有缓解,纳稍增,苔腻略减,但大便仍不畅,嗳气频作,饮水后胃中有振水声,食少。改用双枳术丸治疗,白术30g,苍术12g,枳实15g,枳壳15g,茯苓20g,厚朴12g,槟榔15g,黄连5g,黄芩12g,芦根30g,薏苡仁30g,莱菔子15g。服药3 剂,大便已畅,诸症好转,舌苔黄腻见净,纳大增。仍守方进3 剂,痞消便畅,诸症均缓解。再以此方合四君子汤以善其后。
以上三方,均系何老师临证验方。其治疗脾胃病,药简效宏,组方严密,体现了中医治疗脾胃病的特色。笔者在随师门诊中,每逢脾虚胃弱之症,屡试屡验,深感中医脾胃学说之博大精深。
(原载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
2007
年第
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