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临床经验>>正文
 

 
何晓晖教授治疗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心得
2022-11-01 22:29  

病毒性肝炎是世界上流行久远、广泛、危害性极大的传染病之一,按病原学分为甲、乙、丙、丁、戊、己、庚七型。乙型肝炎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和发病率高的特点,在全球约3.5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中,我国约占1.3亿,其中慢性乙肝患者约2000万,每年约有30万人死于与此相关的肝硬化、肝癌等疾病,故被称为“肝炎大国”,所以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是危害我国人民身体健康的重大传染病。慢性乙型肝炎免疫发病机制极其复杂,虽然以干扰素、核苷类似物等西药抗病毒药物的临床应用取得治疗重大进展,但抗病毒治疗只能抑制而不能清除乙肝病毒感染,彻底根治慢性乙型肝炎的目标尚不能实现。中医药是我国防治慢性乙型肝炎的重要方法和特色,其辨证论治的个体化治疗与慢性乙型肝炎极具个体化的免疫发病机制高度契合,目前已有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抗肝脏炎症、抗肝纤维化、改善肝功能、调节免疫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中医药治疗乙型肝炎前景广阔,大有作为。

慢性乙型肝炎属于中医黄疸、胁痛、肝积、虚劳的范畴。病因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内因有个体素质、遗传影响和精神因素等,外因为感染湿热疫毒。其病机为正虚邪恋,毒、热、湿、瘀蕴结于肝,气血失调,中焦失司。何晓晖教授勤求博采,中西医互参,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治疗乙型肝炎策略,现做一简要介绍。

(一)以人为本 以正为本

中医治病以人为本,重视患病的人。大多数乙肝病毒携带者和乙型肝炎病人平时没有什么不适症状,多是在健康体检中发现,当知道自己感染了乙肝病毒后,许多人都是忧心忡忡,从而逐渐出现不适症状,如神疲乏力、胸闷胁痛、纳食不馨、夜寐不安等,甚至有的人精神抑郁,四处求医,因病致郁了。所以接诊此类病人,首先要对病人进行心理疏导和情志调节,要做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既要指出疾病的危害性更要说明乙肝是可防可治的,解除病人的恐惧紧张心理,并指导病人养成良好的饮食和生活习惯,劳逸结合,戒酒戒烟。如果两眼只盯住病人的肝,不顾及患者的精神情志,不纠正患者的生活陋习,再好的药物也只是事倍功半。

正虚邪恋是慢性乙型肝炎的病机特点。《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中医认为“邪正相争,正为本”,正气虚弱、禀赋不足是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内在原因。现代医学认为慢性乙型肝炎是由乙肝病毒导致的以肝脏炎症为主的全身性疾病,病原体病毒变异、难于清除和免疫无能为其发病机制。所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要以正气为本,自始至终要扶助病人的正气,提高抗病毒的免疫功能。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党参、灵芝、刺五加、枸杞、猪苓、茯苓、何首乌、女贞子等益气补肾药,均具有免疫促进作用,能增强网状内皮系统和巨噬细胞的功能。黄芪、人参有诱导β-干扰素生成增加作用。猪苓多糖、香菇多糖、云芝多糖、黄芪多糖、冬虫夏草等具有调节慢性肝炎免疫功能作用。上海曙光医院研制的补肾丸由巴戟天、菟丝子、桑寄生、丹参等中药组成,治疗近千例慢性乙肝和乙型肝炎病毒携者,均取得良好的疗效。药理实验结果表明,补肾丸不仅具有抗炎、调节免疫作用,还能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病理组织的改变。因为中药有提高免疫功能而抗病毒的作用,何晓晖教授治疗乙肝总是把扶助正气放在组方的首要位置,他常选用黄芪、太子参、白术、茯苓、灵芝、五味子、黄精、女贞子、山茱萸、枸杞子、绞股蓝、肉苁蓉、仙灵脾等药补益气血和肝脾肾,扶正以抗邪。

(二)清热解毒 除湿化瘀

乙型肝炎病毒为湿热疫毒,是引起“肝炎-肝硬化-肝癌”三部曲的罪魁祸首。乙肝病毒或母婴垂直传播,或后天感染潜伏体内,若人体正气不足则毒气内泛,侵犯于肝,致肝气郁滞,横逆脾胃致运化失司。毒邪入于血分,迁延日久,阻滞脉络,导致气滞血瘀,形成“瘀毒”,生成癥积。湿热疫毒致病贯穿于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之全过程,所以说“毒邪不清,肝无宁日”。据此,清热解毒原则要贯穿于乙型肝炎治疗的始终。中草药中有许多疗效确切的清热解毒药,何晓晖教授最常用的有垂盆草、蒲公英、虎杖、绣花针、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苦参、板蓝根、连翘、六月霜、叶下珠、夏枯草、半边莲、凤尾草等,临床表明这些药物能较好地控制肝脏炎症,对抑制病毒复制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临床上被经常使用的中药制剂苦参碱、叶下珠胶囊,分别来源于清热解毒中药苦参和叶下珠,经循证医学证实具有明显的抗肝炎病毒作用。

乙型肝炎病毒属于湿热疫毒,具有热毒、湿毒和瘀毒等特性,所以在清热解毒的同时也要除湿毒、祛瘀毒。湿毒与热毒胶结于肝,故病缠难愈,所以治疗慢性乙肝始终要湿毒与热毒并治。祛湿毒可用茵陈、田基黄、车前子、金钱草、黄连、山栀、龙胆草等。湿热又有湿重于热、热重于湿及湿热并重之区别,要分清轻重主次而随证施治。湿热蕴结,必然阻碍气血运行,导致血脉瘀滞而形成瘀毒,所以我们认为治湿热不要忘记化瘀毒,除瘀毒可用丹参、赤芍、丹皮、石见穿等凉性活血药,也可适当用些当归、川芎、红花等温性活血药,这些活血药都具有改善肝脏微循环的作用,能防止肝纤维化。慢性肝炎发展到一定时期,血瘀将占主导地位,水蛭有“逐恶血、血瘀”,破“血疲、积聚”之功,清代医家张锡纯称赞此药:“去血瘀而不伤新血,纯系水之精华生成,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我们临床治疗慢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时,喜用水蛭来逐瘀散积,临床实践表明此药祛瘀且不伤正。

清热解毒应贯穿于乙型肝炎治疗始终,但组方时是主还是次,就要根据病人体质强弱、病情轻重、病程长短而定。若体质强、病程短者以清热解毒为主。其他治法为辅;体质弱、病程长者,扶正为主,清热解毒为辅。清热解毒药大多数为味苦性寒,易伤阳气,易败胃气,所以处方不是清热解毒药的堆积,而是要坚持辨证论治,随证配伍,因人而异。

(三)辨病辨证 中西互参

中西医各具特点,西医重视辨病,中医重视辨证,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是治疗乙型肝炎的最佳路径。本病的诊断,是西医之长,是中医之短。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早期肝炎,病人无任何不适,无症可见,无证可辨,仅仅依靠传统的中医诊断技术,必然耽误病情,丧失最佳治疗时间。西医的生化学、影像学、病毒学、病理学检查可以准确定性、定位、定型、定期,为疾病的诊断、发展、转归、预后提供确切的依据,可为疾病治疗指明方向,也是评判治疗效果的主要证据。慢性乙型肝炎病理机制复杂。变化多端,因此一定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告诫患者定期进行彩超、肝功能、肝炎标志物、肝炎病毒数量、甲胎蛋白等基础检测,必要时进行CT、MRI或肝穿检查,密切监测病情的发展,把握病理变化的进展,这样才能做到胸中有数,心中有策。

乙肝病毒携带者和早期肝炎,无临床症状,在无证可辨时,可遵循无证辨病的原则,依据乙肝湿热疫毒、毒蕴肝瘀、正虚邪恋的基本病机来确定治疗原则并组方遣药,如清热解毒、疏肝活血、扶正祛邪。在乙型肝炎治疗的全过程中,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可参考生化学、病毒学、影像学、病理学检查的结果,应用现代中药药理知识来选用中药,如用苦参、蒲公英、叶下珠、七叶一枝花等抗病毒,用垂盆草、五味子等降转氨酶,用丹参、鳖甲、穿山甲、鸡内金等抗纤维化,用黄芪、灵芝、枸杞、女贞子、刺五加等提高免疫功能。

中药西药各有优缺点,如拉米夫定等核苷类似物抗病毒药对病毒的抑制作用较强,但作用靶点单一,而中药配伍严谨,综合调节,具有整体调理、消除症状、改善肝功能、抗肝纤维化、调节免疫等多种功效,可将两者的优势互补。如中医整体治疗,西医局部治疗;中医扶正,西医祛邪;中医补虚,西医去实等。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取得疗效高于单纯使用西医、或中医的疗效。

(四)疏肝解郁 调畅气血

肝主升主动,具有升发阳气、调畅气机的功能,肝气喜条达而恶抑郁,故肝气宜保持柔和与舒畅。乙型肝炎湿热疫毒蕴阻于肝,必阻碍肝气疏泄,而致肝气失于舒畅。乙型肝炎患者,常常忧心忡忡,情志不畅又致肝气郁结。所以慢性乙型肝炎多有肝郁气滞之症,如胁肋胀痛、胸闷不展、喜叹息、食后脘腹胀满等。气机不舒则血行不畅,肝郁日久必然导致血脉瘀阻,而出现胁下刺痛或肿块、皮肤红瘘赤痕、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所以,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一定要注意疏肝解郁、理气活血。不少学者以疏肝法为主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而获效,如日本汉方最喜用小柴胡汤治疗乙肝、江西当代名医陈瑞春常以柴胡疏肝汤加减治疗乙肝,其经验值得借鉴。此外,肝体阴而用阳、肝阴肝血常为不足,肝阳肝气常为有余,所以治疗慢性乙肝时应顾护肝之阴血。用药不宜刚而宜柔,不宜伐而宜和。

何晓晖教授临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善用疏肝、柔肝、理气、活血之药,常用疏肝药有柴胡、郁金、玫瑰花、八月札、麦芽等,常用的柔肝药有白芍、五味子、山楂、葛根等,常用的理气药有香附、枳壳、青皮、川楝子、佛手等,常用的活血药有丹参、赤芍、当归、莪术、鸡血藤、三七等。根据我们长期的临床观察,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配伍应用一些疏肝柔肝、理气活血药,能提高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效果。

(五)调理脏腑 和胃益肾

乙型肝炎的病位在肝,但它又是一个全身性的疾病。中医认为“五脏一体”,慢性乙型肝炎与脾、肾、胆、胃关系密切,所以治疗时必须坚持整体观念,综合治理。肝与脾主要是疏泄与运化的关系,肝气郁结或肝木过旺可横逆乘脾而导致脾失运化;反之,脾失运化,湿热内蕴可影响于肝,导致肝气不畅。《金匮要略》曰:“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所以治疗乙肝时要注意调理中州,若脾气健运,生化有源。则卫气惊悍,抗邪有力。人以胃气为本,肝病患者亦是“得胃者昌,失胃者亡”。肝主疏泄,调畅胃肠气机,肝病者气机失调,影响脾胃纳运与气机升降,若长期服用苦寒败胃之药,胃气必会损伤,故“治肝不忘和胃”,组方用药要注意保护胃气。配伍一些和胃护胃之药如麦芽、陈皮、鸡内金、神曲、甘草等。肝与胆相表里,即“肝胆相照”,肝气疏畅是胆汁分泌和排泄的基础,胆汁畅通又是肝气疏泄的基本条件,湿热蕴肝必然累及于胆,胆失通降也会影响于肝,所以疏肝时也要利胆,适当选用些胆药如茵陈、金钱草、虎杖、鸡内金等。

肾为人体阴阳之本、元气之根,肝肾同源,子母相关。肝病日久必累及于肾,慢性肝病多见肝肾阴虚之证,也有脾肾阳虚之证。所以可从肾论治肝病。通过滋肾阴补肾阳来补母助其子。补肾当先辨明阴阳,分清主次,肝肾阴虚为主者选用生地黄、枸杞子、黄精、女贞子、桑葚子等,阳虚为主者选用仙灵脾、菟丝子、肉苁蓉、杜仲、巴戟天等。由阴阳互根,故需阴中求阳,阳中求阴,方能助阴阳相长。

附:病例举例

侯某,女,29岁,农民,抚州东乡人。

主诉:神疲乏力4月余。

病史:患者自幼有乙肝大三阳病史。近4个月以来神疲乏力,腰酸,多食易腹胀,怕冷,稍进油腻则便溏,尿稍黄,寐差,时有两侧头痛。月经周期 50余天,量正常,经期少腹疼痛。舌红胖有齿痕,苔薄黄;右脉细数,尺脉稍沉,左脉细滑数。

肝功能检查:AST:313U/L;ALT:235U/L;HBV-DNA:2.7×107Icopies/ml。

治疗经过:西医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中医辨证为湿热蕴肝,脾肾亏虚,治拟健脾益肾,清热解毒;佐以疏肝理气。四君子汤合六味地黄丸加减。患者拒绝抗病毒西药治疗。

处方:

太子参15g 白术12g 黄芪15g 茯苓20g,

山药15g 山茱萸10g 丹皮10g 黄精15g

仙灵脾10g 枸杞子12g 垂盆草30g 虎杖30g

蒲公英30g 白花蛇舌草20g 玫瑰花6g 麦芽15g ×20剂。

二诊:精神好转,纳增,食后已不胀,寐安,大便正常,时有腰酸,大便1日1次,形状如常。舌淡苔薄黄,脉细稍滑。复查肝功能:AST:79U/L;ALT:27U/L初见成效,守前方加丹参12g,再服20剂。

三诊:症状基本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仍以上方加减变化治疗2个月,复查肝功能正常;HBV-DNA:1.3×104copies/ml。上方改为配方颗粒剂,服用3个月后复查HBV-DNA:<500 copies/ml。嘱患者坚持3天服用1剂中药,巩固疗效。每年复查肝功能和HBV-DNA,均无异常。其9岁女儿也患慢性乙型肝炎,在我们工作室中药治疗2年后也获得痊愈,HBV-DNA和HBsAg均转为阴性。

按语:本案用四君子加黄芪健脾益气,用六味地黄汤加黄精、枸杞、仙灵脾补益肝肾,以扶助正气,正气盛则邪气退。再用垂盆草、虎杖、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等清热解毒药以抗疫毒,佐以玫瑰花疏肝理气,丹参活血理血,麦芽疏肝消食。全方以正为本,攻补兼施,气血同理,肝脾肾三脏兼顾,体现了中医整体调治的优势,故效果突出,疗效巩固。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