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江西医家龚信《古今医鉴·病机赋》说:“胃乃六腑之本,脾为五脏之源。胃气弱则百病生,脾阴足而万邪息。调理脾胃,为医中之王道,节戒饮食,乃却病之良方。” 其子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也说:“节戒饮食者,却病之良方也。调理脾胃者,医中之王道也。”
《内经》指出“人以胃气为本”,脾胃为人体后天之本,在人体生命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
2. 脾胃为五脏六腑之本。
3. 脾胃为人体正气之本。
4. 脾胃为人体气化枢纽。
5. 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
一、气血病从脾胃论治:气血精津液病变,多由脾胃失调而生,故当从脾胃论治,或健脾益气,或健脾生血,或补脾摄血,或益脾填精,或滋脾生津,或运脾化饮,或助脾祛痰。
二、五脏病从脾胃论治:调理脾胃以治心病、调理脾胃以治肺病、调理脾胃以治肝病、调理脾胃以治肾病、调理脾胃以治脑病
三、儿科病从脾胃论治:当代医生广泛应用调理脾胃之法治疗儿科各种疾病,据不完全统计,近年发表从脾胃论治儿科疾病的相关论文达1420余篇,可见调理脾胃的儿科治疗思想受到当代医生的广泛认同。
四、妇科病从脾胃论治: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肝血是经血之源,与经、带、妊、胎、产、育等关系密切,故曰女子以肝为先天。而脾胃为水谷之本,为肝血生化之源,只有脾胃健旺,精微充足,气血旺盛,则肝血充沛,冲任充盈,才能经、孕、产、乳正常。
五、外科病从脾胃论治:外科病也可从脾胃论治。陈自明亦是外科学大家,善从内脏论治痈疽,尤其重视通过调整脾胃功能来增强痈疽的治疗效果,他在《外科精要》中提出“大凡疮疽,当调脾胃”的治疗思想,常用四君子汤、六君子汤、补中益气汤、归脾汤、嘉禾散等方剂调理脾胃,以促饮食、生气血、愈疮疽。
六、官窍病从脾胃论治:中医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目、耳、鼻、口、前后阴等官窍与五脏六腑有着极为密切的生理和病理联系。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官窍有赖于气血的滋养,脾胃损伤,则九窍不利,故《内经》说:“脾胃一虚则九窍不通。”“头痛、耳鸣,九窍不通利,肠胃之所生也。胃气一虚,耳目口鼻,俱为之病。”《脾胃论》也说“脾不及,则令人九窍门不通。”所以,临床医生常根据此理论,从脾论治五官疾病。
七、疑难病从脾胃论治:古人云“怪病多痰”,临床许多疑难杂病,多与痰瘀关系密切。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则聚湿生饮酿痰,故说“脾为生痰之源”。
八、肿瘤病从脾胃论治
《脾胃论》说:“百病皆由脾胃虚衰而生。”肿瘤的发生,是机体肿瘤免疫失调、抗癌能力下降的结果。国内许多学者对脾虚和脾胃气虚与肿瘤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肿瘤发生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如小肠D-木糖吸收试验明显低于正常人,血清胃泌素和胰功肽等也显著降低。
九、疾病康复调理脾胃:大病重病之后,人体气血亏虚,脏腑羸弱,正气不足。
十、养生保健调理脾胃:健康长寿是人们共同的追求,养生保健是中医药的优势和特色。元气是人体脏腑活动的原动力,元气与肾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而脾为后天之本,水谷之精能不断滋养补充先天之元气,脾胃强健则元气生化有源。
(注:学术讲座摘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