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阴火证治验六则
二、反刍火的概念
火邪具有燔灼炎上、伤津耗气、生风动血、夹毒躁动等特性。
少火与壮火正火与邪火外火与内火实火与虚火
君火与相火阳火与阴火
三、阴火的概念
对于阴火的概念,古今争论激烈,医家各执一词,尚无定论。对于阴火的发生机理,也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为我们留下了重大命题和研究空间,值得进一步理论探索与临证体验,从而为中医药治疗疑难病症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经验。
四、阴火病机说
1.阴火乘土位说:脾胃气虚,中气下陷占位,相火离位外越,虚阳亢奋而生阴火。
2.气虚否塞化火说:脾胃气虚,无力推运,升降痞塞,气机郁滞而化为阴火。
3.血虚阳气浮越说:脾气虚甚,无以生血,使气失所附,导致虚阳浮越而生阴火。
4.卫阳不固感邪说:脾胃虚衰,卫阳不固,不任风寒,感邪而发热。
5.脾虚湿蕴化热说:脾虚生湿,蕴热化火上冲,发为阴火。
6.营亏心阳上亢说:脾胃虚弱,气血亏虚,心营不足,心阳偏亢而生阴火。
7.阴血亏虚化热说:脾胃气虚,化源匮乏,致阴血亏虚而化热生火。
8.五志化火说:情志所伤,心君不宁,五志化火,心火独亢。
五、李杲的阴火学说
“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
“火与元气不两立,火胜则乘其土位。”
六、临证释阴火
李杲论述的假热表现有:大热、表热、面热、烦热、烦闷、四肢发热、口渴、汗出、九窍不利、气高、头痛、脉洪大等。
李杲论述的真象有:无气以动,懒于语言,不任风寒、动作喘气、懒于语言、少气、气而短少,自汗等。
以甘温为主治疗阴火证,要注意以下几点:
1. 本证主要病机是脾气虚衰,运化失司,所以治疗关键在于振奋脾胃,健脾益气药剂量宜大,药力宜足。
2. 阴火的发生,因于气机升降失调,中气下陷,清阳不升,而致阴火上乘,故必须调协气机之升降,柴胡、升麻、葛根主升,枳实、枳壳、厚朴主降,宜升降配合应用。
3. 脾胃虚弱,必致中焦失衡,阴阳气血紊乱,所以在健脾益气的同时,仍应调理阴阳气血,平衡中焦。
4. 阴火虽其性为阴,但亦属于火,所以《脾胃论》中升阳益胃汤、黄芪人参汤、补脾胃泻阴火升阳汤均在温补之中佐以少量黄连、黄芩、黄柏、石膏等泻火之药,以反求平,达健脾胃、升阳气、泻阴火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