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九期)——风热表证
2023-06-30 19:23 肖吉亮整理 

本次主题为“风热表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肖同学。

(一)概念:风热表证是指风热之邪侵袭为表,导致肺气不宣的证候。

(二)临床表现:主症:发热,微恶风寒,口微渴。

(三)症状: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少汗,全身不适,头痛,口微渴,咽痛,或咳嗽,痰黏或黄。

舌象:舌边尖红,苔薄黄。

脉象:浮数。

(四)辨证要点:本证以发热、微恶风寒等表热症状为审证要点。

(五)病因病机

病因:外感风热之邪,外邪从口鼻、皮毛入侵,肺卫首当其冲。

气候突变,寒温失常,劳累过度,肌腠不密,风热之邪乘虚而入。

病机:风热之邪入侵,首犯肺卫。卫气与之抗争,卫阳郁阻,故发热;卫气被遏,肌肤失于温养故微恶风寒。邪在肤表,腠理开合失司,故无汗或少汗。经气不利,故头痛,全身不适。热郁肺经,肺气失宣,故咳嗽,痰黏或黄;上扰于咽则咽痛。热邪初伤津液,故口微渴。风热内扰,则舌边尖红,苔薄黄。脉浮数为风热侵于肺卫之象。

(六)发展与转归:

风热表证不解,邪干于喉,可致风热喉痹或风热乳蛾;邪干于鼻可致鼻流黄涕,邪犯于耳可致脓耳。

本证若不外解,邪热入里,可成里热证。或热扰胸膈,或邪热壅肺,或胃热亢盛,或肠胃热结等。

(七)疾病范围

       中医:本证常发生于感冒、时行感冒、喉痹及风温、肺痈、麻疹等初起阶段。

       西医:本证常见于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喉炎及麻疹、肺炎、肺脓肿的早期。

(八)类证鉴别:

        风寒表证:本证与风寒表证皆为邪在肤表,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等表证。但表寒证恶寒明显,口不渴,舌淡,脉浮紧;风热表证则热象明显,口微渴,舌边尖红,脉浮数。

        风热袭肺证:两证同为感受风热之邪,病位在肺卫,临床表现相似。但本证病位以肌表为主,发热恶寒明显,咳嗽较轻。而风热袭肺证病位以肺系为主,咳嗽、鼻塞明显,表证较轻。

        温燥犯肺证:温燥证和风热表证均属表热之证,但温燥证有明显的“燥胜则干”的症状,且仅发生于秋季。

(九)治法:辛凉解表,疏风散热

(十)主方:银翘散(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荆芥、桔梗、淡豆豉、竹叶、甘草)

银翘散有具辛凉解表、疏风散热之功,主治风热表证。若口渴者,加天花粉以清热生津;咽喉肿痛者加板兰根、玄参以清热解毒;咳嗽者,加杏仁以利肺气。

(十一)治疗要点:本证治疗以辛凉解表为主法,常用薄荷、牛蒡子、菊花之类解表疏风。邪为热性,故常配以银花、连翘等清热解毒之药。邪在于肺,故常配伍杏仁、桔梗等宣肺降气之药。热易伤津,可加一些甘寒生津之品,如芦根、花粉等。

(十二)治疗注意:风温在表,法主辛凉,而在临床上往往一见发热、咽痛、咳嗽、舌边尖红,脉浮数等,不考虑风之病邪,只用清热或用解毒之法,投用苦寒之药,这是违背“辛凉”的原则的,何廉臣指出:“温热发汗,虽宜辛凉开达,而初起欲其发越,必须注重辛散,佐以轻清,庶免凉遏之弊。”

     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在表初用辛凉轻剂,挟风则加入薄荷、牛蒡子之属,挟湿加芦根、滑石之流,或透风于热外,或渗湿于热下,不与热相抟,势必孤也。”赵绍琴先生指出应广义的理解透风于热外,不能只理解为夹风邪就疏风,临床上出现因火郁而见的红肿热痛等症,如目赤目肿为风火内热证、牙痛红肿为风火牙痛……这些证候都可以加入风药,意为火郁发之。

(十三)何师补充道:银翘散、桑菊饮都是《温病条辨》中治疗温病卫分证的代表方,其与白虎汤合称为辛凉轻剂、辛凉平剂、辛凉重剂。银翘散病位偏在卫,临床表现以发热重为主,治疗重在清透卫之风热邪气;桑菊饮,病位偏重于肺,临床表现以咳嗽为主,治疗重在宣泄肺中郁热。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