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十期)——水饮证
2023-06-30 19:35 肖吉亮 

本次主题为“水饮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肖同学。


(一)概念:水饮证是由于饮邪停聚于心肺、胃肠、胸胁、肌肤等处所致的证候。

《内经》有积饮之说,而无痰饮之名。痰饮名称始见于《金匮要略》,这里虽名曰“痰饮”,实质上重在论饮,而”痰“字只是修饰限定“饮”的形容词。因为在汉代,“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解字》:“澹,水动貌”,说明水饮具有运行流动之特性,正如丹波氏所谓;“痰本作淡,澹动,澹水动也。”故此痰饮实为《千金方》中的“淡饮”,与宋·杨仁斋《仁斋直指方》中“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的概念是不同的。

(二)临床表现

主症:咳逆倚息不得卧,或胃肠间有水声,或咳唾引痛胸胁,或四肢重肿。

症状:咳嗽气喘,痰多质稀色白,胸闷心悸,喉中痰鸣,倚息不得平卧;或脘腹痞胀,泛吐稀涎清水,胃中有振水声,肠间漉漉有声;或胸胁饱满,支撑胀痛,随呼吸、咳嗽转侧而加重;或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酸痛。

舌象:水舌:水饮内蓄,饮聚寒凝其人多舌体胖大边有齿印,舌苔白而水滑。若水饮化热,则可见黄腻苔。

脉象:沉弦或弦滑。

望诊:水色:因水饮阻遏营卫气血清阳不升‚浊阴不降,其人面色常青暗或黧黑或两目眶呈现一黑圈,乃水寒郁遏之象,故谓之“水色”。黑为肾之色水色多见于水饮证的慢性迁延期或危重症侯。

水斑:水饮内阻日久气血瘀滞,面部可出现青黑斑点,谓之“水斑”。

(三)辨证要点:本证饮停部位不同,可见不同症状。苔白腻、脉弦为舌脉特征。

(四)病因病机

1、病因:外感寒湿,伤及肺脾,水湿不化,停聚为饮。

食生冷水饮,中阳暴遏,脾不能运,湿停生饮。

劳倦久病,脾肾素虚,中阳虚弱,水液失于输化成饮。

2、病机:

主要病机:三焦气化失职,肺脾肾三脏的气化功能失调。

水饮的形成与三焦、脾胃、肺肾有着密切的联系,脾胃功能正常,则水谷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输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痰饮无自而有;脾胃功能失常,则胃不能散其精,脾不能输其气,水谷所化,难以上归下输,灌溉周身,于是滞膈留中,致成水饮之患。

饮邪停聚为患,停于胸肺,肺气上逆则咳嗽气喘,痰多清稀色白;水饮凌心迫肺,则心悸,倚息不得平卧,谓之“支饮”。

饮在肠胃,气机不畅,故脘腹痞胀;水饮上逆,则吐清水痰涎;饮停于胃,则胃中有振水声,饮停在肠,则肠间水声滤漉,谓之“痰饮”。

饮停胸胁,气道受阻,络脉不利,故胸胁胀满,牵引疼痛,谓之“悬饮”。

水饮泛溢四肢肌肤,则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痠痛,谓之“溢饮”。

舌苔白腻,脉弦为水饮内停之象。

(五)发展与转归:

饮邪留滞,影响气机升降和水道通行,而造成脏腑功能障碍。

饮为阴邪,伤人阳气,故饮证日久,可伤及心、肺、脾、肾之阳气,最终导致脾肾阳虚或心肾阳虚。

《金匮》有关篇章在首分四饮之后,接着就提出水在五脏的病症

水在心,心下坚筑,短气,恶水不欲饮。

水在肺,吐涎沫,欲饮水。

水在脾,少气身重。

水在肝,胁下支满,嚏而痛。

水在肾,心下悸。

水饮郁而化热,或外感热邪,热邪与水饮搏结,成为饮邪化热证。

(六)疾病范围:

中医:本证见于痰饮、咳嗽、喘证、哮证、呕吐、胃痞、胃缓、胁痛、水肿等病证中。

西医:支饮见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痰饮见于胃肠功能紊乱及不完全性幽门梗阻、肠梗阻等,悬饮见于渗出性胸膜炎,支饮见于急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等。

(七)类证鉴别:

1、支饮,病位在心肺,病机为饮停心肺,凌心迫肺,肺气上逆,临床表现为咳嗽气喘,痰多质稀色白,胸闷心悸,咳逆依息不得卧;

2、痰饮,病位在胃肠,病机饮在胃肠,气机不畅,水饮上逆,临床表现为脘腹痞胀,泛吐稀涎清水,胃中有振水声,肠间漉漉有声;

3、悬饮,病位在胸胁,病机为饮停胸胁,气道受阻,络脉不和,临床表现为胸胁饱满,支撑胀痛,随呼吸、咳嗽、转侧而加重;

4、支饮,病位在肌肤,病机为宿有寒饮,外邪客表,饮溢肌肤,临床表现为小便不利,肢体浮肿,沉重痠痛。

(七)治法:温阳化饮

(八)主方:

痰饮:偏寒饮:苓桂术甘汤、小半夏加茯苓汤、甘遂半夏汤

偏热饮:己椒苈黄丸、厚朴大黄汤

悬饮:十枣汤

溢饮:偏寒饮:小青龙汤(兼表)

偏热饮:大青龙汤(兼表)

支饮:偏寒饮:茯苓杏仁甘草汤合橘枳生姜汤

偏热饮:葶苈大枣泻肺汤

寒饮伏肺:小青龙汤

水饮在心:(1)水气偏盛,茯苓甘草汤

2)心阳偏虚,茯苓四逆汤

3)热饮伤心,木防己汤/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主之

水饮在肺:(1)水气偏盛,茯苓杏仁甘草汤合苓甘五味姜辛汤主之

2)肺气偏虚,茯苓杏仁甘草汤合厚朴生姜半夏甘草人参汤

水饮在脾:(1)水气偏盛,泽泻汤

2)脾气偏虚,防己黄芪汤

水饮在肝:初起可先与十枣汤,服药不解者,可考虑柴胡桂枝干姜汤化裁

水饮在肾:(1)水气偏盛,五苓散

2)肾气偏虚,肾气丸      

(九)治疗要点:饮为阴邪,故其治疗当以“温药和之”为原则,借以振奋阳气,开发腠理,通行水道,临症应分别标本缓急,根据表里虚实不同,采取相应的治疗。水饮壅盛者祛饮治标,阳微气虚者温阳治本,在表者宜温散发汗,在里者宜温化利水,正虚者宜补,邪实者宜攻,如属邪实正虚,治当消补兼施。

(十)延伸拓展:姚荷生从三焦论水饮

三焦的实质是人体躯廓之内遍布胸腔、腹腔的一大网膜,最主要的功能是运行水液而为水火升降之道路,水得火之作用,在其上中下得不同历程中,会产生“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的气化生态,所以它的病变机转以火失气化、水饮内停为主要类型;病变范围多起于中焦之枢而又可上传下达、互相牵涉,甚至弥漫三焦,进则可以内犯诸脏;致病来源既可由外邪经腠理深入而发于三焦本部,亦可因瞧膜连裹关系而由不同地带的相邻脏腑累及 而致。所以水饮病变成为其最主要的证候类别之一。

姚老认为:水饮病变,不论其来去途径怎样,标本兼涉如何,总以三焦焦膜为其基本的病灶部位,进而根据饮邪流注、停聚的地带不同,可以产生痰饮、悬饮、支饮 与溢饮这4种基本类别,继而会因停滞过久而内犯五脏,结合成多种较为固着的夹杂病证。总而言之,要注意以下几点:

1)饮证虽有偏寒偏热之分,但到底以寒饮为常,热饮为其变例。 因为饮为阴凝之邪,病必始于阳气失布,又寒为水之气,自然易于动水; 热为火之气,本身并不助水,其所以有热饮形成,也因于阳气失布,水饮先停,继而郁阳化热,与饮相搏。 因此,在治疗上,热饮虽不好直接温化,但也必清而兼通,或略佐辛温,而苦寒凝闭则不可轻用。

2)饮邪内停之处虽然不离三焦瞧膜地带, 但致病之由、病机之重心,也有不尽属于三焦自身气化受阻者。若源于外感引发,自当治饮从于治外;本于内伤脏气而影响三焦,又当治腑从于治脏。

3) 饮停瞧膜与饮犯五脏虽然有外内浅深的相对分别,但由于三焦与诸脏以膜包裹而紧 密相连,故而在实际病例中,自然会互相牵涉而难以单纯,因此临证之际,既要注意联系,又应分辨标本主次。 如病由腑及脏,腑为主,不妨急治三焦,由脏及腑,脏为本,终需缓图固本。

4)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虽为从本治饮之法,但在病势较急而水饮太盛之际,还 当佐以祛饮直出之治。 虽然三焦仅为水道而并无出窍,但仍可根据因势利导,就近而出的原则,借助发汗、利尿和通便之剂,隔膜而治。如四饮之中,溢饮、悬饮多属外感续发,故以汗、下为主;支饮、痰饮则兼有内伤自生而会病势缠绵, 故用温化较多,至于饮犯五脏,尤其是脏气偏虚者,自然又当主施温化而兼补其虚。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