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题为“火毒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胡同学。

(一)概念:火毒证是火热毒邪侵袭人体,蕴藉肌肤或者内陷营血所表现的证候。
(二)火与毒的鉴别:
很多时候我们会认为“久热为火,火为热之极,毒为火之聚,两者都属于火淫的范畴”,因为疮疡等很多时候表现为红肿热痛、溃腐流脓滋水浸淫等阳性症状,多数是火毒之邪所致。但是,毒不只有火毒,还包括寒毒、热毒、温毒、风毒、湿毒、疫毒等。所以,火是火,毒是毒,“火≠毒”。
(三)火邪致病和毒邪致病的区别:
《中医学对“毒”的认识》一文中总结了毒的致病特,从中可以看出一些区别:
1、突发性:发病急,来势猛,传变快,病情重,多直中脏腑,卒伤正气,病情呈进行性加重。
2、暴烈性:致病力强,卒然而起,危害严重,病重多变,元气易伤,凶险莫测。甚至短时间内即出现衰竭或休克征象。预后不良,致死率高。
3、火热性:毒之致病,临床表现多为火证、热证。且邪化为毒,多为火化、热化。往往初见毒壅气分,随之毒燔营血,身炽灼手,表现出一派高热火盛的火毒症、热毒症的征象。
但正如前面所说的,毒不只有火毒,还包括寒毒、热毒、温毒、风毒、湿毒、疫毒等。但大多数情况下表现为火热之象。
4、兼杂性:毒之致病,很少是单一病邪,往往是多种邪毒相兼为病。临床表现为寒热错杂、湿热互结、浊毒不分、风火交织,复杂难辨。如寒湿毒、湿热毒、湿浊毒、风湿毒、风热毒等。
5、趋向性:叶天士说:“温邪上受,首先犯肺,逆传心包。”毒之病邪性多暴烈,毒势内向,入营入血,直中肺心。热盛于内,燔灼气血,耗血伤阴,损害脏腑,致病情加重,不断恶化,甚则出现神昏、痉厥等证。
6、顽固性:病证迁延。症杂多变,病情缠绵,顽固难愈,毒邪难祛,耗气伤正,病程漫长,易于反复,久治不痊。形成难治顽疾,多有后遗症。
综上所述,毒之致病具有暴戾、顽固、多发、内伤等特点,但还要具体分析,并非所有的毒邪致病均同时含有6个特点;而且其证候有凶险、怪异、繁杂、难治的特点。
(四)历史沿革:
1、《黄帝内经太素·十二水》曰: “火毒入身,诸骨枯槁,经脉溃脓,名为恶火之病。火无善恶,火壮伤多,故名恶火也。”首次提出 “火毒”一词。(“火毒入身,诸骨枯槁” 提示火毒致病之酷烈。古代医家多用火毒描述 “疮疡脓介” “痈疽” “痘” “疫”等病病因病机。)
2、《圣济总录·伤寒发豌豆疮》曰:“凡伤寒热毒内盛,多发疱疮者……其毒则轻,若紫黑色作根,隐隐在肌肉里者,其毒则重,甚者周匝遍身,五脏七窍皆有也”,提出疱疮由热毒所致,且根据疱疮表象可辨毒之轻重。
3、《验方新编·疔疮部》曰: “上中下三发背,皆由火毒而成……总以高肿、红活、焮痛者为顺,若漫肿塌陷、焦枯紫黑者为逆”,概括了火毒致病特点,说明火毒的发病趋势之顺逆。
以上论述说明,火毒致病具有弥漫性、酷烈性特点。
(五)临床表现:
1、主症:疮疖疔痈,红肿热痛,或壮热神昏
2、症状:疮疖疔痈,红肿灼痛,化脓溃烂,或壮热烦渴,神昏谵语,斑疹紫暗,便秘尿赤
3、舌象:舌红或者绛,苔黄
4、脉象:数或者细数
(六)病机:
火热邪毒,凝聚肌肤,营血不和,气血瘀滞,腐肉败血——发为疮疖疔痈,化脓溃烂;
《灵枢·痈疽》:“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故名曰痈。” 火毒内灼——红肿灼痛,火热之邪内炽,灼伤津液——壮热烦渴,便秘尿赤,邪毒内陷营血——斑疹紫暗,舌红或者绛,脉数,营血耗伤——脉细,火热与心相通应,故火热易扰心神,热入心包——神昏谵语,《素问·至真要大论》:“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七)辨证要点:本证以肌肤疮疖疔痈或者火毒内陷营血为审证要点。
(八)病因:
1. 感受火热毒邪,蕴结肌肤,血肉腐败成脓。
2. 正气不足,疔疮走黄,疽毒内陷,毒入营血
正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痈疽总论歌》 云: “痈疽原是火毒生。”火毒蕴于肌肤,荣卫不和,气血凝结,经络阻隔则生痈疽疮疡。火毒、热毒是疮疡发生最常见的病因。
1、最常见的导致火毒的病因便是食物,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膏粱之变,足生大疔”。
生活中常见的导致火毒的食物:胡椒等辛辣食物,虾、狗肉等发物致使体内有炎症的人吃了会使伤口化脓。
2、还有外部致病因素导致火毒,比如蛇毒咬伤等。
(九) 发展与转归:
1.疔毒走散入血,内攻脏腑,引起全身性危险症候,称为走黄。
2.疮疡:正不胜邪,毒不外泄,反陷入里,客余营血,内传脏腑,引起的全身性危险症候,称为内陷。
3.热毒内蕴,损伤阴血,致阴伤胃败,出现舌光如镜、口舌生糜、舌红绛等。
走黄与内陷的鉴别:
相同之处:都是疮疡阳性疾病过程中,因火毒炽盛,毒邪走散,或正气不足,正不胜邪,客于营血,内攻脏腑引起的危重病证。
不同之处:病因上,继发于疔疮的病变,内陷是因疽毒或者除疔疮以外的其他疮疡引起的病变。
病性上,走黄是正盛邪实(多因疔疮早期失治或者误治而未能及时控制毒势,相反误食辛辣、酒肉鱼腥,或者加艾灸更增火毒,或者挤压碰撞促使火毒鸱(chī)张,迫毒横行走散,毒入营血,内攻脏腑而发);内陷是正虚邪实(正气内虚,火毒炽盛,正不胜邪,邪反陷入里,客于营血,内攻脏腑而成);
表现:走黄是正盛邪实,正邪斗争激烈,因此发病快、变化快、来势凶。内陷是正虚邪实,正不胜邪,因此变化较缓,多见于老年体弱之人。
(十)疾病范围:
1. 中医:疖、痈、疔、疽、丹毒、疔疮走黄、疽毒内陷等外科病证;
2. 西医:疖、痈、蜂窝组织炎、丹毒、急性乳腺炎、骨关节化脓性感染、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等细菌性感染性疾病的主要证型。
火毒证与炎症的鉴别
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很多都有炎症,要用抗生素治疗,使炎症消退,在中医里面则经常用清热解毒药治疗细菌性感染性疾病,很多时候会认为“火毒证=炎症”、“清热解毒法=抗菌”。但这是误解。
1、因为清热解毒药对病毒、支原体、螺旋体等微生物感染导致的疾病也有一定效果,所以“清热解毒法≠抗菌”,两者只是有部分重合而已。
2、炎症是机体对致炎因子产生的一种反应,其特征是炎症区组织产生渗出、变质、增生的病理过程,临床常常表现为红肿热痛和机能障碍。微生物引起的炎症病变可能导致菌血症、败血症、毒血症、脓毒血症,临床上表现为休克、高热、寒战、神昏谵语等,其中有些可能表现为“恶寒、肢冷、肤冷、大汗淋漓、气息微弱、脉微欲绝等亡阳证,这与火毒证完全不相关。所以炎症不一定表现为火毒证,火毒证只是炎症的一种一个证型。
(十一)类证鉴别:
疖:临床上分为头疖、暑疖、多发性疖病,临床表现为肿势局限(1寸以内=3cm以内),色红,热痛,根浅,出脓即愈,一般不伴有全身性症状;
疔:临床上分为颜面部疔疮、手部疔疮、红丝疔、烂疔、疫疔,临床表现为发病急,变化快,初起如粟,疮形虽小,坚硬根深,有如钉丁之状,继则焮红发热,疼痛剧烈,全身症状明显,可发生“走黄”;
痈:临床上分为内痈(肠痈、肺痈、肝痈),外痈(颈痈、腋痈、胯腹痈),临床表现为发病迅速,局部光软无头,红肿热痛,肿胀范围2-3寸(=6-9cm),易肿,易脓,易溃,易软。
疽:临床上分为有头疽:发疽、脑疽,无头疽:附骨疽、环跳疽、足踝疽,临床表现为有头疽:初起即有粟粒状脓头,焮红肿胀疼痛,溃破之后形如蜂窝,范围较大(3-4寸以上,超过9cm,甚至在30cm以上)。无头疽:发于骨骼肌肉深处,漫肿色白,疼痛彻骨,难消,难溃,难敛。
《灵枢·痈疽》提到痈和疽的区别:“黄帝曰:夫子言痈疽,何以别之?岐伯曰:营卫稽留于经脉之中,则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胜,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然不能陷,骨髓不为焦枯,五脏不为伤,故命曰痈。黄帝曰:何谓疽?岐伯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痈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痈者,其皮上薄以泽。此其候也。”
所以区别在于:
1、毒邪有没有内陷肌肤筋髓骨肉之中并向里累及五脏,痈虽然有热胜肉腐化脓,但是不会内陷肌肤于骨髓里面,骨髓不干枯,五脏不受伤,表现为皮薄而色光亮;
2、疽是热气大盛,毒邪下陷肌肤筋髓骨肉之中,向里累及五脏,固而血气枯竭,表现为皮色黑暗不润、坚厚,形状象牛颈下的皮。
(十二)治法:
清热解毒(“热者寒之”的原则);主方: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两方合用能清热泻火解毒,主治一切火毒之证。
(十三)治疗要点:
1.火毒证以解毒泻火为治疗大法,常用黄连、黄芩、连翘、金银花、蒲公英等药。
2.热在气分,用泻火药,热在血分,用凉血药;
3.注意:清热解毒药多大寒大苦,易伤脾胃,用时应注意用护胃药,控制剂量大小、控制清热解毒药的使用时长,脾胃气虚、食少便溏慎用;
4.火毒极易内陷,特别注意,防止传变;
5.旴江医家陈自明《外科精要》治疗疮疡要用芳香药调理气血,“大抵疮疡多因荣气不从,逆于肉理,郁聚为脓,得香味,则气血流行”,陈氏善于运用香药,如木香、丁香、麝香、乳香理气,气行则血行,再加行经活血药作为辅助,从而使毒邪外泄。
(十四)现代研究:
何晓晖教授《革兰氏染色细菌的致病特点与中医病邪辨证关系的初步探讨》一文指出:导致疖、痈、脓肿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导致丹毒、蜂窝组织炎、淋巴管炎等的链球菌,两种革兰氏阳性菌的致病特点类似于火热之邪,都表现为红肿热痛、尿赤、出血、疮疡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