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十四期)——暑湿证
2023-09-25 22:20 范继雯、黄开梦 

本次主题为“暑湿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范同学。


(一)概念:暑湿证是指暑邪挟湿损伤脾胃、阻滞气机的证候。

(二)临床表现:

主症:身热,胸闷身重,纳呆便溏。

症状:发热,汗出不彻,口渴,心烦,胸闷脘痞,不思饮食,肢体困重,大便泄泻,秽臭,小便短赤。

舌象:舌红,苔腻或黄滑。

脉象:濡数或滑数。

(三)辨证要点:本证发生于夏令酷暑湿盛季节,以暑热挟湿,脾胃失健,气机困阻之症为辨证依据。

(四)成因:夏季气候炎热,多雨潮湿,天暑下逼,地湿上蒸,湿气与暑热相合,侵犯人体,损伤脾胃,阻滞气机。

(五)病机:暑热内盛则身热,热扰心神则心烦,署伤津液则口渴。湿为阴邪,其性黏滞,困阻气机。故汗出不彻,胸闷脘痞,肢体困重。湿热下迫于肠,则大便泄泻而秽臭,热伤津液则小便短赤。脾胃被湿所困,运化失司,则不思饮食。暑热内盛,故舌红苔腻或黄滑,脉濡数或滑数。

(六)发展与转归

暑湿为病,可化燥化火,进入营分;也可内陷血分而损伤肺络引起咯血。

暑湿之邪胶结,缠绵日久,可损伤元气;湿从寒化,可致脾阳虚证或太阴寒湿证。

(七)疾病范围

中医:本证见于中暑、暑湿、暑秽、冒暑、夏季热等病证中。

西医:本证常见于夏季的上呼吸道感染、急性胃肠炎、钩端螺旋体病、夏季热及某些流行性乙型脑炎等疾病之中。

(八)类证鉴别

(1)暑热证 暑热证与暑湿证一样发生在夏季,均有暑热证候但暑热证的热象更加突出,多为闭窍动风的心肝两经病变,在病变过程中,耗气伤津比较严重;而暑湿证病位主要在脾具有湿邪内困,气机阻滞的症状,如身重、胸闷、脘痞、纳呆、便溏、舌苔腻等。

(2)湿温证 两证病邪性质相似。湿温证多见于夏秋季节,系感受湿热病邪而发病,起病缓慢,病势缠绵,病变以脾胃为中心;而暑湿证发生于夏季,系感受暑湿之邪致病,起病较速进展较快。

(九)治法:祛暑化湿和中;主方:香薷散(香薷、白扁豆、厚朴)

桂苓甘露饮(茯苓、白术、泽泻、官桂、石膏、寒水石、滑石、猪苓、甘草)

香薷散能祛暑解表、化湿和中,主治暑湿轻症。桂苓甘露饮清暑解热、化气利湿,适用于暑湿俱盛,病情较重者。若暑热亢盛,去肉桂;若湿盛者,加厚朴、扁豆;若暑热伤气者,酌加人参、白术以补气。

(十)治疗要点

本证乃暑湿为患,暑为阳邪,治以寒凉;湿为阴邪,治以温化,故本证治疗多为寒温并用。利水既可清心解暑,又可淡渗利湿,为治疗暑湿的重要途径。湿邪最易困阻中焦,治时要注意调理脾胃。

(附)名医赵怀德对暑湿证的认识

暑湿证是温病中暑温挟湿之证,夏秋之际,天暑下迫,地湿上蒸,人感其气,即易患此证,赵老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擅治湿病,尤对暑湿证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对夏天的上呼吸道感染、肺炎、肠伤寒及多种疾病之继发感染所致的热性病从暑湿论治,每获良效。特别注重辨暑湿之病位,审体质之虚实,察邪正之盛衰,进行辨证论治。于治疗每用芳香轻清宣透解肌之品,少佐淡渗,慎用苦寒常用药物如青蒿、香薷、扁豆花、藿香、葛根、柴胡、黄芩等。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