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题为“心阳暴脱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谢同学。
概念:心阳暴脱证是指心阳衰极,阳气暴脱所表现的危重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怔忡,呼吸微弱。
症状:冷汗淋漓,四肢厥冷,心悸怔忡,心胸憋闷,呼吸微弱,口唇青紫,面色苍白。
舌象:舌质淡或青紫。
脉象: 散大或微细欲绝。
辨证要点:心阳虚+亡阳虚脱证。
病因:
1.由心阳虚进一步发展而突发;
2.实邪暴袭,阻滞心脉,心阳突然衰败而暴脱。
病机:
1.心阳气衰亡,不能卫外——故冷汗淋漓
2.不能温煦肢体——则四肢厥冷
3.心阳衰,宗气外泄,不能助肺以行呼吸——故呼吸微弱
4.阳气外亡,温运血行无力,脉道失充——故见面色苍白、脉微欲绝或散大
5.若血运不畅,瘀阻心脉——则见心痛剧烈,口唇青紫,舌质青紫
发展转归:本证属于危急重症,若不能及时抢救,必致心气完全衰竭或全身阳气亡绝,阴阳离决而死亡。
如能及时抢救,则多转化为心阳虚证,或心气虚证。
类证鉴别:
亡阳证与心阳暴脱证:
相同点:两证病机相同,均以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模糊、呼吸微弱为主症。
不同点:前者多由心阳虚发展而来,有心悸、怔忡、心胸憋闷、舌质青紫等与心有关的症状。本证多因大汗、大出血、大吐大泻等津液丢失过多所致,抑或由亡阴证发展而来,其心系症状并不突出。
治法:回阳救逆
主方:四逆汤(附子、干姜、甘草)或参附汤(人参、附子)
加减应用:
汗多不止,加龙骨、牡蛎、山茱萸、黄芪——敛汗固脱
气阴俱伤,加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大补气阴
喘脱者,加服黑锡丹、蛤蚧粉——平喘固脱
药后手足转温,必须中病即止,不可久服多服
治疗要点:
本证病情危急,临床诊治必须仔细、果断,抢救要分秒必争,可应用中药新剂型如参附针、独参针,并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进行抢救。
现代研究:
心与肠道菌群
肠道菌群是指生活在人体肠道内所有微生物的总和,其种类超过1000种,遍布十二指肠、小肠和结肠,总数量约为10^14个。
肠道菌群的稳态相当于中医“整体观”、“藏象学说”的思想,相当于何老师的“衡法”学术思想。
中医:心与小肠相表里(藏象学说、经络)。
现代:有研究者提出“肠—心轴”,加深了肠道与心血管之间的联系,通过调节肠道菌群微生态系统来治疗心血管疾病成为当今一大热门。何艳中等研究证明小肠黏膜下层复合经5-氮胞苷诱导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经过相关方法可构建出心肌组织薄片,并认为小肠黏膜下层是一种良好的心肌组织工程生物支架材料。
中药通过肠心轴代谢途径治疗心血管疾病机制:
①逆转心肌重构
保元汤对线粒体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主要通过调控线粒体功能和ATP能量产生发挥心肌保护作用。保元汤能抑制心肌细胞凋亡以及肥大,抑制心室重构。
②抗血小板聚集
胆碱—进入—肠道菌群(Cut C酶)—代谢—三甲胺—肝脏转化—氧化三甲胺——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
曲华研究发现黄连素可以抑制肠道菌群将胆碱转化为TMA↓
毛黎博研究发现血府逐瘀免煎颗粒能够使肠道菌群多样性以及相对丰度增加,降低TMAO水平及血小板聚集率
肠道菌群相关疾病包括:炎症性肠病、肠易激综合征、慢性便秘、骨质疏松、心脏病、肥胖、糖尿病等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以及肿瘤癌症等疾病。
①炎症性肠病:菌群紊乱是发病关键,通过调控肠道屏障,增强对肠道病原体 的识别和清除能力。
②肠易激综合征:肠道菌群失调是发病的重要因素之一。肠杆菌增加,双歧杆菌、乳酸杆菌减少。
③骨质疏松:肠道菌群及其代谢物能调节破骨细胞、成骨细胞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分化增殖与凋亡,进而影响骨质疏松病理进程。
有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失衡也是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一个危险因素。
分析认为与肠道菌群失衡导致患者胃粘膜营养因子缺乏,以及维生素的缺乏有关。
古代的粪菌移植:1700多年前东晋时期葛洪的《肘后备急方》中就记载了用粪汁来治疗感染性疾病患者,当时称为黄龙汤。
“绞粪汁,饮数合至一二升,谓之黄龙汤,陈久者佳”。
“治卒心痛。桃白皮煮汁。宜空腹服之...又方:驴屎,绞取汁五六合。及热顿服,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