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十九期)——小肠气滞证
2024-01-11 21:36 刘玲,肖吉亮 

本次主题为“小肠气滞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刘同学。

一、概念

外感寒邪或情志不遂导致小肠气机郁滞不畅。六腑以通为用,小肠之气亦然。其主要临床表现是少腹绞痛,疝气疼痛,肠鸣,腹胀,嗳气等。

二、临床表现

主症:少腹绞痛,阴囊胀坠冷痛。

症状:少腹绞痛,腹胀肠鸣,时聚包块;或一侧阴囊胀坠冷痛;

或睾丸下坠肿痛,多通寒发作。

舌象:舌苔白滑。脉象:沉弦。

三、辩证要点本证以少腹绞痛、阴囊疝气偏坠为辨证要点。

四、

1.坐卧湿地,或寒月涉水,致使阴寒凝结,寒气攻窜小肠。

2.七情内伤,肝气郁结,小肠气机不畅。

3.忿怒号哭,气郁而胀,小肠坠入阴囊。

五、

本证主要病机为小肠气机阻滞,通降失常。

阴寒凝滞,寒主收引,小肠气机不畅,故少腹绞痛,腹胀肠鸣,时聚包块阳气被阴寒所遏,升运无力,小肠下垂阴囊,则胀坠冷痛或睾丸下坠肿痛。本证多为寒邪所伤,故得热稍减,遇寒痛增。舌苔白滑,脉沉弦,为阴寒凝滞之象。

六、发展与转归

1.本证寒凝日久,中焦阳气渐伤,致中气下陷;进一步发展可成脾肾阳虚证。

2.阴囊疝气嵌顿,腹痛剧烈,甚至可发生化热壅毒之变。

七、疾病范围

中医:本证常见于腹痛、寒疝、气疝、腹胀,腹痛,小肠痹,便秘,小肠聚证,泄泻,肠鸣,小肠结,小肠积聚等病症。

西医 :本证主要见于胃肠痉挛、腹股沟斜疝、腹股沟直疝、脐疝、腹痛原因待查,腹胀原因待查,不全性小肠梗阻,肠易激综合征,小肠粘连,习惯性便秘,急性小肠炎等疾病中。

八、类证

寒滞肝脉证 两证病机基本相似,均为寒邪侵袭、寒凝气滞所致。但寒滞肝脉证范围较广,包括睾丸冷痛、阴囊收缩、少腹冷痛、阴囊胀坠冷痛及巅顶冷痛等。

小肠虚寒证 两证均为以腹痛为主症的小肠寒证。小肠虚寒证为小肠气虚,失其分清泌浊之职,临床以小腹隐痛、肠鸣泄泻为主症;而小肠气滞证为阴寒凝滞小肠,气机不畅所致,以少腹绞痛、阴囊疝气偏坠为主症。

九、治法

1.治法:行气散寒止痛

2.主方:天台乌药散(乌药、木香、炒茴香、青皮、高良姜、槟榔、川楝子、巴豆)

本方能行气疏肝、散寒止痛,主治气滞寒凝之疝气。前阴肿胀偏坠明显者,可酌加荔枝核、橘核以行气止痛;寒甚而喜温畏寒者,酌加肉桂、吴茱萸以散寒止痛;疲聚者,可加枳实、厚朴、莪术以破气消瘢。

(临床上小肠气滞证主要以疏通气机,理气消胀为主,根据其兼夹的症候佐以清热、止痛、化湿、活血、健脾、温里散寒等治法)

十、治疗要点

本证与寒凝气滞有关,治疗应以疏肝理气及温暖肝经为要。疏肝理气常用香附、青皮、玄胡、金铃子、白芍等,温暖肝经常用吴茱萸、肉桂、小菌香、乌药等。疝气痛引睾丸时,应兼用荔枝核、橘核等散结止痛之药。

十一、拓展

小肠的消化吸收有赖于脾的升清和胃的降浊作用,小肠之升清降浊实际是脾主升清和胃主降浊功能的具体体现。如脾不运化,可出现化物失常和泌别失常。化物失常则小肠不能化物,水谷不能消磨,而出现食入腹胀、完谷不化等症。泌别失常则食物的精微和残渣不分,清浊混杂并走于下,导致便溏、水泻、腹痛、肠鸣等症。因为肠运化是脾运化功能的一部分,所以临床常常是从脾来治疗小肠的病变,如健脾助运、运脾渗湿、健脾止泻等。

小肠病机具有以下特点:

1.小肠以通为用,如风寒湿热等外邪侵犯小肠,或实热、痰饮、宿食、湿浊、瘀血、虫积等病理产物阻滞肠道,皆可阻塞肠道气机,从而导致小肠气机郁滞。

2. 痰湿阻滞:痰饮水湿作为一类重要病理产物,以脾胃功能失调占主导地位,而小肠功能障碍或肠运无力亦为湿浊饮邪内生的重要原因。通常所说的湿困脾土证,实际上有相当一部分与小肠有关。痰湿阻滞小肠可出现腹胀、便秘或便出不畅、苔腻等症。

3. 寒热失调:小肠之热多由风寒暑湿燥邪入于小肠而化热。寒邪可直中小肠形成小肠实寒证,又可因中阳虚而寒从中生,出现小肠虚寒证。

4.出血、瘀血:小肠积热或湿热灼伤肠络;或小肠虚寒,血行不畅:或瘀血阻滞肠道,血不归经,均可导致小肠血证发生,出现便血等症;小肠瘀血,多由小肠气机郁滞,日久波及血分所致;亦可由热邪灼伤阴血,血受薰灼而成。

5.升降失司:小肠气机以通降为顺,确切地说,应是降中有升。如其气机不得通降,则可致小肠气机阻滞,升降失司,出现腹痛、肠鸣、泄泻等症。

6.阴阳失调:小肠阳虚多由脾肾阳虚,失于温煦,或过投苦寒,或寒邪直中小肠所致。小肠阴虚多由脾胃阴虚,不能下及,脾既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则也不能为小肠行其津液所致。另外,燥热或积热、湿热或痰热蕴积小肠均可伤其阴液导致小肠阴虚。

小肠气滞证临床常配伍运用的药有:

①清热药如黄连。这是因为小肠气郁日久可能化热,为防止化热从而佐以清肠之品。②止痛药如元胡、川楝子,因气滞不通而痛。③养血药如当归、白芍,因小肠乃多气少血之腑,气滞日久,血分亦不和。 ④温里散寒药如炮姜、砂仁,用之者多为寒凝气滞。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