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二十期)——肺气虚证
2024-01-11 22:02 刘玲,郭皓东 

本次主题为“肺气虚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刘同学。

一、概念

肺气虚证是指由于肺的功能减弱,其主气及卫外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虚弱证侯。

二、临床表现

主症: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患,自汗。

症状: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患,动则益甚;咳痰清稀,语声低怯;或有自汗,畏风,易于感冒;神疲体倦,面色淡白。舌象:舌淡苔白。脉象:弱而无力。

辨证要点:本证以肺脏功能减弱的表现与一般气虚症状共见为辨证要点。

三、成因

1.久病咳喘,耗伤肺气.

2.脾气虚弱,水谷精微不能上荣于肺,肺失充养。

3.先天肾气不足,或年老体弱,肺气不足。

四、

肺主气,司呼吸,肺气亏损,宗气不足,呼吸功能减弱,故咳喘无力,少气不足以息,声音低怯;动则气耗,故喘息更甚。肺气不足,水液失于正常输布,聚湿成痰,故咳痰清稀。肺气虚则不能宣发卫气,腠理不密,表卫不固,故见自汗,畏风;且易感受外邪而患感冒肺主一身之气,肺虚则神疲体倦。气虚不能运血上荣,则面色淡白.舌淡苔白,脉弱无力均为气虚之象。

五、发展与转归

肺气不足,卫外不固,复感外邪侵袭,则可致气虚外感证。肺气虚弱,宗气生成不足,失于推动,心气亦虚,致心肺气虚证。

肺气根于肾,肺虚日久,影响及肾,成为肾不纳气证。

六、疾病范围

中医 本证多见于咳嗽,喘证、哮证、感冒、汗证、虚劳等病证。

西医 本证常见于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支气管 哮喘、肺结核、支气管扩张等呼吸系统的慢性疾病之中。

七、类证

心气虚证 心气虚与肺气虚都属气虚范畴,与宗气不足有关,均有气短、自汗、神疲、脉弱等症状。但本证病在肺脏,以咳喘气短、动则更甚、易于感冒等主气及卫外功能减弱的症状为特征;而心气虚证病在于心,以心悸怔忡、胸闷不适等心脏功能减弱的症状为特征。

肾不纳气证 肺气虚日久可致肾不纳气之证,两证均有咳喘无力、气短、自汗、神疲等症状。但肾不纳气证多是久病咳喘、呼多吸少、气不得续、动则喘甚,病情更为严重,且有腰膝酸软、尿多、脉沉弱等肾气亏虚症状。

八、肺气虚的常见症状

1.经常反复感冒

经常反复感冒的发生在中医上认为往往与肺气虚弱引起的肺部正气不足密切相关,中医认为“正气不足,邪不可干”,一旦肺脏出现正气不足的情况,就会引起外邪入侵肺部,引起感冒的发生。

2.支气管哮喘

支气管哮喘的患者往往有反复咳喘的情况,中医上讲“久咳耗伤肺气”,引起肺气亏虚,肺气亏虚又会加重咳喘症状。

3.肺结节

肺气虚以后不能够通调水道、水湿代谢紊乱、聚湿生痰、痰气壅结,表现出结节。

4.自汗多汗

肺气虚的患者体内会生成更少的气,中医“气有固摄作用”,气的固摄肌表能力减弱,会引起毛孔疏松,汗液外泄。

5.食少便溏

肺气亏虚引起脾胃正常运转所需的血气不足,引起脾胃虚弱,导致食欲不振。“肺与大肠相表里”,一旦出现肺气亏虚,肺通调水道的能力减弱,患者体内会引起大量湿气聚集,无处可去的湿气只能通过肠道排出人体,就会引起大便溏稀,腹泻的情况。

6.过敏性鼻炎

肺气虚会导致患者的身体虚弱,免疫力低下的时候各种病菌以及病毒容易入侵体内,这种情况下容易出现过敏性鼻炎。

九、治法方药

治法补益肺气

主方:补肺汤(党参、黄芪、熟地、五味子、紫菀、桑白皮)

补肺汤出自《永类铃方》, 原用于劳嗽五脏亏损, 晡热发热, 自汗盗汗, 唾痰喘逆之证。

方解:本方以熟地黄、人参、黄芪扶助正气,肺虚而用参、芪者,脾为肺母,气为水母也,虚则补其母;用熟地者,肾为肺子,子虚必盗母气 以自养,故用肾药先滋其水,且熟地亦化痰之妙 品也”(《医方集解》),以五味子酸温敛肺、桑白皮甘寒泻肺、紫菀辛能润肺,补虚、宣敛并用, 祛痰而不伤正。本方主治肺虚咳嗽,如为实热咳嗽则不宜应用。

本方有益气补肺之效,若自汗甚者,加浮小麦、牡蛎、麻黄根敛汗固脘等。

加减变化:

1.易感、多汗者常合玉屏风散以益卫固表;

2.阳虚作咳喘者加巴戟天、补骨脂、胡桃肉以温肾降气;

3.兼阴虚咳喘者则加百合、沙参以滋润肺阴;

4.痰粘难出者加款冬花、橘红以润肺消痰;

5.痰黄粘者去熟地、五味子, 加浙贝母、鱼腥草、黄芩、瓜蒌以清热化痰;

6.痰白清稀者加茯苓、陈皮、半夏、款冬花增强益气健脾、化痰止咳的功效;

7.干咳无痰者加百合、白芍、麦冬以润肺养阴;喘憋上气者加葶苈子、苏子降气平喘;

8.伴过敏性鼻炎者加苍耳子、辛夷、柴胡脱敏利窍;

9.脘腹胀闷者加苏子、莱菔子降气消痰;

10.虚火上炎之咽干痒者加肉桂引火归原;

11.胸痛咯血者加藕节、橘叶散瘀止血;

12.鼻塞、头昏痛者加白芷、苍耳子、辛夷祛风止痛;

13.胸闷者加薤白、佛手、陈皮行气通阳。

十、治疗要点

脾为生气之源,肾为元气之根,补肺气必须兼顾脾肾,补肾使元气得充,补脾使谷气充盛。肺虚无力布散气津,必然出现津凝气阻而嗽痰,故应标本兼顾,补虚化痰。

28A0A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