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二十五期)——脾阴虚证
2024-05-12 21:20 刘玲,肖吉亮 

本次主题为“脾阴虚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刘同学。

1.概念:脾阴虚证是指脾阴不足,影响脾的濡养与运化功能而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食少,食后腹胀,大便秘结,涎少唇干。

症状: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大便秘结,体瘦倦怠,涎少口燥,唇干色红,或有低热。

舌象:舌红少津,苔少。脉象:细数。

辩证要点:脾气虚证与阴虚内热证共见为本证的审证依据。

2.病因

1)过食煎炒炙煿之物。伤及脾胃之气,又耗伤脾胃之阴津,致脾之气阴两伤。

2)思虑过度,气机阻滞,郁而化热,热伤气阴。

3)脾胃病证日久不愈,伤阴化热而致。

3.病机

本证的病机为脾的气阴两虚,临床表现由脾气虚和脾阴虚而引起。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故食欲不振,食后腹胀,肌肉四肢失于营养则体瘦倦怠。脾阴不足,失于濡润,肠道传导失畅,则大便秘结。津液生成不足,则涎少口燥。脾其华在唇,脾有虚热,则唇干色红,脾虚生内热,故或有低热,舌红少津,苔少,脉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4. 发展与转归

脾胃同属中焦,脾阴虚证可影响胃阴,导致胃阴虚证。

气虚日久发展为阳虚,从而出现阴阳两虚的复杂证候。

本证与肺阴虚,心阴虚,肝阴虚,肾阴虚之间可以互为因果。

在临床上脾阴虚在发展过程中常可兼夹它脏之阴虚,如兼心阴不足之不寐、多梦;兼肝阴不足之眩晕、耳鸣、胁痛、目涩等;兼肺阴不足之干咳、痰少、咽干、口燥等;兼肾阴不足之腰膝酸软、形体消瘦、五心烦热等。

5. 疾病范围

中医:本证见于便秘,胃痞,呃逆,口疮等病症。

西医:本证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胃下垂、胃肠功能失调、习惯性便秘、老年性便秘、白塞氏综合征、干燥综合征等消化系统慢性疾病中。

6. 鉴别探讨

从脾胃的生理特性而言,脾阴主升,胃阴主降;脾阴主营血,是脏中之阴,性藏而不泻,主运化;胃阴为腑中之阴,性传化物而不藏,主滋养胃体,受纳、腐熟水谷。 脾胃共同完成受纳、运化的功能。

杨天谷等认为脾阴虚一般多见于内伤、劳倦、久病、热病等。

表现为面色无华,不思饮食,脘腹痞胀,食后更甚,肌肉消瘦,四肢无力,疲倦嗜困,皮肤干燥,头目晕眩,大便秘结或先坚后溏等,常会累及五脏导致阴虚,甚至会出现热伤脉络,迫血妄行等症状;

胃阴虚多为急性起病,其症状为舌质光红少津有裂纹,或舌苔花剥,脉象细数无力,心情烦躁,神疲乏力,口燥咽干,口渴或渴不欲饮,欲冷饮,或多饮,或消谷善饥,或纳食减少,胃脘或灼热,或痞满,或隐痛,或嘈杂不舒,或干呕呃逆,食道干涩,或口淡乏味,咽食不利,大便干结等。

魏贻光等提出胃阴虚多见阴虚阳亢的病理,而脾阴虚多见阴损及阳而气液两虚的证象。

7.脾气虚证与脾阴虚证鉴别:

同:均有食欲不振,食后腹胀,四肢无力、精神疲惫等中气虚弱的症状。

异:脾气虚证则必有纳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

脾阴虚证则包含脾气虚的见症之外,还兼有阴虚与虚热之象。

胃阴虚证与脾阴虚证鉴别:

同:均有食少,食后上腹部不适,口干,大便干,舌红少苔等表现。

异:脾阴虚证则有神疲乏力等气虚表现及唇干色红之象。(热象较轻)

胃阴虚证则有胃痛、烧心、干呕等胃部症状。(热象较重)。

治法及代表方

治法:滋养脾阴,益气补中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加减

(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炒扁豆,莲子肉,薏苡仁,砂仁,桔梗)

方解:本方以四君子汤健脾益气;山药、扁豆、莲于肉、薏苡仁四药甘缓滋阴,既能健脾助运,又能益阴补脾;佐以砂仁醒脾和胃,桔梗宣通气机。若兼胃阴虚者,合用沙参麦冬汤;大便秘者,加火麻仁、瓜蒌仁;脘腹胀甚者,加枳壳、佛手。

治疗要点:脾阴不足,养以甘淡,不可过于滋腻,以免助湿碍运,故多用山药、扁豆、苡仁、莲肉、太子参等甘缓平补之品。阴阳互根,脾阴亏而脾气(阳)损,故既要滋阴,又要辅以益阳(气)。补阴难以速效,故应图缓功。

8.医案一:

孙某,女,46岁,农民,江西崇仁人。

主诉:脘痞、口干、便结1年。

病史: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近一年未效。

刻下:胃脘胀闷不适,不思饮食,食后胀甚;口干,咽喉干燥,吞咽食物艰涩不畅;面色淡白而口唇色红干裂;大便干结,一周一行。舌质偏红,苔少无津,脉细略弦。

治疗经过:

辩证:脾胃阴虚,燥邪内生,

方:参苓白术散合沙参麦冬汤。

药用:

太子参30g,白术15g,茯苓15g,山药30g,薏苡仁30g,扁豆15g,北沙参15g,麦冬12g,生地黄20g,白芍15g,山楂15g,枳壳15g,蒲公英15g,莱菔子15g。

1日1剂。服药1周后,自觉腹胀明显减轻,纳食增加,口干咽燥见轻,吞咽已无障碍,大便3日1次,解之不畅。仍以上方加制首乌、石见穿、刺猬皮等继续治疗约3个月,上述症状基本消失,精神好转,食欲旺盛。将上药制成丸药口服,半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

医案分析:

脾为消化系的中心,为胃行其津液,开窍于口,主涎,主肌肉,与食管、胃、小肠、大肠等器官联系密切,若脾的津液不足,可导致这些器官失于滋润,而产生一系列的病证。脾主涎,涎为脾阴所化,脾阴不足,则涎生化无源而分泌减少,口失其润泽而口干舌燥;若脾阴枯耗,不能上泽于食道,则纳食不畅,日久发生噎膈重症;脾阴不足,又常并见胃阴亏虚,胃腑失润,通降不利,则食少、食后腹胀;脾阴不足,不能下润大肠,出现“脾约”之证,表现为肠燥便秘。

故脾虚生燥的治疗,宜甘润养阴,选择温而不燥、凉而不寒、淡而不利的药物。常用药物有山药、茯苓、太子参、扁豆、莲子肉、黄精、薏苡仁、玉竹、葛根、天花粉、北沙参等。脾阴虚多兼见脾气虚,故补脾阴应与补脾气兼顾,如《慎斋遗书》言:“用四君子汤加山药引入脾经,单补脾阴,再随所兼之证而用之。”何师多以参苓白术散(人参易太子参或西洋参)治疗脾虚内燥证,每获佳效。

9.参苓白术散拓展

1)泄泻

脾胃气虚证,用于脾胃虚弱,食少便溏。

2)良性胃息肉

胃息肉是指胃黏膜表面长出的突起状乳头状组织,可能是胃肠道长期受到炎症刺激,或者饮食不当导致的。胃息肉与脾胃虚弱密切相关,因此服用参苓白术散可以起到辅助治疗作用。

3)肾盂肾炎慢性期

慢性肾盂肾炎是由多种原因、多种病理类型组成的原发于肾小球的一组免疫性疾病,分属于中医的水肿、腰痛、尿血、虚劳等范畴。中医认为尿蛋白是脾气虚,不能够升清气,食物中的精华不能到达肺部,出现食物精华下流,从小便出则形成蛋白尿。而参苓白术散可以益气健脾,提高人体的中气、控制尿蛋白。

4)儿童腹泻

参苓白术散适用于脾虚泄泻,较多见于迁延性或慢性腹泻。

5)咽喉反流

适用于劳累过度、烟酒过量、饮食不洁等引起的反流性咽喉炎。

6)口腔溃疡

口腔溃疡是由于脾胃虚弱、饮食不节、情绪不调等因素导致心火旺盛、内分泌失调造成的。参苓白术散具有益气健脾的功效,主治脾胃气虚证,对脾胃虚弱引起的口腔溃疡有一定的疗效。

7)糖尿病性腹泻

本症系糖尿病日久,损伤脾胃,加之饮食不当或过服苦寒药物等所致。糖尿病性腹泻一般属脾气虚弱或脾肾阳虚之症,参苓白术散具有补脾胃,益肺气之功效。

10.拓展之脾阴学说

脾阴和脾的气、血、阳一样,是构成脾并维持脾生理功能的基本物质。 《内经》 对脾阴的论述只是论及脾的生理、病因和病理方面。 《灵枢·本神》谓:“脾藏营”,营指的是阴血,实质上就是脾阴。

《灵枢·邪客》进一步指出“脾藏营” 的生理作用:“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营四末,内注五脏六腑”。

《素问·厥论》简要描述了脾阴虚所致人体虚衰的病理过程:“酒入于胃,则络脉满而经脉虚,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阴气虚则阳气入,阳气入则胃不和,胃不和则精气竭,精气竭则不营其四支也”。 可见《内经》虽然没有正式提出脾阴的概念,但是对脾阴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中论及脾约时,提出脾约的症状、病机和治法方药:“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 大便则坚, 其脾为约, 麻子仁丸主之”,脉浮为肺胃燥热,脉涩为气血涩滞,由于胃喜湿恶燥,如脾为胃热所约制,脾升降功能失常而致浊气不降则大便硬,脾不能行津液而偏渗膀胱则小便数。 此处提出了脾有输布津液的作用,为脾阴虚证出现口干、咽干、便干等阴伤症状奠定了病机基础。

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谓:“ 虚劳诸不足, 风气百疾, 薯蓣丸主之”。 从薯蓣丸组方来看,方中重用薯蓣为君;以理中丸加茯苓补脾气为臣;君臣以补土生金,肺气盛则风邪不侵;以四物汤加麦冬、阿胶补营血为佐;以桂枝、曲、杏仁、柴胡、桔梗、白蔹、防风祛风行气为使,制蜜丸以缓治。 此补土生金法的组方原则,为后世医家治疗肺脾阴虚证所习用。

缪希雍(1546—1627年),明末医药学家,为虞山医派代表性人物,精通医学和药学,有多本著作留世,其中以《先醒斋医学广笔记》最有名。 书中所载医案,内容详实,理法方药完备,切合临床实际,对后世医林产生很大的影响。 缪希雍倡脾阴虚证,提出“甘寒滋润益阴”的治疗大法,补充了前贤治脾仅从脾阳虚论治的不足,为后世所遵从。

(1)甘寒滋润益阴

缪氏:“世人徒知香燥温补为、治脾虚之法,而不知甘寒滋润益阴之法有益于脾也。” 并提出以甘平、酸寒、淡渗补脾阴,兼制肝清热,如酸枣仁、白芍、石斛、莲子肉、橘皮、山药、苏子、五味子、木瓜、桑白皮、茯苓等。 缪氏认为在饮食消化过程中,胃主受纳,脾主消化,脾主消化是脾阴和脾阳共同作用的结果。 如果脾阴虚证投以香燥温补之药,会导致治疗无效而有伤阴耗气之弊,使得脾阴更虚而不能运化水谷;反之亦然。

(2)缪氏创立资生丸。方用怀山药、莲肉、芡实、扁豆、薏苡仁以悦脾滋阴;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健脾益气;桔梗、麦芽升清助运;山楂、神曲、蔻仁、陈皮、藿香理气醒脾;少佐黄连清脾和胃。合方清补脾阴,佐以补气行气清火,使脾健运而阴火熄,脾气旺则阴液生。 这种充满辩证的配伍原则使得阴阳皆调,但以滋阴为主,防治咸宜,功效卓著。

此外,脾气虚与脾阴虚皆能导致脾失健运而生腹胀,缪氏在《神农本草经疏》中指出其辨证关键:“昼剧夜静,属脾气虚;夜剧昼静,属脾阴虚”。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