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题为“脾营虚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刘同学。
《素问·痹论》曰:“ 营者,水谷之精气也。”“营”的含义有二:一是指营养全身的精微物质,二是指营气。“ 营” 富有营养,具有濡养作用,属于阴。主运化水谷和输布精微, 为气血生化之源,《 素问·灵兰秘典论 》曰“脾胃者,仓廪之官,五味出焉。 ”《素问·六节藏象论 》曰 “ 脾… … 者,仓廪之官,营之居也。” 说明了脾除了运化输布水谷精微的功能外, 还如同仓库具有贮藏营养物质、提供机体能量的生理作用这种功能相当于现代医学理论中糖元及脂肪的储能作用。 只有脾的运化水谷、贮藏营养物质的功能正常, 才能使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得以充分的营养。 如果脾营充盈,则气血旺盛,脏腑强盛, 表现为精力充沛,四肢健壮有力。
“脾藏营”的病理变化
脾的病理变化:表现在运化无权而致消化吸收功能失常及水湿潴留、统血无权、清阳不升等方面外,还可以出现“脾藏营”功能失调。如脾营亏虚,则贮能不足,而发生能量供应不足的营养不良症。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得布散,则堆积太过,发生肥胖、脂肪肝、高血脂等病证。脾藏营失常的病证有脾营虚证及脾营不运证。
(一)脾营虚证
1.定义
脾营虚证是指脾所藏水谷精微亏虚,机体失于营养所表现的证候,以营养不良、机体失养为临床特征。营养不良症、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症、消瘦症多属于脾营虚证的范畴。
2.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肌肉痿弱,甚则大肉尽脱,精神疲惫,头晕,四肢无力。舌质淡,苔薄白,脉虚无力。
3.成因
导致脾营虚的常见原因有三:
一是食物中营养物质缺乏,或小儿喂养不当,饮食偏嗜,营养摄入不足;
二是饮食不节或劳倦思虑过度,导致脾失健运,便溏腹泻,水谷精微不能吸收,脾营化源不足;
三是久病、重病、恶性肿瘤或寄生虫病等消耗太过,脾营亏损。
4.病机
“营”富有营养,具有对全身脏腑组织的营养作用。脾营虚证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营养缺乏,机体失养。脾营虚少,生化失源,气、血、精、津液均不足,脏腑组织失于滋养而精神疲惫、头晕;四肢肌肉缺乏营养,则形体消瘦、肌肉痿弱,甚至大肉尽脱;四肢无力、舌质淡、脉虚无力等均为脾虚之象。正如《灵枢·本神》说:“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
5.类证鉴别
脾营虚证要与脾气虚证和脾阴虚证鉴别。
脾营虚证和脾气虚证均可见四肢无力、精神疲惫、脉虚弱等中气虚弱的症状,但脾营虚证以机体失养、形体消瘦、肌肉痿弱为特征,而脾气虚证则必有纳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临床上脾营虚与脾气虚常常并见。
营属阴,脾营虚证与脾阴虚证均有肌肉消瘦、疲惫乏力、脉虚弱等,但脾阴虚乃可见口渴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虚热之象,而单纯的脾营虚证多无热象。
疾病范围:营养不良症、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症、消瘦症多属于脾营虚证的范畴。
6.治疗
治法:健脾益营。
代表方:健脾益营汤(太子参、白术、山药、莲肉、茯苓、薏苡仁、扁豆、葛根、大枣、山楂、鸡内金、陈皮)。
本方为何师的经验方,由参苓白术散化裁而来。方中太子参益气健脾,养阴益营为主药。白术、茯苓健脾助运;鸡内金、山楂助脾消食,脾健则生化有源;山药、扁豆、莲肉、薏苡仁、葛根、大枣等味甘性柔质润,既有健脾之功,又富有营养,食药两用,是健脾益营之佳品;陈皮理气和中,使之补而不滞。
治疗本证时必须注意三点:
一是要重视原发病的治疗,去除导致脾营虚的致病因素;
二是要注重脾胃的调理,只有脾胃健运,才能生化有源;
三是要注意饮食的调节,合理增加食物的营养。
附:病案举例
徐某,男,42岁,工人,江西抚州市人。1979年5月30日初诊。
主诉:消瘦、神疲、乏力1年。患“十二指肠溃疡”近10年,1年前已施行手术治疗。症见形体消瘦,肌肉痿弱,面色萎黄,四肢乏力,精神不振、懒言少气,纳少,大便溏薄,颜面及下肢浮肿。舌质淡胖,苔薄白,脉虚无力。辨证为脾营虚证,治拟健脾益气益营,参苓白术散主之:
党参15g,炒白术10g,茯苓15g,山药15g,炒薏苡仁15g,炒扁豆15g,莲子肉10g,黄芪15g,山楂15g,大枣5枚。
进药5剂后,精神转佳,大便见实,浮肿见退,诸恙均缓。守方加减,再进药20剂,纳食增进,精神已往,肌力倍增,面色见荣。嘱注意饮食调理,继服六君子丸以善其后。
按语:患者素有胃疾,脾胃虚弱,又经手术致胃腑残损,中焦运化失司,水谷消化吸收障碍,导致后天无源,脾营亏虚,机体失养。方用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益气健脾,山药、扁豆、莲子肉、薏苡仁、大枣益脾补营,山楂消食助运,陈皮理气和中。药后脾得健运,营有化源,机体得养,故康复迅速。
拓展:
目前,“胃黏膜慢性炎症-腺体萎缩-腺体肠化-异型增生-胃癌”这一Correa级联反应被业界公认为是萎缩性胃炎向胃癌进展的重要发病模式,其中具有恶性转化可能的胃黏膜病理改变常被称为胃癌前病变(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s,GPL)。GPL的早诊早治对于降低胃癌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维持机体能量代谢平衡有助于延缓以及逆转GPL恶性演变。
“脾营失调”是GPL(胃癌前病变)发病及癌变的基础,如《素问·生气通天论篇》所载:“营气不从,逆于肉理,乃生痈肿。”营气失调,引发他邪,久则血瘀热聚,化毒损膜成为癌前病变发生及癌变的重要诱因。“脾营失调”的病理变化可概括为“脾营虚证”以及“脾营不运证”,“脾营虚证”指脾胃虚弱,气血化源不足,胃络失于荣养,易引起胃黏膜腺体萎缩、肠化生及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脾营不运证”指脾胃运化功能失调,营气输布障碍,运行不畅则易滞于脉络肌理之间,内生痰瘀,变生癥瘕癌毒之症,促进癌变。有研究表明,脾虚是GPL病理恶性转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其与胃癌发生、发展过程中各病理改变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综上所述,“脾营失调”与GPL癌变密切相关,而脾胃虚弱则是“脾营失调”之根本。
“脾营失调”之根本在于脾胃虚弱,脾虚则运化无力,精微物质生成不足,微观可表现为能量“合成代谢障碍”及“分解代谢障碍”等,从而出现四肢无力、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等“脾营不足”之象;或表现为倦怠无力、体脂过盛、形体胖大等“脾营不运”之症。有研究对脾虚证患者及健康志愿者的基因进行分析发现,脾虚证患者的糖、脂、蛋白质及核酸代谢相关基因表达出现异常,从而出现营养代谢障碍。同时有研究发现,脾虚证大鼠骨骼肌存在线粒体受损、能量代谢降低以及糖代谢紊乱等。
能量代谢是“脾藏营”理论的生物学基础,而能量代谢障碍则是“脾营失调”的微观体现。临床中GPL患者“脾营失调”的情况较为常见,国内外大量研究发现GPL的发生发展及恶变往往与能量代谢紊乱密切相关。健脾调营法治疗GPL是“脾藏营”理论应用的重要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