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二十八期)——脾气下陷证
2024-05-27 22:07 余诗梦,柳琦 

本次主题为“脾气下陷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余同学。

气的生成

(先天)肾为生气之根:肾精包括先天之精和后天之精。可化生元气。

(后天)脾胃为生气之源:脾司运化,胃主受纳,二者纳运结合,将饮食水谷中的营养物质化生胃水谷精气。脾→脾气升转,将水谷之精气上输心肺,布散全身脏腑经络。

(后天)肺为生气之主:肺主气,司呼吸,为体内外气体交换的场所。1.肺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吸入体内,同时不断呼出浊气,保证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2.肺将吸入的清气和脾胃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走息道以行呼吸,贯心脉而行气血,通达内外,周流全身,促进一身之气的生成。

气生成的基本条件

物质来源充足,即先天精气、水谷精气和自然界清气的供应充足。

脏腑生理功能正常,尤其是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正常,人体的气才能充足旺盛;若肾、脾胃、肺等脏腑的生理功能失常,则影响气的生成,或影响气的生理效应,形成气虚等病理变化。

气的运动形式

升、降、出、入是气运动的四种基本形式。

例:呼吸之气:呼出浊气是气流由肺向上经喉、鼻而排出体外,既是出,又是升;吸入清气是气流向下经鼻、喉而内入脏腑,既是入,也是降。

五脏藏精气,其气宜升;六腑传化物,其气宜降。肺居上焦,借气道与外界相通,其气可升降出入。心居上焦,主降;肾位于下焦,主升;肝气与肺气左升右降;脾胃同居中焦,联通上下,为升降专输的枢纽,脾升胃降。

气机失调:气滞为气的运行不畅;气逆为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陷为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脱指气不能内守而大量外逸;气闭指气不能外达而郁闭于内。

气的生理功能

推动作用:1.刺激和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2.激发和促进各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功能;3.推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4.推动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

温煦作用:1.维持人体体温;2.温煦脏腑组织;3.温煦精血津液。

防御作用:1.护卫肌表,抵御外邪;2.正邪斗争,驱邪外出;3.自我修复,恢复健康。

固摄作用:1.统摄血液;2.固摄津液;3.固摄精液;4.固定内脏。

气化作用

营养作用

概念

脾气下陷证是指脾气亏虚,升举无力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脘腹重坠作胀,或久泻脱肛,或内脏下垂。

症状:脘腹重坠作胀,食后益甚,或便意频数,肛门重坠,或久泄不止,或脱肛,或子宫下垂,或胃、肝、肾等内脏下垂,或小便浑浊如米泔。常伴气短乏力,倦怠懒言,头晕目眩,面白无华,食少便溏。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缓弱。

辨证要点:

本证以在脾气虚证基础上见有体弱气坠、内脏下垂等症为审证要点。

脾气虚证进一步发展,中气升提无力而下陷。

久泻久痢,或劳累太过致脾气虚弱而下陷。

妇女孕产过多,或产后失于调护等损伤脾气所致。

老人、虚人脾胃虚弱,中气升举无力。

脾气主升,能升发清阳,举托内脏。脾气虚衰,升举无力,内脏失于举托,故脘腹重坠作胀,食后更甚,甚则内脏下垂。

中气下陷,故便意频频,肛门重坠,久泄不止,脱肛。

脾主散精,精微不能正常疏布,清浊不分,反注膀胱,故小便浑浊如米泔。

清阳不升,头目失养,故头晕目眩。

脾气虚弱,健运失职,故食少,便溏。

化源亏乏,机能活动衰退,故见气短乏力,倦怠懒言,面白无华,舌淡白,脉缓弱。

发展与转归

脱肛、子宫下垂等往往容易导致外感湿热。

脾气下陷可由脾及肾,造成肾气不固而见遗溺、小便失禁等。

脾气下陷,元气不足,致气不摄血,出现便血、月经过多等。

疾病范围

中医:本证见于腹胀、胃痛、胃痞、泄泻、脱肛、膏淋、眩晕、阴挺、虚劳等病证。

西医:本证常见于胃下垂、肝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慢性肠炎、慢性痢疾、乳糜尿、胃驰缓症、胃粘膜脱垂症、重症肌无力、直肠脱垂、脱肛、先兆流产等疾病中。

与脾气虚证鉴别

脾气下陷证多由脾气虚证发展而来,两证均有食少、腹胀、便溏、头晕、倦怠、面白等脾气虚弱症状。但脾气下陷证有气机下陷、内脏下垂的症状。

与气陷证鉴别

脾气下陷证与气陷证既有密切联系,又有所不同。气陷证以内脏下垂为主症,脾气下陷证是气陷证中的主要证型,即气陷证与脾气虚证并见即乃脾气下陷证。

治疗:健脾益气,升阳举陷

补中益气汤(黄芪、人参、当归、白术、甘草、陈皮、升麻、柴胡)

补中益气汤能健脾益气,升阳举陷。若兼腹中痛者,加白芍以柔肝止痛;头晕头痛者,加川芎、蔓荆子;兼气滞者,加木香、枳壳;小便如米泔者,加萆薢、菖蒲以清利湿浊。

脾气下陷证既有脾气虚弱之症,又有陷而不举之患,治疗应以益气、升举、固涩结合,参、芪、术、草可益气,柴胡、升麻、葛根能升举,再加五味子、乌梅固涩之。本证的脱肛、子宫下垂者,还可外用熏洗收涩之药以促进治疗。

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PFD)是由于盆腔支持结构损伤、退化或功能缺陷引起的妇科疾病,常表现为盆底器官脱垂(POP)、压力性尿失禁(SUI)及性功能障碍。盆底器官脱垂属于中医阴挺、阴脱、阴菌、子宫脱出等范畴。压力性尿失禁一般称为遗尿、尿失禁等,性功能障碍多与前阴病有关。

拓展

中医学认为,病位在脾、肾、肝,气虚下陷、肾虚不固与肝失调达可致胞中络脉受损,使其带脉提摄无力,气机阻滞,筋膜纵弛,可外感湿热之邪,湿热下注,出现盆底功能障碍。《诸病源候论·妇人杂病诸候》云:“胞络伤损,子脏虚冷、气下冲则令阴挺出,谓之下脱。亦有因产而用力偃气而阴下脱者。诊其少阴脉浮动,浮则为虚,动则为悸,故令脱也。”

病因→中气不足,固摄无力:历代大多数医家认为该病与中焦脾虚气陷有关。多由素体亏虚,中气不足,或分娩时用力过度所致,冲任不固,或:产后劳力过早,耗气伤中,或长期咳嗽,致脾气虚弱,导致气虚下陷,使维系子宫的胞络松弛,不能固摄宫体,致子宫位置下移,常兼见少腹下坠、神疲乏力、小便频数等症。《素问·经脉别论》云:“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属中焦,脾为水液升降之枢纽,脾气亏虚不能固摄二便,正如《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亦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可表现为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亦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可表现为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候论·小儿杂病诸候》亦云:“遗尿者,此由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可表现为遗尿,余溺不尽,小便失禁。

肾虚不固,胞络受损;肝气郁滞,筋血失和

熊国良教授认为PFD与脾、肾、肝密切相关,以产后妇女及老年妇女最为常见。熊教授对岭南地区所见的PFD患者辨证研究,认为PFD立足于中气下陷这一证型,以补中益气汤为基础。其又以土虚木乘多见,为肝胆湿热,气机阻滞,不得升举之象。结合岭南地区人群的体质特点,治法以健脾益气、疏肝行气、清热利湿为法。虚证以补中益气汤为法,实证以熊教授自创的气淋偏实方为法。补中益气汤是李杲治疗气虚发热而创。

李杲认为:“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甘寒以泻其火则愈。”脾主升清,脾虚则清阳不升,至于脾虚无力固摄之证,其病机归根于脾之大虚,属异中之同。方中黄芪为君,归脾、肺经,补气升阳。臣以人参、炙甘草、白术补益脾气,陈皮健脾行气,补而不滞。当归补养营血,气血调和,加少量升麻、柴胡,助药升提,炙甘草调和诸药。有研究表明,补中益气既能显著提高阴道收缩肌电值、阴道收缩持续时间及阴道动态压力,又增加肛提肌裂孔静息期的左右径、前后径,以此改善产后盆底功能障碍患者的盆底肌力功能,减轻临床症状。

熊教授认为,脾为气机升降之枢纽。《临证指南医案·脾胃门》指出:“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气虚弱而无法升清,精微下流,无力固摄可见便溏、泄泻、尿频、尿失禁。脾气上升有利于维持内脏位置的稳定,脾气亏虚,无力升举,可导致阴挺、脱肛等。患者脾虚明显,可体现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面白无华,腹部坠胀,食少纳差,其舌脉可表现为舌淡红,苔白浊,脉滑。临床用药上重用黄芪、白术,加用山药、党参,同时可加入陈皮、木香、槟榔、乌药之行气药,使其补而不滞。

针灸疗法:温阳举陷,扶土升清

《甲乙经·卷之十一》载:“嗜卧,四肢不欲动摇,身体黄,灸五里,左取右,右取左。”灸,《说文解字》释其“灼也,从火,久声”,即长时间以火烧灼,这也是原始火疗的雏形,具有补充阳气、驱寒、活血祛瘀的作用。灸法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而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艾叶逐渐取代原始的燃烧的木柴、烧热的石头等成为主要的灸材,如《孟子·离娄上》中说:“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也,苟为不畜,终身不得”,故灸法又称艾灸。《本草从新》言艾叶“苦辛,生温熟热,纯阳之性,能回垂绝之元阳,通十二经。走三阴。理气血。逐寒湿。暖子宫……以之灸火,能透诸病而除百病”,古人称艾叶为地之阳,艾火为纯阳之火,在《扁鹊心书》中就有“保命之法,灼艾第一”的说法。此外,艾叶辛温,以火燃之,火曰炎上,其气属向上向外发散,故《灵枢·经脉》言:“陷下则灸之。”可知灸法能够温补人体阳气,同时能够升阳举陷、祛湿健脾,恢复脾土升清功能,使头脑、脏腑、四肢得养,意志渐长。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