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题为“肝郁气滞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赖同学
源流:肝郁气滞证的最早记载可追溯至《黄帝内经》,该书虽未明确提出证名,但对其症状描述、发病原因以及治疗都有论述。尤其提出情志不舒可以引起气郁,认为“忧愁者,气闭塞而不行”。金元医家朱丹溪,在《内经》基础上,综合了六淫、七情等内外病因,创立了六郁学说,明确指出,六者之间,先为气滞,而后为其它。《景岳全书》进一步阐发,提出五气之郁,因病而郁,情志之郁,因郁而病。
总之,历代医家对肝郁气滞证的认识有个逐渐深入的过程,认为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也就是说,肝郁气滞证是许多种疾病的早期表现,包括广义郁证的早期表现。如果在此阶段给以足够的重视和治疗,可以防止证候进一步衍化而成挟邪之郁证。
概念:广义是指人体脏腑气机阻滞所产生的诸多证候;狭义是指气郁,主要为情志不舒所导滞肝失疏泄,气机郁滞不畅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精神抑郁,胁肋胀痛,胸闷,太息
症状:情志抑郁,胸胁或少腹胀满窜痛,善太息,或有咽部异物感。 妇女乳房作胀疼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病情与情志变化关系密切。
舌脉:舌苔薄白。脉弦。
辨证要点:本证多为情志所伤,以情志抑郁,肝经所过部位发生胀闷 疼痛,以及妇女月经不调等,作为诊断的主要依据。
病因:情志不遂,或突然精神刺激,使肝气失于疏泄,形成肝气郁结。 湿热疫毒,侵犯机体,使肝疏泄不及。气机郁滞。
病机:肝性喜条达恶抑郁。肝失疏泄,气机郁滞,经脉不利,故胸胁或 少腹胀满窜痛,情志抑郁.善太息。肝气郁结,气不行津,津聚生痰,肝气夹痰循经上行,携结于咽喉,可见咽部有异物感(梅核气)。女子以血为本,冲任属于肝,肝郁气滞,血行不畅。气血失和,损伤冲任,故见乳房作胀或痛,痛经,月经不调,甚则闭经,苔白,脉弦,为肝气郁滞之象。
发展与转归:①本证日久不解,可郁而化热,成为肝郁化火证;若肝火炽盛而气火上逆,可成为肝火上炎证。②肝气郁结,可横逆犯胃乘脾,出现肝脾不和证和肝胃不和证。③肝郁则气机升降失调,上逆侮肺,肺降不及而咳嗽、咯血。④肝气郁结日久,气机不畅,血行瘀滞,形成气滞血瘀证,可出现胁下癥块等。
疾病范围:
中医:本证常见于郁证、胁痛、胃痛、腹痛、呕吐、呃逆、噎膈、吐酸、积聚、瘿病、疝气、痛经、闭经、月经失调、乳癖等病证中。
西医:本证主要见于抑郁性神经症、神经官能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慢性肠炎、肠易激综合症、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肋间神经痛、更年期综合症、妇女痛经,月经不调、乳腺小叶增生等多种疾病过程中。
类证鉴别:
①肝郁化火证
同:都具有肝郁气滞证的临床表现
异:还有由郁而化火所致的热象,如心烦易怒、胁肋灼痛、口苦、舌红苔黄等。
②肝气横逆证
同:两证都与情志内伤密切相关,病机皆为气机失调。
异:肝气横逆证是肝的疏泄功能过亢,引起气机紊乱的病理表现。病势呈亢奋状态,极易犯胃乘脾侮肺,表现为情绪激动、急躁易怒,胸腹胀痛及胃脾肺被犯的症状。而本证是肝的疏泄不及,气机郁滞,病势呈抑制状态,如情志抑郁、沉闷寡欢、胸胁满闷等。
治法:疏肝解郁
主方:柴胡疏肝散(柴胡、白芍、枳壳、川芎、香附、陈皮、甘草) 【功用】疏肝行气,活血止痛
【主治】肝气郁滞证。胁肋疼痛,胸闷喜太息,情志抑郁易怒。
【方解】方中白芍养肝敛阴,和胃止痛,与柴胡相伍一散一收,助柴胡疏肝,相反相成共为主药;配枳实泻脾气之壅滞,调中焦之运动与柴胡同用一升一降,加强疏肝理气之功,以达郁邪;白芍、甘草配伍缓急止痛,疏理肝气以和脾胃,且具有保护胃粘膜屏障和修复粘膜之作用;川芎行气开郁,活血止痛;香附、陈皮理气和胃止痛,且有助于消除上腹痛不适等症。诸药合用辛以散结,苦以降通,气滞郁结方可解除
加减:若痛甚者,酌加当归、郁金,乌药以增强其行气活血之功;肝郁化火者,可加山栀、川楝子以清热泻火;兼梅核气者,加半夏、厚朴、苏梗;月经不调者,加丹参、玫瑰花。
治疗要点:本证多为情志所伤,故首先要进行心理治疗。肝喜条达,用药重在疏畅肝气,但不可尽用耗气、破气之药,以免攻伐太过,耗损气阴。肝体阴而用阳,故应兼以养肝柔肝。
拓展:
从脑神与五脏神相关学说探讨郁证的证治原则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神、魂、魄、意、志 ”五 志,是 大 脑的生理功能,七情 ( 喜、怒、思、忧、悲、恐、惊)则是大脑对外界客观事物刺激的不同反应的在外表露。“心者生之本,神之处也”、“为五脏六腑之大主,神明之所舍”、“五志为心所使”的心神(即神明之心)的论述,也有“脑为髓海”“脑为元神之府以统全身”的脑神论述,张锡纯更进一步指出“神明之体藏于脑,神明之用发于心”、“心与脑,原彻上彻下,共为神明之府”,因此,在脑神和心神统辖下,通过五脏神的协调作用,人们才得以维持正常的情志活动。
在生理上心神、肝魂、脾意、肺魄、肾志等五脏神的活动受制于脑神的调控,而五脏神所产生的气血精液又给脑神以物质基础,同时在病理上两者功能失调所造成的病变亦是互相影响的。 所以,“脑神- 心神-五脏神- 情志活动”这一轴心作为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信息反馈轴是可取的,并且容易与现代精神病学取得一些新的观点。
郁证是由于内伤七情导致气机紊乱,脑失所控而出现精神抑郁、焦虑、忧郁一类情志障碍的疾病。历代医家对郁证的分类很多。《内经》有“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五郁治则,相应为心、肝、脾、肺、肾五郁之证治,但实非专指情志而言。 丹溪则有“郁病大率有六,曰气郁、曰湿郁、曰热郁、曰痰郁、曰血郁、曰食郁”,专从病因角度加以分类,而治法则语焉不详。
郁证是因忧思过度或喜怒无节或心情压抑久不得舒致使气机紊乱,脑失所控所致病变,其病位在脑,兼及心、肝、脾、肾诸脏。 在病机上首伤于肝,而心、脾、肾均可影响脑神调节控制五脏神之功能而导致郁证的产生。 因而在临床上便有抑郁寡欢、烦躁少寐、焦虑不安,甚则长吁短叹、兴趣索然,或自罪自责、阳痿遗精、月事失调诸症之产生。在治疗上当以调整阴阳,疏理气机,安定脏腑,或理气疏郁,或养血安神,或健脾滋肾,皆以通达脑气为原则,使脑神得调,则郁自解,神自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