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三十九期)——肾气不固证
2025-04-16 23:37 李厦妃,廖婷 

本次主题为“肾气不固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李同学。

一、概念:肾气不固证是指由于肾气亏虚,封藏固摄功能失职所表现的证候

二、临床表现:主症:尿频或遗尿,滑精或早泄,带下清稀或胎动易滑

症状:腰膝酸软,神疲乏力,耳鸣失聪,小便频数而清,或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或夜尿频多,或小便失禁,男子滑精、早泄,女子月经淋漓不尽,或带下清稀而量多,或胎动易滑

舌象:舌淡,苔白

脉象:弱

三、辨证要点:本证以肾气不能固摄尿液、精液、经血、胎儿等为审证要点

四、病因:年幼肾气未充或先天不足

年高肾气亏损

房劳过度或劳倦内伤

五、病机:肾气亏虚,肾失封藏,膀胱开合失度:小便频数清长、尿后余沥不尽、遗尿、失禁

精关不固,精液外泄:男子滑精、早泄

女子带脉不固:带下清稀量多

肾气不固,冲任失约:月经淋漓不尽

任脉失养,胎元不固:胎动不安、滑胎

肾气亏虚,失于充养:腰膝酸软,耳鸣失充,神疲乏力,舌淡,脉弱

六、发展与转归:本证若见于青少年,随生长发育、肾气充盈后多见自愈

年老者不易治愈,长期适当治疗可减轻症状,延缓病变发展

遗精不愈,可使肾精肾气亏损,最终可致阴阳两衰

七、疾病范围:

中医 本证常见于遗精、早泄、遗尿、带下、胎动不安、胎漏、崩漏等病证中

西医 本证多见于小儿遗尿症、慢性前列腺炎、尿崩症、糖尿病、乳糜尿、神经性尿频、神经衰弱、慢性附件炎、功能性子宫出血、习惯性流产等疾病中

八、类证鉴别:

下焦湿热证 下焦湿热证也可见到尿频、尿后余沥不尽,或遗精、带下,但湿热之象明显,如舌苔黄腻、脉滑数。膀胱湿热证的尿频,伴有尿痛、尿短赤;精室湿热之遗精,则有口苦尿赤;湿热下注之白带,色黄而秽臭。而肾气不固证无湿热之象。

肾不纳气证 肾气不固证与肾不纳气证均属肾气虚证的范围,均有肾气虚的临床表现。但肾气不固证以肾气不能固摄尿液、精液、经血、胎儿等为审证要点;肾不纳气证以气短喘息、呼多吸少、动则喘甚等为审证要点

九、治法 固摄肾气

十、主方 桑螵蛸散(桑螵蛸、远志、石菖蒲、龙骨、人参、茯苓、当归、龟板)

金锁固精丸(潼蒺藜、芡实、莲须、莲肉、龙骨、牡蛎)

桑螵蛸散调补心肾、涩精止遗,主治尿频、遗尿、遗精。金锁固精丸补肾固涩,主治肾虚遗精。若女子崩漏、月经过多,用固冲汤以益气健脾,固冲摄血;胎动不安者,用泰山磐石饮,以益气健脾,养血安胎。

十一、治疗要点:本证因肾气虚而固摄无权,治疗重在补肾与固涩两个方面,因虚而不固者,以补为涩,于大队补益药中兼加收摄药;因不固而致虚者,以固为补,于大队固涩药中兼加补益药。肾气乃肾精所化生,故在补肾气的同时可兼以益精

十二、病案:王某,男,6岁,2019年5月6日初诊。主诉:夜间尿床3个月。患儿3个月前开始每夜尿床2~3次,不易被唤醒;若白天玩耍过度劳累或睡前饮水等,尿床明显加重;纳食欠佳,大便可,每日一行,舌淡、苔薄白,脉沉缓。查体:咽淡红。腰骶部皮肤见蒙古斑。实验室检查: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骶尾椎X线片检查示隐性脊柱裂,腹部彩超示双肾、输尿管、膀胱未见明显异常。

诊断:小儿遗尿症(肾虚不固证)

治以补肾固本、缩泉止遗

方选固本止遗汤加减

药物组成:熟地黄10 g、山药10 g、山萸肉10 g、益智仁10 g、乌药10 g、桑螵蛸10 g、菟丝子10 g、补骨脂10 g、麻黄4 g、白果6 g、焦山楂10 g、焦麦芽10 g、焦六神曲10 g、炒鸡内金10 g、甘草6 g。6剂,免煎颗粒,每日1剂,水冲服,分早晚2次空腹温服。因患儿为隐性脊柱裂,治疗的疗程较长,嘱家长须耐心教育引导,切忌打骂,睡前排空小便,睡前尽量少饮水,及时唤醒排尿,养成去卫生间排小便的习惯。

2019年5月20日二诊:患儿尿床症状较前明显好转,前半夜尿床1~2次,后半夜无尿床,可唤醒,纳食较前好转,大便可,每日一二行。

查体:咽淡红,舌淡红、苔薄白,脉缓。一诊方麻黄增至6g, 加锁阳8g, 10剂,免煎颗粒,先服5剂,间隔2d后续服剩余5剂,其余用法及注意事项同上。

2019年6月5日三诊:患儿偶尔有夜间尿床,纳食可,大便可,每日一行。二诊方去焦三仙、炒鸡内金,10剂,免煎颗粒,用法及注意事项同二诊。

——骆雯雯,刘娜,袁叶,等.贾六金教授治疗小儿遗尿症肾虚不固证临证经验[J].中医儿科杂志,2022,18(01):4-6.

十三、按语:小儿遗尿症首辨功能性与器质性,对于腰骶部有黑青胎记的小儿,贾教授尤嘱要先拍骶尾椎正位X线片,排除隐性脊柱裂的可能性。四诊合参,本案患儿禀赋不足,故肾不能主骨生髓而致隐性脊柱裂,证属肾虚不固,膀胱失约。肾气不足,膀胱无以温煦,膀胱虚寒,气化失常,闭藏失职,故出现遗尿。一诊时贾教授围绕肾虚不固、下元虚寒、膀胱失约的基本病机,方用自拟固本止遗汤加减治疗。方中熟地黄、山药、山萸肉固本培元,平补肾虚;桑螵蛸为固精缩尿之要药;补骨脂、菟丝子温肾阳、补肾气、益肾精,肾气足则膀胱固,气化复常,固摄有权;

焦山楂、焦麦芽、焦六神曲合炒鸡内金共奏消食化滞、健脾和胃之功;麻黄归肺、膀胱经,利小便,引药归经,白果缩尿止遗,二药一宣一降,寓以提壶揭盖法通利水道,通过宣肺来通利小便;甘草调和诸药。二诊时,患儿遗尿频率及纳食好转,加大了麻黄用量以增强患儿觉醒能力,加锁阳以增强补肾阳之用。三诊时,患儿纳食可,诸症大减,故去焦三仙、炒鸡内金,续服10剂巩固治疗。

十四 、拓展延伸——陈士铎论“胃为肾之关”

陈士铎,清代名医,浙江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一生著作甚丰,今存《石室秘录》、《辨证奇闻》、《辨证录》、《辨证玉函》、《脉诀阐微》、《本草新编》、《洞天奥旨》、《外经微言》、《辨证冰鉴》九种。其迹近怪异,其文有奇论。“胃为肾之关”多次在其著作中提到,并指出“胃为肾之关,非肾为胃之关,《内经》年久讹写误传,世人错认肾为胃之关门”(《辨证录·卷十·种嗣门》)。

1.肾司胃之开阖

《辨证录·痿证门》指出“胃之开阖肾司之也”。《本草新编·熟地》则进一步指出两者生理上的联系,认为 “肾水旺而胃中之津液自润,肾气足而胃气亦足”。胃之受纳通降开阖的生理功能在根本上受制于肾气的充足与否。“胃为肾之关门,肾气足而关门旺……胃气得肾气之升降,而胃气有不更开,饮食有不更进乎”(《本草新编·茯苓》),“肾衰则胃不为肾以司开阖”(《辨证录·血症门》)。肾为胃司开阖的理论观点,与陈士铎重视命门的学术思想是相一致的。在疾病表现上,则“肾病而胃始病”(《石室秘录·卷六·内伤门》)。具体来讲,关乎肾之水火。

肾水不足则易致胃火沸腾,如《石室秘录·逆治法》指出“胃中之火,必得肾中之水以润之,肾水耗,不能上润脾胃,则胃火沸腾,涌而上出”。肾火虚弱则不能助胃受纳消水谷,如《石室秘录·热治法》指出“盖胃为肾之关,脾为肾之海。胃气不补命门之火,则心包甚寒,何以生胃土以消其谷食”。具体应用例见《辨证录·内伤门》定胃汤治肾虚反胃:熟地三两,山萸肉二两,肉桂三钱,茯苓三钱,水煎服。此方治疗肾虚无火,食入即吐的反胃症。

陈士铎认为肾病而胃始病,肾中无火,犹釜底无薪,难以蒸腐水谷。故方中以熟地为君,山萸为臣,佐以肉桂,大补肾中之水火,不去治胃,而胜于治胃。肾虚反胃表象是胃之关门不开,饮食不能入,实际上是肾虚不能为胃司关门之开阖。

2.胃土能消,肾水始足,糟粕能出

陈公在《辨证录·痨瘵门》指出:“胃为肾之关,胃土能消,而肾水始足”,可见肾精的滋养必须依赖于后天中焦的运化,填补肾精之药也须借道于后天脾胃。在病理上,胃伤则不能输精于肾,或致肾司二便功能失调,糟粕不能排出。《辨证录·虚损门》认为:“胃为肾之关门,胃伤则关门必闭,虽有补精之药,安能直入肾宫,是补肾必须补胃”。《石室秘录·顺医法》认为“胃为肾之关,关门不开,则上之饮食不能入,下之糟粕不能出”。

具体应用见《石室秘录·顺医法》:气虚身体羸弱,饮食不进,或大便溏泻小便艰涩者,尤其大病初愈,胃气未复者,要着重于开胃之关门。方用人参一两,茯苓三钱,白术五钱,陈皮一钱,甘草一钱,泽泻一钱,车前一钱。其中人参为君开胃气,“白术上利胃而下健脾,且能祛湿以生肾,有此大功,则大小便得脾肾之气而能开合”。此即以开胃气为主,以期饮食进而肾气足,糟粕降。

3.为肾经风湿出路

肾间风湿,犹为难治,其因有三,一是病位在肾较深,二是湿性下行黏滞难袪,三是肾气亏虚不易骤补,而祛邪有伤正气。陈公谆谆告诫“肾有补无泻”,虽有防己可祛肾湿,豨莶可疏肾风,两者合用似可治肾之风湿,然“其言似善,而其祸实大也,夫肾有补无泻,用一缓泻,尚为不得已之治法,二者同用,肾将立惫矣。”《本草新编·防己》对于肾经风湿这个问题,陈士铎别出心裁的认为胃为肾之关门,既可为肾输送后天精微物质,也可作为祛除肾经风湿的一个出路。

他在《辨证录·遍身骨痛门》指出:“风湿入于经络则易去,风湿入于骨髓则难祛,以骨髓属肾,肾可补而不可泻,祛风湿则伤肾……虽然肾不可泻,而胃与大肠未尝不可泻也。泻胃与大肠之风湿,而肾之风湿自去”。方用并祛丹:黄芪一两,白术五钱,茯苓五钱,甘菊花三钱,炙甘草一钱,羌活五分,防风五分。此方不直接入肾而间接祛胃肠之风湿,属非对之治,也即陈公所谓的“非治之治”。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