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传承课堂>>正文
 

 
医林探寻(第四十期)——肾衰毒泛证
2025-04-16 23:44 徐捷,廖婷 

本次主题为“肾衰毒泛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徐同学。

一、概念:肾衰毒泛证是肾脏功能衰竭,尿毒湿浊内泛,导致脏腑功能严重失调的危重证候,是肾功能衰竭在中医证候学中的体现。该证候反映了肾脏在维持人体水液代谢、气血平衡等重要生理功能方面出现严重障碍,是肾脏疾病发展到晚期的病理状态。

二、临床表现:

主症:尿少或无尿,恶心呕吐,神萎倦怠。

症状:神萎倦怠,嗜睡,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尿少或尿闭,面浮肢肿,恶心呕吐,纳呆腹胀,便溏或秘结;或烦躁不安,精神恍惚,甚则昏迷;或出血;或心悸,喘急,口唇青紫。

舌象:舌淡紫,苔白滑腻; 脉象:虚大或微细。

三、辨证要点:以少尿或无尿、血中氮质代谢产物升高为辨证依据

四、病因:水肿、淋证、尿血等迁延不愈,肾脏受损而衰竭;

外邪侵入,损伤肾脏阳气;

妊娠子肿,胎毒夹水邪内泛。

五、病机:肾气、肾阳衰竭是发病基础;水毒、湿浊、痰淤内扰是病理表现;肾中元气衰惫,脏腑功能衰退,则神萎倦息、嗜睡。肾阳虚弱,命门火衰,则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肾虚气化无权,尿少甚至无尿。水湿内蓄,面浮肢肿。水毒不能外泄而泛扰于内,碍于脾胃则恶心、呕吐、纳呆、腹胀;脾不运化则便溏,腑气不降则便秘。水毒上犯神明则烦躁不安、精神恍惚,堵闭心窍则昏迷;水毒损伤脉络则出血;水毒上攻心肺则心悸、喘急。 口唇青紫为毒气凝滞,气血不行之征。脉虚大或微细,舌淡紫,苔白滑腻皆为阳虚毒盛之象。

六、发展与转归

本证为危重之候,预后极差,多致闭厥或亡阳虚脱而死亡,是肾脏疾病晚期的严重病理状态。

若救治得法,尚有转危为安者,可转化为一般的肾阳虚或肾气虚或气血两虚证。

七、疾病范围

中医本证见于关格、水肿、血证、虚劳、昏迷等病证中

西医本证主要见于慢性肾功能衰竭之氮质血症期、尿毒症期。

八、类证鉴别

肾虚水泛证与肾衰毒泛证:

二者均为肾阳虚衰,水湿泛滥,但肾虚水泛证较为单纯,无水毒之症;肾衰毒泛证有毒邪内泛之象。现代医学的肾功能检查有助于鉴别。

水泛凌心证与肾衰水毒证:

二者均是肾功能发生障碍,影响于心肺,导致心悸、喘息等症。但水气凌心证是水湿泛滥,上凌心肺,多见于重度水肿或水肿日久之证;肾衰水毒证为水毒上泛,上扰心肺,患者肢肿或消瘦,多伴有头痛、嗜睡、呕恶、便结等神明与脾胃被扰之象。

九、治法与方药

治法

利水降浊,益肾扶脾。

根据病情的不同阶段和表现,选择不同的方药进行治疗。

主方:温脾汤(大黄、干姜、附于、人参、甘草)

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陈皮、茯苓、竹茹、枳实、生姜、甘草)

温脾汤能温补脾阳、攻下浊邪,适用于肾脾阳虚、尿毒内蕴者;

黄连温胆汤能清热化湿、和胃止呕,适用于湿热壅结中焦者;

若脾肾阳气虚衰,可用金匮肾气九合香砂六君子汤治疗。脾肾气阴两虚者,用大补元煎合参芪地黄汤治疗。若尿毒潴闭,内扰心肝,动风动血,宜用羚角钩藤汤或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

十、治疗要点

本证病情危重、复杂,治疗应分标本虚实的主次缓急,根据“急则治其标”的原则,先以攻邪(排毒、泄浊、利水)为主,尽一切方法促使尿毒排出体外(如灌肠法、利水法、人工肾等)。

本证治疗时当佐以扶正(补肾益脾、扶阴助阳)。待邪气大势已去,再以扶正为主,以巩固疗效。本证应采用内治、外治、饮食调理、中西医结合等多种方法综合治疗。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个体化治疗有助于提高治疗效果,减少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十一、现代研究拓展

从“肺卫-膜原-肾”论治消渴肾衰——长春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 张鹏

该文认为:消渴肾衰的发生是多种内、外因素互相影响的结果。 患者多有先天禀赋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病因。

消渴病位在散膏,散膏即现代医学之胰腺。 散膏受损日久不愈形成毒邪,久病入络,毒损肾络,内生毒邪经气入咽喉,肾间精气大伤,肾之体用俱损,形成消渴肾病。消渴肾病导致肾体损伤,内生邪毒不断积聚,邪毒循经盘踞于膜原,五脏之道壅遏,浊毒内生。 因消渴肾病患者正气素亏,六淫邪毒可从外侵袭,其传入途径多为肺卫的皮毛玄府及咽喉,是形成消渴肾衰的发生的始动因素。 肾体受损,毒损肾络,内生邪毒不断生成,以及从肺卫侵袭的六淫邪毒,毒邪内传伏于膜络,日久不愈,盘踞于膜原,为药石所不及,久伏不出,最终导致五脏皆弱、命门火衰、真阴耗损而成消渴肾衰恶疾,如得不到及时救治则可导致肾绝而亡。

“ 毒邪学说”与“ 络病理论”

“毒邪学说”是中医重要学术理论之一,关于“毒”的记载最早见于《金匮要略心典》:“毒,邪气蕴结不解之谓”。毒邪有内毒、外毒之分,其中外毒涵盖六淫、疫毒、虫毒、药毒等由外入侵人体造成损害的邪气,内毒涵盖七情、脏腑功能失调等由脏腑内生的致病邪气。

消渴病患者肾体素虚,痰、湿、瘀等病邪通过经络循经传导,终致肾脏的受损,痰、湿、瘀等病邪再生,周而复始,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肾之血络受损,肾体损伤,最终而致肾失封藏,固摄无权,阴精外泄而成消渴肾病。 。

对于肾络的理解,狭义的肾络特指与肾脏功能紧密相连的内部络脉系统,位于肾脏较深处;而广义的肾络则涵盖了整个肾脏络脉系统,不仅包括肾内络脉,还包括流经体内外的肾脏经络,其覆盖范围更为广泛。 人体肾藏精,主身体发育生殖等功能正常进行有赖于肾络的结构完整。

病案分享

患者刘某,女,62岁,于2024年1月4日初诊,主诉:间断乏力5年,加重伴眼睑、下肢浮肿6个月。

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乏力症状,于当地医院就诊,查尿常规:尿蛋白+++,空腹血糖10.1,确诊“糖尿病肾脏疾病”。 6个月前感冒后上述症状加重伴眼睑、下肢浮肿,于外院查肾功能:血肌酐162μmol/L,间断予肾衰宁胶囊口服,效果不佳,遂于本院就诊,刻下见:乏力,眼睑、下肢浮肿,口干咽痛,头晕目眩,四肢麻木,五心烦热,腰痛膝软,纳差,眠可,泡沫尿,大便干。 舌质紫暗, 苔 白 腻 而 干, 脉 沉 细 无 力。 查 肾 功 能:血肌酐:312μmol/L ,尿素氮26.5mmol/L,尿酸534μmol/L;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血压:142/96。

西医诊断:①糖尿病肾脏疾病;②慢性肾脏病5期;③2型糖尿病;④高尿酸血症。

中医诊断:消渴肾衰(肝肾阴虚兼瘀毒证)。

治法:补益肝肾,化瘀通络,解毒导邪。

处方:熟地黄 20g,黄精 50g,枸杞子 20g,土茯苓50g,白茅根50g,蝉蜕10g,炒僵蚕10g,丹参10g,当归15g,紫荆皮10g,金荞麦10g,木蝴蝶10g,草果10g,槟榔10g,厚朴10g,西洋参5g,紫河车9g(冲服),生姜3片。 12剂,每剂水煎取汁360ml,每次120ml,每日 3次口服。

并予中药灌肠,处方:大黄10g,厚朴10g,炒枳实10g,黄芪50g,黑顺片5g,金银花20g,土茯苓100g,牡蛎50g,上方诸药,水煎取汁 100 mL,每日 1 次,保留灌肠,嘱患者充分休息,禁食高蛋白食物。

2024年1月18日二诊,患者自述乏力减轻,眼睑、下肢浮肿明显减轻,头晕目眩、口干咽痛消失,睡眠欠佳,复 查 肾 功 能:Scr:289 μmol/L,尿素氮:17.1mmol/L,尿酸:503μmol/L; 尿常规:尿潜血++,尿蛋白++;BP:136/86 。

守前方加酸枣仁20g,合欢花15g,服法同前,继续保留灌肠。

2024年2月1日三诊,患者自述乏力及眼睑、下肢 浮 肿 明 显 减 轻, 夜 寐 安, 复 查 肾 功 能: Scr:266 μmol/L,尿素氮:12.1mmol/L,尿酸:466μmol/L 尿常规:尿潜血 +,尿蛋白 + +;BP:134/88。

守上方去酸枣仁、首乌藤、合欢花,服法同前,保留灌肠,嘱患者每2周复诊。

患者定期复诊,肾功能检查示Scr波动于252~314 μmol/L ,病情平稳。 偶有因感冒Scr升高,服用中药汤剂治疗后下降。 嘱患者严格遵循生活方式调摄,一直未予肾脏透析治疗。

按语:该患者老年女性,就诊时病情较重,既往有明确消渴病史,消渴病久毒邪内生,邪毒内生经气直入肺卫之咽喉,进而久病入络损及肾之络脉,耗伤肾气而致肾之体用俱损,发为消渴肾病。

消渴肾病日久,内生邪毒不断积聚,五脏之道壅遏,浊毒内生而致消渴肾衰。 该患者正气素亏,每因感冒而致病情加重,乃因六淫邪毒从肺卫侵袭,毒邪内传伏于膜络,邪毒稽留盘踞于膜原,最终导致五脏俱损而致命门火衰、真阴耗损,由损致变而成消渴肾衰恶疾。 治疗当祛邪扶正,解毒通络,透达膜原,方选解毒通络导益肾导邪汤加减,方中熟地黄、枸杞子滋阴填精,补益肝肾;黄精滋肾润肺,共为君药。 土茯苓甘淡渗利,解毒利湿;白茅根味甘性寒,清热利尿,具利水消肿、利尿通淋之功;僵蚕、蝉蜕祛风通络,共为臣药;槟榔能消能磨,除伏邪,为疏利之药,草果辛烈气雄,除伏邪盘踞,厚朴破戾气所结,三药协力直达巢穴,使邪气溃败,速离膜原,是以为达原也;金荞麦、紫荆皮、木蝴蝶合用解毒利咽;丹参清血热,与当归合用以通络祛瘀生新,紫河车、西洋参、生姜相配以培肾元、护肾体,共为佐使药。 并联合灌肠方保留灌肠以内外同治,给邪以出路。 本案充分体现了南征教授基于“肺卫-膜原-肾”论治消渴肾衰的核心思想,在消渴肾衰的辨治中能很好地指导临床,自然步步取疗。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