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题为“心肾阳虚证”。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徐同学。
核心定义:心肾阳虚证是因心肾阳气虚衰、温运无力,导致血行瘀滞、水湿内停的虚寒证候。
同义证名:该证又称为心肾虚寒证,两者在临床辨证中可互换使用。
主症:心悸、面目肢体浮肿、形寒肢冷是心肾阳虚证的核心主症。
常见症状: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肢体浮肿,小便不利,神疲乏力,甚则唇甲青紫。
舌、脉象特征:舌象:舌质淡暗青紫,苔白滑,提示虚寒内盛,血行瘀滞。脉象:脉象沉细微,反映了阳气虚衰,气血运行无力的状态。
辨证要点:本证以心肾两脏阳气虚衰,心肾及全身机能低下为核心辨证要点。
病因:
1.心阳不足累及肾阳:素体阳虚或久病虚劳,或思虑过度,损伤心阳,心阳不足,不能下温肾阳,肾阳亦虚,久则导致心肾阳虚。
2.肾阳亏虚累及心阳:禀赋不足或年老体虚,或房劳过度,损伤肾阳,或久病及肾,肾阳虚衰,不能温煦心阳,心阳亦虚,日久成为心肾阳虚。
病机:心为阳脏,属火,能温运、推动血行。肾中阳气为人身阳气之根本,能气化水液。心肾阳虚,心失温养、鼓动,故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运血无力,血行不畅而瘀滞则唇甲青紫,舌质淡紫。肾阳不振,膀胱气化失司,水湿内停,泛溢肌肤,则见肢体浮肿,小便不利。阳虚形神失于温养,故形寒肢冷,神疲乏力。苔白滑,脉沉细微,皆为心肾阳虚,虚寒内盛之象。
发展与转归:本证为危重病证,可致心脉痹阻、水气凌心而出现危象;也可发展为全身机能衰竭,阳气虚脱而死亡。本证如发展缓慢可表现为一般的阳虚证,或为心阳虚证或为肾阳虚证。如阳损及阴还可成为阴阳两虚证
疾病范围:
中医病证:中医中,本证多见于水肿、心悸、怔忡、喘证、胸痹等病证。
西医病种:西医中,本证常见于慢性肾炎、肾功能衰竭,肺心、风心、高心、冠心等心脏病引起的心功能不全而出现心悸水肿者。
类证鉴别
1.心阳虚证
共同表现:心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均有形寒肢冷、惊悸怔忡、气短息促等表现。
鉴别要点:心阳虚证有心脉痹阻表现,如胸憋痛、舌紫瘀斑、脉沉涩结代;心肾阳虚证则兼有浮肿尿少等水湿停聚症状。
2.肾阳虚证
共同表现:肾阳虚证与心肾阳虚证均有形寒肢冷、腰膝酸冷疼痛、尿少身肿等表现。
鉴别要点:肾阳虚证无心阳虚症状;心肾阳虚证则伴有心悸怔忡、胸闷气短、唇甲青紫等心阳虚表现。
治法:温补心肾
方药:真武汤(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
保元汤(黄芪、人参、肉桂、生姜、炙甘草)
真武汤能温补心肾,助阳利水;保元汤能益气温阳,两方合用,主治心肾阳虚之证。若水肿甚者,加猪苓、大腹皮以利水消肿;心悸不宁者,加琥珀末、龙骨、牡蛎以镇逆定悸;心胸闷痛者,加红花、川芎、枳壳理气化瘀。
治疗要点:本证多见于老年人,其脏腑衰弱,除心肾阳外多兼有脾肺气虚,故在温补心肾的同时兼以补益肺脾,常用人参、黄芪等药;阳气不足,推动无力,易致血行不畅,治疗时应适当配合活血药。水肿的治疗不可利水过快,以防伤阴,也可加用一些养阴之药。
名医治疗经验拓展
名医经验:袁肇凯教授运用温肾强心法辨治慢性心力衰竭经验
慢性心衰属于中医学“心悸”“怔忡”“水肿”“心水”“胸痹”等病证的范畴。
“心水”之名首见于《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篇“心水者,其身重而少气,不得卧,烦而躁,其人阴肿”。
袁肇凯教授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心衰病位在心,虽然与肺、脾、肝、肾均相关,但究其发病的根本原因,与肾密切相关。心主血脉,血脉运行全赖阳气之推动。患者久病,心阳虚衰,鼓动无力,血运乏力,营血输布失常,瘀血内生,阳虚水液运化无力而致水肿,痰饮。因此本病心阳虚、气虚为根本,标实则由本虚发展而来,阳气亏虚可致血瘀、水饮、痰浊。故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气虚、阳虚(心、脾、肾),标实为血瘀、水饮、痰浊。
1.温通心肾是根本
袁肇凯教授认为慢性心衰常见的证型有两类:心肺气虚、饮邪犯肺型与心肾阳虚、血瘀湿停型。其中心气亏虚是心衰的根本原因和病理基础。心主血脉,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心阳气衰则心气不足以帅血运行,瘀血阻脉,与水饮、痰浊、瘀血等互搏阻络,累及肺、脾、肝、肾等脏腑,最终导致阳虚、阴虚、阴阳两虚,甚至形成亡阳、脱证等危重证候。根据“五脏之伤,穷必及肾”的中医学理论,因心肾联系密切,当慢性心衰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就会产生少尿、水肿等与肾相关的临床症状。“心者,火也,肾者,水也,水火相济”(《千金方》),心为君火,肾为相火,君相安位,则心肾上下交济。肾为先天之本,内寄元阴元阳,心之阳气源于肾。心阳虚衰,久病及肾,肾精亏虚不能生血以上奉于心,火衰则气化不利而水饮内停,水气凌心,或肾阳亏虚,气化无权,二者互为因果,均可致心肾阳虚。心肾阳虚,鼓动无力,故心悸怔忡,阳虚则寒,形体失于温养,脏腑功能减退,肾阳亏虚,蒸腾气化失司,三焦决渎不利,水湿内停,外溢肌肤。因此,袁肇凯教授强调温通心肾是本病的根本,只有阳气恢复了,气行则血行,阳运则水行,正如《素问》里强调“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
2.益气化瘀、温阳利水是关键
本病标实多 为血瘀、水饮、痰浊。心气不足,心阳不振而脉络瘀阻,瘀不化水,水饮内停,上凌心肺。“血得温则行,得寒则凝”,又“肾主水”,故常可致血瘀水停,而“血随气行”,运血无力,气滞血瘀。袁肇凯教授认为益气化瘀、温阳利水是治疗本病的关键。心主行血,血液的运行全赖心中阳气的推动,心之阳气亏虚,则推动无力,血行瘀滞。益气化瘀,正如《医学入门》云:“血随气行,气行则行,气止则止,气温则滑,气寒则凝”,通过益气活血以达化瘀之效。由于阳虚无以温煦,则津液输布障碍,或成水饮,或致痰浊,“血不利则为水”,一旦形成水道不利,则痰瘀互结,损及心阳,形成因虚致实,因实致更虚的恶性循环。阳气充盛则能化气行水,正如《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病案:
患者张某,女,82岁,2017年9月21日初诊。心慌,心悸,气促1年。患者诉经常活动后出现心慌,气促,午后足肿明显,曾多次入院治疗。现症见:面色晦暗,喘促,神疲,畏寒,纳欠佳,夜尿多。查:心律齐,但频发早搏,心界左移,腹式呼吸,下肢肿胀,舌色紫,苔灰黑腻,脉弦小滑两尺弱。
诊断:心衰病,辨证为心肾阳虚证。
治法:温补心肾,化气活血利水。
温肾强心汤:制附子10g(先煎),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0g,生姜10g,桃仁15g,红花10g,桂枝15g,黄芪30g,泽泻15g,肉桂3g,车前子15g(包煎),炙甘草6g。上方14剂,日煎服1剂,早晚温服。
2017年10月5日复诊,患者自诉服药后诸症有所减轻,心慌,气促缓解,小便增多,午后足肿减轻,继以前方化裁,加用丹参、砂仁以养心,服药1月余,病情趋于稳定。
按语:该患者年过八旬,年老体衰,心阳不足,鼓动乏力,心脉不畅,心失所养,故见心悸;心主血脉,其华在面,心阳不足,气血不调,面色不荣,故见面色晦暗;肺者,相傅之官,助心行血,主气而司呼吸,心血不畅,肺气不利,宣肃失常,故见喘促;“阳气者,精则养神”,阳气不足,形神失养,故见神疲;阳气不足,形体失煦,故见畏寒;久病及肾,肾阳亏虚,气化不利,阳不化阴,水液停聚,故见下肢水肿;夜间阳衰,又肾阳不足,气化不利,故见夜尿频多;血行不畅,舌络瘀滞,故见舌色紫;水湿内停,蕴久不化,上潮舌面,故见舌苔灰黑而腻;肾阳不足,脉气不鼓,故见两尺脉弱;水湿内停,邪气涌动,故见脉弦小滑。
综上所述,诸症合参,辨病位考虑主要在“心”“肾”,辨病性考虑为“阳虚”“水停”,故辨证考虑为“心肾阳虚水停证”。袁肇凯教授指出,在临床当中,导致心衰的原因复杂,服用温肾强心汤温通心肾,温阳利水、益气化瘀改善心衰症状,但必须注意对原发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病、肺心病)的治疗,才能更好地巩固疗效。
温肾强心汤是袁肇凯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以真武汤为基础加减而成。基础方为:制附子10~15g(先煎),茯苓15g,白术15g,白芍10g,生姜10g,桃仁15g,红花10g,桂枝15g,黄芪30g,泽泻15g,肉桂3~6g,车前子15~30g(包煎),炙甘草6g。
制附子为辛甘大热之品,诸脏阳气衰弱皆可使用,温补心肾之阳,针对主病本质,可温肾助阳,化气行水,兼暖脾土,以温运水湿,故为君药;肉桂为补火助阳之要药;桂枝为温阳通脉之佳品,二药助君而为臣,以期温阳化气而阴水自消;黄芪、白术甘温,皆可健脾益气,而黄芪善于利水消肿,白术尤可健脾燥湿,二药联用,颇有“培土制水”之妙,茯苓、泽泻、车前子皆为甘淡之品,具利水渗湿之功,三药联用,以期水去而肿消;红花、桃仁皆为活血祛瘀之品,津血同源,以期血行则水行而肿消;生姜为辛温走散之品,可助君药、臣药温阳以行水;白芍本为酸甘阴柔之品,善于滋阴养血,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芍药,主邪气腹痛,止痛,利小便。”,故本品“刚柔互济”,既可防止辛温通散之品化燥伤阴,又可助甘淡利湿之品以利水消肿,以上皆为佐药;炙甘草既可补益心脾之气,又可调和诸药,可谓佐使之品。纵观全方,以温补心肾以治本,佐以利水消肿、活血祛瘀以治标,温阳利水而不化燥,消肿祛瘀而不伤正,诸药合用,共奏温肾强心之功。若浮肿明显者,可加桑白皮、葶苈子,泻肺利水消肿;若血瘀甚者,可重用益母草30~50g,即化瘀通脉,亦有一定的利尿消肿之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