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主题为“肝胃不和证 ”。主讲人:江西中医药大学赖同学。
概念:肝胃不和证是指由于肝气郁滞,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表现以脘胁胀痛为主的证候。
临床表现
主症:胃脘、胁肋胀满窜痛,嗳气呃逆。
症状:胃脘、胁肋胀满疼痛,或为窜痛,呃逆嗳气,吞酸嘈杂,恶心呕吐,情绪抑郁,或烦躁易怒,善太息,纳食减少。
舌象:舌苔薄白或薄黄。
脉象:弦或弦数。
辨证要点:本证既有肝气郁结,又有胃气不和,以胁肋及胃脘胀满窜痛、呃逆嗳气为辨证要点。
病因
●情志不遂,肝郁气滞,失于疏泄,而致胃失和降。
●暴怒伤肝,肝气郁结化火,气火横逆犯胃。
●寒邪直中肝经,肝气被遏,失于疏泄,致胃气通降失调。
病机
肝主疏泄,胃主受纳,肝气条达,则胃气和降。肝气郁结,疏泄失职,横逆犯胃,胃失和降,则见胃脘、胸胁胀满疼痛或窜痛。胃气上逆则呃逆嗳气,恶心呕吐。肝气失于条达,则精神抑郁,善太息。若气郁化火,肝性失柔,则见急躁易怒。气火内郁犯胃,可见吞酸嘈杂。肝气犯胃,胃纳失司,故饮食减少。苔薄白,脉弦为肝气郁结之象。
发展与转归
●肝气犯胃不解,可影响于脾的运化功能,而出现肝脾不和证。
●肝郁日久化火,肝火犯胃,成为肝胃郁热证。肝火又可损伤胃阴,成为胃阴虚证。
●肝胃不和证日久不愈,气滞而血瘀,形成肝胃瘀滞证。
疾病范围
中医 本证常见于胃脘痛、胁痛、呃逆、呕吐、嗳气、吞酸等病证中。
西医 本证多发生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动力障碍、胃神经官能症、急慢性肝炎、急慢性胰腺炎、胆囊炎等疾病过程中。
类证鉴别
胃气上逆证
同:两证都有胃气失和的表现,如恶心、呕吐、嗳气、呃逆等
异:肝胃不和证多由情志不遂引起,为肝失疏泄,横逆犯胃所致。原发病位在肝,继发病位在胃,故有胁痛、胸闷、急躁易怒等肝郁症状;
胃气上逆证多为饮食不节或冷热不适引起,系胃自身通降功能紊乱所致,病变在胃,无肝郁的表现。
肝脾不和证
同:两者均是肝木横逆乘土所引起的病变
异:肝气犯脾证病变主要在肝与脾,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由情志变动所诱发的腹痛、腹泻等;
肝气犯胃证病变主要在肝与胃,临床主要表现为胁肋胃脘胀满疼痛、嗳气呃逆、恶心呕吐等。
治法: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主方:柴胡疏肝汤(柴胡、白芍、枳壳、川芎、木香、陈皮、甘草)
功效: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加减:若胃脘痛甚者,加玄胡、木香、川楝子;肝郁化热而见泛酸嘈杂者,加左金丸;气郁化火伤津者,加麦冬、沙参。
治疗要点:
本证为肝气郁结,横逆犯胃所致,治疗以疏肝理气为关键。肝气横逆必然乘脾,故又要注意兼顾脾脏。胃喜润恶燥,疏肝理气药多为辛燥,因此不可疏散太过。本证多为情志所伤,故要配合情志调理。
从肝胃不和论治情志胃痛
1.疏肝和胃止痛
四逆散是最早的疏肝经方,善于调理肝气止痛,用于治疗肝脾不和证与阳郁厥逆证。《伤寒论》日:“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肝气郁滞,木郁乘土,见脘腹疼痛,胁肋胀痛,脉弦,属肝脾不和证。阳气内郁不达四末,手足不温,气郁中脘,胃气不降,见胃脘疼痛,属阳郁厥逆证。李中梓云:“此证虽云四逆,必不甚冷,或指头微温,或脉不沉微,乃阴中涵阳之证,唯气不宣通,是为逆冷。"应与胃中实寒相鉴别。
若患者胁肋和脘腹疼痛明显,性情急躁易怒,善太息,脉弦,证属肝气郁滞,可予疏肝解郁的代表方柴胡疏肝散。柴胡疏肝散是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去枳实,加香附、陈皮、枳壳、川芎而成,疏肝行气,又长于活血止痛。肝郁日久伤阴耗血,木病及土,肝血亏虚导致脾气不足,胃脘失于荣养,发为胃痛,此属肝郁血虚脾弱证,治予逍遥散。逍遥散是在四逆散的基础上去枳实,加入当归、白术和茯苓,使肝体得以濡养,脾弱得复,胃痛自止。
"胃痛久而屡发,必有凝痰聚瘀。"胃痛发于中焦气机的阻滞,气机郁结日久,可引起其他诸郁,若出现气、血、痰、火、湿、食郁,可予越鞠丸治之。《删补名医方论》日:“以气为本,若饮食不节,寒温不适,喜怒无常,忧患无度,使冲利之气升降失常,以致胃郁不思饮食,脾郁不消水谷,气郁胸腹胀满,血郁胸膈刺痛,湿郁痰饮,火郁为热,及呕吐、恶心,吞酸、吐酸、嘈杂、嗳气,百病丛生...... 此朱震亨因五郁之法,而变通者也。五药相须,共收五郁之效。"虽诸法并举,究其根本还是调理气机,气机通畅,则血得以行,湿得以除,热得以清,食得以消,痛得以止。
2.泄肝和胃止痛
左金丸是治疗肝经火郁,肝火犯胃证的代表方。独用黄连为君以实则泻子之法,以直折其上炎之势,一入肝经清肝火,二清胃热,三泻心火,少佐辛热之吴茱萸以防折伤中阳,助黄连降逆,引黄连入肝经,二药共奏清肝泻火、降逆止呕之效;若肝火亢盛,火热之邪传营动血,引起烦热出血,则治以化肝煎。化肝煎虽治疗肝郁化火证,却善清烦热,止血、止痛。
若火邪由肝扰胆,胆热犯胃,中焦气机受阻,痰热互结于胃脘,引发胃痛,属胆胃不和、痰热内扰证,治以温胆汤,是在二陈汤的基础上加竹茹和枳实而来,《时方歌括》云:"二陈汤为安胃祛痰之剂,加竹茹清隔上之虚热,枳实除三焦之痰壅, 热除痰清而胆自宁和。"胃痛日久,耗伤胃阴,肝火郁久则耗伤阴血,损及肝肾,属肝肾阴虚,肝气郁滞证,可予一贯煎滋水涵木,肝肾之阴得养,肝气得疏,胃痛得止。
颜正华教授治疗胃痛医案
崔某,女,时年13岁。2009年8月8日初诊:诉胃胀痛3年。现病史:患者食后胃胀、时痛、呃逆3年,偶反酸,纳可,眠可,二便调。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法:疏肝理气,和胃降逆。
方药:苏梗10g,香附10g,陈皮10g,旋覆花(包)10g,赤白芍各12g,炒神曲12g,佛手6g,煅瓦楞子(先煎)30g,砂仁5g,当归6g,乌药6g。7剂,水煎服,日1剂。
2009年8月22日二诊:患者诉服上药后症状减轻,仍有时食后有胀痛,打呃,二便调,纳可,眠可。舌尖红,苔薄微黄,脉弦细。原方加绿萼梅6g,炒枳壳6g。10剂,水煎服,日1剂,药后诸症尽释。
按:本案患者食后常感胃胀,呃逆明显,脉弦,辨证为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以疏肝理气,和胃降逆。方中既用香附、佛手、绿萼梅疏肝解郁,又用枳壳、陈皮、苏梗宽胸理气,并配白芍、赤芍平肝柔肝、养血敛阴。上药合用散中有收,泄中有补,平和不偏。再合温中行气、化湿和胃的乌药、砂仁、炒神曲及性温补血活血的当归,既能散寒化湿,又能增强疏肝和胃之功。方中还加用旋覆花、煅瓦楞子温降胃气,制酸止痛,收效甚佳。二诊患者主要症状减轻,效不更方,只在原方的基础上加绿萼梅6g,炒枳壳6g,以增强理气宽胸之力。如此证症结合,药到病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