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食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伤食是指因饮食伤于胃肠而致食物不化的病证,如《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灵枢·小针解》说:“寒温不适,饮食不节,而病生于肠胃。”狭义伤食临床症状显而易见,通过“问诊求因”“审证求因”方法就能确立,治疗也较为容易。广义伤食是指因饮食不节所导致的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各种病变。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则害人六腑。”《素问·通评虚实论》云:“消瘅仆击,偏枯萎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广义的伤食多隐伏难明,变化多端,无处不到,可生痰、浊、湿、风、热、寒、燥等病邪,可致痛、痹、眩、悸、咳、喘、呕、膈、积、瘀、石、痒、痈等病证。广义伤食可以通过“辨证求因”和“实验检测”来确定,因为大多数是慢性疾患,故治疗也较为困难。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风为百病之长”,随着现代疾病谱的变化,传染性疾病已经不再是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了,而与饮食所伤关系密切的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等已经成为死亡率最高的疾病,还有许许多多的疾病也由饮食失节所致,所以说“伤食为百病之长”。
(一)伤食是现代疾病的罪魁祸首
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及生活方式的变化,与生活习惯密切相关的疾病--生活方式病(life- style related diseases),如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肥胖症、糖尿病、痛风、恶性肿瘤等已取代了传染性疾病,成为人类生命的“头号杀手”。现代人所患疾病中有45%与生活方式有关,而死亡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有关。据卫生部的资料显示,我国1.2亿人血脂异常,2亿人体重超标,1亿人有高血压,3亿烟民,癌症每年增加300万人。据最近统计,有1/3的成年人患上了“生活方式病”,在北京血脂异常者占15.1%,高血压者占11.7%,肥胖者10.7%,糖尿病者占4.4%,冠心病者占有3.8%。这些以老年患者为主的慢性疾病现在已经有明显的“年轻化”趋势。生活方式病也有人称之为”富裕病”“文明病”,主要是由不健康生活方式引起,如不合理饮食、吸烟酗酒、缺乏运动和体力活动、心理压力和紧张情绪等,其中又以饮食不节最为突出,可见饮食所伤是生活方式病的罪魁祸首。
1.伤食是诸病之源
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伤食关系十分密切,如消化系统疾病如食管炎、食管癌、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结肠炎、结肠癌、急性胰腺炎、传染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等,与饥饱失常、进食习惯不良、饮食不洁、饮酒过度等关系密切;代谢性疾病如肥胖症、高脂血症、糖尿病、痛风、脂肪肝、低钙血症、低血糖症等,均与饮食不节相关;营养性疾病如营养不良症、维生素缺乏症、微量元素缺乏症等,多因食物营养缺乏或吸收不良所致;呼吸系统疾病如支气管哮喘、慢性支气管炎、肺癌等,与吸烟密切相关;心脑血管病如动脉粥样硬化病、冠心病与进食甘肥厚味过多相关,高血压病与盐摄入量过多关系紧密;内分泌疾病如性早熟、呆小病、缺碘性甲状腺肿等,血液病如缺铁性贫血等,五官疾病如夜盲症、舌炎等,也多与饮食失常有关;过敏性疾病如荨麻疹、过敏性肠炎等常由食物过敏引起。
2.伤食与三大疾病关系密切
现代社会死亡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心脑血管病、肿瘤和糖尿病,饮食不节是其最主要致病因素之一。动脉粥样硬化是心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而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和吸烟等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最主要易患因素。半个多世纪以来,本病在欧美国家发病率逐渐明显增高,成为流行性常见病。近30年来,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显著提高,饮食结构从以素食为主向高热量饮食转变,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心脑血管病发病率不断增加,现已跃居成为人类死亡的头号杀手。恶性肿瘤严重地危害着人类生命健康,随着现代化、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环境污染和食品污染日益严重,肿瘤的发病率每年都在迅猛上升,许多恶性肿瘤与饮食有关,如食管癌、胃癌、结肠癌与饮食习惯和食物污染密切相关,吸烟是肺癌发生的主要致病因素,酗酒也是肝癌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我国糖尿病患者已超过4000万人,其中以2型糖尿病占绝大多数,目前尚无根治的药物和方法,合并症也不能得到有效的控制。糖尿病虽然是一个遗传倾向显著的疾病,但发病与饮食起居密切相关。过去我国民众生活比较清贫,人们以素食为主,糖尿病发病率较低,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均收入大幅度提高,膳食的开支也不断增加,摄取高热量饮食,体力活动减少,肥胖者增多,糖尿病患病率随之攀升。由此可见,危害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均与伤食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伤食致病的新变化
《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味。”食物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是机体化生水谷精微及气血精津,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食失宜,又常常成为重要的致病因素。当今存在着许多饮食导致的健康问题,如饮食结构失衡、饮食时间紊乱、食物烹调失度、食物严重污染、饮食文化陈腐、科普宣传混乱等。当前导致饮食所伤的主要原因,大致分为三大类:
1.饮食失节、摄食过度
以往饮食不节的主要问题是饥饱失常、摄食不足所导致的脾胃所伤,而当今社会进入了“饱食年代”,饮食不节的主要表现形式已是摄食过量、暴饮暴食和食无定时,如宴席、夜宵,日日肉饱酒醉,日久必损伤脾胃,不仅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还可导致水谷精微和能量的转化、输布、化生、贮藏失常,如《脾胃论》所说:“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摄食过量、运动减少已成为现代社会的突出问题,营养过剩已经成为一种“过饱”的新形式,已有2亿中国人体重超标,肥胖症成为很多疾病的发病温床,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正如《管子》所云:“饮食不节……则形累而寿命损。’孙思邈《千金要方》所说:“饱食即卧,乃生百病。”
2.膳食失衡、饮食偏嗜
平衡膳食,是维持机体生命需求的保证。经济落后时期,因食品的匮乏而造成营养不良,当今生活富裕同样因不合理饮食而导致营养失衡,如独生子女偏食、挑食,年轻人晚睡晚起不进早餐,女子为了瘦身而过度节制进食等,常常导致营养偏乏。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吃大喝、奢侈浪费也悄然成风,饮食偏嗜成为伤食的又一突出原因。偏嗜肥甘厚味,最易酿生痰浊,变生他病,如肥胖、胸痹、肝癖、消渴等病证,如《素问·奇病论》说:“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内满。”食物五味和调,滋养五脏六腑,但五味偏嗜,则反会伤及脏腑气血,《灵枢·五味》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如食酸、辛太过易致胃肠损伤,食盐太过易致头痛眩晕。人们多喜甜食,过去糖是营养之品,食之滋补脏腑,但今日多食则令人生湿生痰,后患无穷,故有人把糖称为伤人的“毒品”。生活方式的现代化,偏嗜生冷成为伤食的又一重要原因。大人生吃鱼虾,小孩恣进冰饮,生冷伤脾胃,寒凉损肺肾,可致胃痛、泄泻、痰饮、痹病、虚劳等病证。由于物质的丰富、文化的交流,人们不断追求饮食口味的变更,各种烹调方法争奇斗艳,过度炙煎炸烤的食品,其性燥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热伤气……热伤皮毛。”燥热易伤阴、伤肺、伤皮毛,引发咳嗽、鼻衄、便秘、痔疮、痤疮等疾患。生活富足,烟、酒、茶更被人们所青睐,少量喝酒、饮茶有益健康,但嗜酒酗酒,损伤肝心胃;过度嗜好浓茶、咖啡,同样有损心神,不利健康。吸烟是现代社会的白色瘟疫,烟雾中含有5000多种有害物质,致癌物质达69种,嗜烟最伤肺心,可引发咳喘、胸痹、肺癌等众多疾患。
3.食物污染、饮食不洁
对饮食不洁的传统认识,是指食用不清洁、不卫生或陈腐变质的食物。今天因经济条件的极大好转,人们的卫生观念与卫生习惯的转变,食品保鲜设施的改善,饮食卫生带来的显性食物中毒和寄生虫病越来越少了。但随着工业化进程,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再加上人们生态观的偏差,现代饮食不洁问题的危害性更大,多种多样的食品污染如激素、农药、化肥残留,以及食品添加剂、着色剂、防腐剂、防潮剂、化学包装等,如潜伏的杀手时时刻刻毒害着人类的生命,是许多肿瘤、代谢病、免疫病、过敏病的罪魁祸首。《道德经》曰:“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灵枢·邪客》说:“人与天地相应。”人类在自然规律面前不能随心所欲,生命活动也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否则必然受到惩罚,如《素问·天元纪大论》所说:“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转基因食品、非天然食品、反季节食品等乃饮食中的不正之气,对人体来说均属食邪,过度食用必然有损健康。
(三)“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再探讨
《脾胃论》指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狭义伤食与广义伤食的主要病理机制都在“脾胃内伤”。《内经》云:“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一般认为伤食是因饮食不节导致的脾胃损伤,病位在脾、胃、肠;病机是饮食不节,伤于胃肠,胃失和降,肠失化物,食滞不化;主要病证是脘腹痞满胀痛、嗳腐吞酸、厌食纳呆、肠鸣矢气、泻下不爽、臭如败卵等,这是显性伤食,即狭义之伤食,采用消食化滞之法治疗,效果易显。而当今伤食之病,已远远超越了狭义伤食的范畴,病位不仅仅局限于脾胃,且涉及五脏六腑、形体官窍、气血经脉,病机有虚有实,生痰生瘀,夹寒夹热,化风化燥,错综复杂,可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
饮食所伤,可致实致虚,实证多以痰浊为患,虚证多以营亏为主。“脾为生痰之源”,食邪伤人,先伤脾胃,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化,生痰生浊,无形之痰随气流行,内而五脏六腑,外而四肢百骸、肌肤腠理,引起许许多多的病证,如《杂病源流犀烛》所说:“痰之为物,流动不测,故其为害,上至颠顶,下至涌泉,随气升降,周身内外皆到,五脏六腑俱有。”痰阻心脉,血行瘀滞,则胸痹、怔忡、心痛;痰阻于肺,气道不利,则咳嗽、哮喘;痰蕴于肝,肝络瘀阻,则肝癖、肝积;痰扰头目,脑络失畅,则头痛、眩晕;痰窜四肢,经络痹阻,则痛风、肢痹。痰浊内蕴,亦可化热、生寒、生风、化燥,内扰脏腑,外犯体肤。另一方面,“脾为仓廪之官”“营之居”“气血生化之源”,饮食所伤,脾胃虚弱,纳运失权,水谷精微生成不足,气血、精、津液生化无源,脏腑失荣,机体失养,则发生消瘦、倦怠、头晕、健忘、肢麻、乏力、儿童五迟、成人早衰、男子不育、女子不孕等。由此可见,食邪致病,均是先伤脾胃,脾胃伤则百病由生。
(四)深化伤食研究的意义
随着社会的变迁,疾病谱已发生了显著变化,内伤病已取代了外感病成为人类最大的健康危害,而伤食是内伤病的主要病因,伤食已成为了“百病之长”。防治伤食引发的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病、变态反应性疾病和肿瘤等,中医药具有独特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与重视。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黄帝内经》蕴含着大量的生命科学先进理念,如“人与天地相应”“五脏一体”“成败倚伏生乎动”“生病起于过用”“不治已病治未病”“治病求本”“正气为本”“三因制宜”“药食同源”等,这些都是我们深入研究伤食病的丰富理论基础。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几千年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在历代医家的著作和民间大众中蕴藏着大量的防治伤食病的宝贵经验,药疗、食疗、针疗、灸疗、气功、推拿、按摩及民间丰富多彩的方法和手段,已在人们的日常健康保健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我国有中药材12800多种,医籍记载的方剂10万多首,目前生产的中成药有5000多种,还有全国东西南北中数不胜数、特色各异的药膳处方,这些都是防治伤食病新药开发的巨大资源。中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是中医伤食学研究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学术源泉,相信通过广大中西医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中医药学能为战胜饮食所伤的难治性疾病,促进人类健康作出新贡献。
选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