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医话选萃>>正文
 

 
生病起于过用
2024-03-17 14:14  

《素问·经脉别论》说:“春秋冬夏,四时阴阳,生病起于过用,此为常也。”“生病起于过用”是《内经》著名的病因学观点,对于中医病因学研究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尤其对脾胃病的病因病机认识更具重要学术价值。

“过则为灾。”人生活于自然界,外有春夏秋冬、阴阳寒暑的交替和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的变化,内有饮食、劳逸、起居及喜怒忧思悲恐惊的情志变化,人体在生命活动的过程中,通过自身的调节机制,产生了一定的适应自然、自我调控的能力,从而维持“阴阳匀平”的生理状态。过用,即过度作用而超出了人体生理限度,扰动脏腑官窍,损伤阴阳气血,因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如一年四季寒暑变更,人体应顺应气候变化起居作息,若违背“虚邪贼风,避之有时”养生之道,肆意触风露宿,冒犯寒暑,外邪入侵,发为外感热病。又如“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变化是人体七种不同的情志反应,一般不会使人致病,但突然的、强烈的、持久的情志刺激,暴怒、狂喜、大悲、大惊、猝恐、思虑、忧愁等,超过了人体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引起脏腑气血功能紊乱,也会导致疾病发生。饮食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条件,但是饮食过度或饮食偏嗜,又常常成为了重要的致病原因,如《素问·痹论》所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又如药物使用要适度,《素问·五常政大论》提出:方有大小,有毒无毒,固宜常制矣。大毒治病,十去其六…无伤其正也。”若过度用药,则会损伤正气,偏助脏气,导致阴阳失衡而发生疾病。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说:“气增而久,夭之由也。”

脾胃病是最为常见的内伤疾病,《脾胃论》说:“脾胃内伤,百病由生。”引起脾胃内伤的原因很多,《内经》云:“生病起于过用。”脾胃病多因于“过用”,如饮食失宜、七情失节、劳逸失度等。

(一)饮食失宜

健康饮食应结构合理,五味调和,寒热适中,无所偏嗜,即“平衡饮食”。《内经》云:“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过度饮食和饮食偏嗜成为导致脾胃病的最主要原因。消化系统许多疾病的发生与伤食关系十分密切,如食管炎、食管癌、急性胃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胃癌、慢性结肠炎、结肠癌、急性胰腺炎、传染性肝炎、酒精性肝硬化、肝癌、胆囊炎、胆石症等。

1.进食过度

“民以食为天”,饮食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但是饮食失节又是人类最常见的致病因素之一。在过去物质缺乏的时代,饥饿及饮食不洁是最常见的现象,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摄食过量、饮食偏嗜已成为饮食失节的常见现象,营养过剩已经成为一种“过饱”的新形式。如宴席、夜宵,大吃大喝,日日肉饱酒醉,日久必损伤脾胃,不仅会出现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还可导致水谷精微和能量的转化、输布、化生、贮藏失常,从而膏浊内生,聚湿酿痰,发生一系列代谢性疾病。目前已有2亿中国人体重超标,肥胖症成为很多疾病的发病温床,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2.五味偏用

酸、苦、甘、辛、咸是日常食品中的五味,“谨和五味”是中医饮食的又一重要法则。饮食五味化生水谷精气,为人体生理活动的物质基础,然五味太过则亦可成为致病因素,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阴之气生,本于五味;阴之五宫,伤在五味。”食物五味和调,滋养五脏六腑。但五味偏嗜,则反会伤及脏腑气血。饮食的五味与人体的五脏,各有其亲和性,《素问·至真要大论》说:“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人肝,苦先入心,甘先入脾,辛先入肺,咸先入肾。”如果长期嗜好某种食物,就会造成与之相应的内脏机能偏盛,久之还可损伤其他脏腑,破坏五脏的平衡协调,导致疾病的发生,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央。”五味过用,可导致许多疾病的发生,如《灵枢·五味》说:“酸走筋,多食之令人癃;咸走血,多食令人渴;辛走气,多食之令人洞心。”《素问·五脏生成》说:“多食咸,则脉凝泣而变色;多食苦,则皮槁而毛拔;多食辛,则筋急而爪枯;多食酸,则肉胝而唇揭;多食甘,则骨痛而发落。此五味之所伤也。”

(1)味过于酸

酸味食物有开胃消食、生津止渴、滋阴润肺、养血补肝、美容养颜的作用。食醋能促进消化,促进皮肤血液循环。葡萄、草莓、蕃茄、苹果、柠檬、橘子、乌梅、山楂等酸味水果营养丰富,含有大量维生素C,对人体具有很好的保健作用。酸味又可以补充人体胃酸的不足,有健胃开胃作用,改变胃肠道的酸碱环境,有利于营养物质的溶解吸收。但酸味能增加胃酸的分泌,故多吃酸会加重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的病情。也有研究表明,过食酸性食物,会改变人体内的酸碱平衡,影响某些生化反应的进行,不利于健康。

(2)味过于咸

咸味食物有软坚、散结、泻下、补益阴血的作用,咸盐在饮食中是不可缺少的,它不仅起调味作用,而且其中的钠、氯离子是维持人体酸碱平衡和调节渗透压的重要物质,但盐不可多食。明代李时珍说:“咸走血,血病毋多盐,多食则脉凝泣而变色。盐之味微辛,辛走肺,咸走肾,喘嗽、水肿、消渴者,盐为大忌。或引痰旺,或泣涩血脉,可助水邪故也。”食盐过多,会引起钠水潴留,血脉瘀滞,增加肾脏和心脏的负担,可使血压升高。调查表明,食盐摄入量大的地区,高血压的发病率也高。所以老年人、高血压、心脏病、肾脏病、水肿病等要限制咸盐的摄入。

(3)味过于甘

甘味食物有补益、和中、缓和痉挛、缓解疼痛的作用。甜食是大多数人都爱吃的食品,甜食中有大量的糖,过量的糖摄人体内会自行转化为脂肪,使人发胖,而肥胖是多种疾病的根基,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脂肪肝、糖尿病、痛风等。吃糖过多,影响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纤维素的吸收,会使人发生营养不良和贫血,还会使体内钙质代谢紊乱,导致骨质疏松。甘益脾,但过食甘易伤脾,脾失健运,不能运化水湿,聚湿生痰,湿郁、痰蕴可化热,生成湿热、痰热之证。

(4)味过于苦

苦味食物有清热、泻火、燥湿、降气、解毒的作用。苦味食品以蔬菜和野菜居多,苦味食品能促进食欲、清心健脑、泄热解毒、消炎杀菌、防癌抗癌等,多认为是保健食品,所以吃点苦有益于健康。但“吃苦”不是无所节制,一次食用不宜过量。“苦寒败胃”,过量进食苦寒之品易伤胃败胃,引起恶心、呕吐等不适反应。苦味性多寒凉,长期过食寒凉易伤人的阳气,导致脾胃阳虚,出现食欲不振、脘腹胀满、便溏等症。

(5)味过于辛

辛味食品性多温热,具宣通发散、行气通脉、开胃健中、瘦身减肥之功,能增加食欲,促进消化,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辛辣食品有辣椒、生姜、大蒜、花椒等,北方人喜爱大蒜,南方人嗜好辣椒,有“不怕辣”“辣不怕”“怕不辣”之称。辣味虽然好吃,但弊害也不少,口里辣、胃里烧、肛门痛,多食辛辣使人上火,易发生咽肿、齿痛、鼻衄、口疮、痤疮、目赤、便秘、痔疮等,也会使胃溃疡、胃糜烂、结肠炎、胆囊炎等病证加重。

综上所述,过食酸、咸、甘、苦、辛五味对人体都是有害的,轻则身体不适,重则损脏折寿,所以我们应该加以足够重视,合理适量食用五味。

3.寒热过用

食物外有生冷热烫之别,内有寒热温凉之性。良好的饮食习惯要求寒热适中,寒热适中包括食物温度冷热和食物性质寒热两个方面。

《灵枢·师传》说:“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饮食不能过于热烫,过于灼热的食物,易烫伤口腔、食道和胃肠黏膜。长期反复的烫伤刺激,是导致口腔和食道糜烂溃疡、食管肿瘤的重要病因之一。吃凉食时不能过于寒冷,过于寒冷的食物,易损伤脾胃阳气。大人生吃鱼虾,小孩恣进冰饮,生冷伤脾胃,寒凉损肺肾,可致胃痛、泄泻、痰饮、痹病、虚劳等病证。现代医学认为寒冷食物能抑制消化液的分泌,使胃功能减弱,久而久之可导致食欲下降,消化不良。

药物有寒、热、、凉药性之别,食物也有寒、热、温、凉性质之异。如蔬菜中生姜、辣椒、花椒性热,苦瓜、丝瓜、白菜、芹菜性凉;肉类中鹿肉、狗肉、羊肉性热,鸭、肉等性凉;水果中龙眼、荔枝、橘子性温,梨子、李子、西瓜性凉。《内经》主张“寒温中适”,如《素问,脏气法时论》所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强调了平衡饮食。若过分偏嗜寒热食物,也会偏助脏气,导致五脏阴阳失调而发生许多胃肠疾病。如偏嗜辛温燥热之品,则可导致胃肠积热,出现口渴、口臭、牙痛、咽肿、便秘,或酿成痔疮等症。反之,过食寒凉食物,可损伤脾胃,耗损中阳,引起胃痛、纳少、腹泻、肠鸣等病证。

4.烹饪过度

烹饪是指对食物原料进行调配、加工、烹制、调味,使之成为色、香、味、形、质、养兼备的安全无害、利于吸收、益于健康的饭菜食品。当前,随着物质的丰富、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不断追求饮食色香味的变更,各种烹调方法争奇斗艳。在追求筵席菜肴多样化的过程中,通过炸、熘、爆、炒、烧等多种技法的展现,难免会使一些菜肴加工过度,造成食物中的营养成分被流失或破坏。如炒菜时油温过高,煎煮时间过长,会破坏蔬菜中的营养物质;使用反复炸过的油,不仅油中的营养物质遭到破坏,还会产生各种有害的聚合物,这些有害物质有损于人体健康。又如过度炙煎炸烤的食品,其性燥热,《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热伤气”“热伤皮毛”,燥热食物易伤阴、伤肺、伤皮毛,引发咳嗽、鼻衄、便秘、痔疮、痤疮等疾患。这都是烹饪过度所带来的弊端。

5.烟酒过用

酒、茶、烟是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适量喝酒和饮茶有益健康。酒多为粮食和果品所酿,富有营养和一定的药用价值。适量饮酒,可宣通血脉,舒筋活络,避风寒,益气力,助消化,有益于健康;用于治病,可消邪气,引药势。若长期过量饮酒,则易损伤肝胆脾胃,聚湿生痰,内生湿热,变生他证。《诸病源候论》专门列有“饮酒中毒候”,《医门法律》也提到:“过饮滾酒,多成膈证。”说明偏嗜饮酒,或饮酒不当均可引起包括肝硬化、食管炎、消化性溃疡及肝癌、食管癌等严重疾病。饮茶有益于身体健康,能提神益思维,解渴除烦躁,消食助消化,舒筋解疲劳,但饮茶过多也有害,茶叶中含有咖啡碱,在体内积累过多,会损伤正常神经功能,造成心脏机能亢进、精神过度兴奋等。所以饮茶不能过多、过浓,傍晚特别是晚间不宜饮茶,以免影响睡眠。吸烟有损于健康,烟雾中含有5000多种有害物质,致癌物质达69种,嗜烟最伤肺心,也伤食管和胃,可引发咳喘、胸痹、肺癌以及胃食管反流、胃炎、胃溃疡等众多疾患。

(二)七情失节

《素问·天元纪大论》曰:“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在正常情况下,七情是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和现象所作出的七种不同的情感反应,是人体正常的机能状态,不会使人发病。但突然的、强烈的或持久的不良情志刺激,如暴怒、狂喜、悲哭、大惊、猝恐、思虑、忧愁等,超过了人体心理承受和调节能力,则会导致脏腑气血功能紊乱,可引起诸多疾病的发生。

心主神明,肝主情志,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激烈的情志变化和情绪波动,最易伤及心、肝、脾三脏,而导致脏腑气机失调。气机升降逆乱主要表现在胃肠功能的改变,如发生痛、痞、吐、泻、噎、噫、哕等病证。如《灵枢,举痛论》所言:“怒则气逆,甚则呕血及飧泄,故气上矣。"《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所言:“若五脏内动。汩以七情,则气痞结聚于中脘,气与血搏,发为疼痛。”《医学正传,胃脘痛》所说:“胃脘当心而痛……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七情内伤,可直接伤及脾胃,也可先伤肝、心,而后影响于脾胃,如肝郁犯胃、心病及胃等。

(三)劳逸失度

正常的劳动有助于气血流通,增强体质,而必要的休息可以消除疲劳,恢复体力和脑力。劳动与休息的合理调节,是人体健康的保证,也是胃肠生理运动的必要条件。但若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或过度安逸,都可能成为致病因素而致人发病,许多脾胃疾病发生与劳逸失宜有关。

1.劳力太过

劳力过度,主要是指持久地从事繁重或超负荷的体力劳作,耗气伤筋而积劳成疾。过度劳力一方面导致筋、骨、肉等形体损伤,另一方面耗损精气导致脏气虚少、功能减退。由于脾为气之源,肺为气之主,故劳力太过最易耗伤肺脾之气。如《素问·本病论》所说:“人饮食劳倦即伤脾。”《素问·调经论》所说:“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常见症状如纳呆食少、少气懒言、体倦神疲、喘息汗出等。

2.劳神太过

思虑太过,或长期用脑过度也会积劳成疾。由于心藏神,脾主思,血是神志活动的重要物质基础,故用神过度,长思久虑,则易耗伤心血,损伤脾气,以致心神失养,神志不宁而心悸、健忘、失眠、多梦;脾失健运而纳少、腹胀、便溏、消瘦等。

3.安逸太过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适当的活动能促进气血流畅,帮助胃肠消化,保持脏腑机能旺盛。若长期不从事体力劳动,又不进行体育锻炼,易使人体气血不畅,脾胃功能减弱,以致出现食少、脘痞、腹胀、便秘、精神不振、肢体软弱,或发胖臃肿、动则心悸,气喘及自汗等,或继发其他疾病。

选自《何晓晖论治脾胃病》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