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典型病案>>正文
 

 
何晓晖教授治疗哮喘一例
2023-04-10 21:33 柳琦、黄开梦 

汪某,女,38岁,江西鄱阳人

初诊:2023年3月5日

主诉:反复哮喘8年,加重2月。

现病史:患者8年前无明显诱因下出现哮喘,伴呼吸困难,喉间哮鸣音,平素与常人无异,遇空调吹风则哮喘发作,休息后可缓解,期间未予系统治疗。5年前因发烧不退,以感冒为诊断结果在当地诊所论治,后未见好转,前往上海就诊,诊断结果为:成人still病。进行抗过敏联合中药治疗后病情好转,期间未予激素治疗。5年来哮喘间断性发作,近2月前因感染新冠而哮喘频发,期间服用抗过敏药治疗,一周后好转,停药则反复,遂求中医治疗。

刻下:近2月未服药则哮喘时有反复,一天一次。吹空调为明显诱因,白天不发作,服药期间哮喘未发作,现已停药一周,夜间发作1次,当时感胸闷呼吸困难,喉间哮鸣音,咳嗽咯白痰,心悸,未予处理,休息1-2小时方缓解。缓解时间较新冠感染前延长,现晨起仍感咽喉不适,以右侧支气管刺激感为主;近几日咽干,咳嗽;流鼻涕、打喷嚏次数较前减少,头晕乏力,口干不喜饮水,无口苦,唇炎持续3个月未愈,唇干燥起皮,无口腔溃疡,无牙龈出血;晨起反酸、吐黄水,胃脘隐痛,余无不适;纳可,大便干燥难解,成型,一日一行,小便平;寐差,眠浅,入睡困难。平素怕冷,年幼时、坐月子期间易过敏。舌淡苔薄白,边有齿痕,舌下络脉迂曲,脉弦细。

既往史:乙肝病毒携带者。

体质:过敏体质——特禀质

中医诊断:哮病(发作期)

西医诊断:过敏性哮喘 成人still病。

辩证:冷哮证夹有痰热

治法: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佐以清热

选方:麻杏石甘汤合三子养亲汤

用药:炙麻黄8g 杏仁10g 生甘草5g 紫苏子10g 莱菔子10g

黄芩12g 射干10g 鱼腥草30g 金荞麦30g 芦根20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竹茹12g 太子参15g 7剂。

医嘱:避风寒,避开过敏原,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适当锻炼,增强体质,饮食清淡,忌油腻、海鲜等发物,保持心情舒畅。

二诊,3月12日

服药7剂后,哮喘大减,无哮鸣音,胸闷少,痰少,口干少,鼻不塞,大便好转,纳增,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未查。

守方加黄芪15g 予以7剂。

三诊,3月19日

服药7剂后,已无哮喘,无胸闷,无痰鸣音,无痰,无鼻塞,纳可,寐可,曾有一夜寐差,口干,大便正常,精神佳,全身无不适。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未查。

患者现已无哮喘发作,处于缓解期,故治疗上以扶正为主,治本固标,以玉屏风散为主方,以黄芪为君,去麻黄、射干,合用补益剂四君子汤,加灵芝、红景天扶正固本、补益肺气;佐以黄芩、鱼腥草、金荞麦清余热,杏仁、紫苏子降气平喘,紫菀、款冬花温肺止咳,五味子敛肺、芦根生津。

处方:黄芪20g 白术15g 茯苓15g 太子参15g 五味子10g

灵芝12g 红景天15g 鱼腥草30g 黄芩10g 金荞麦30g 杏仁10g

紫苏子8g 紫菀10g 款冬花10g 芦根15g 生甘草5g 予以7剂。

四诊:3月26日

昨天晚上受凉后哮喘又作,纳可,舌质淡红,苔薄白。

原方黄芪改30g 予以7剂。

哮喘是慢性病,容易复发,平时应当注意预防与调护:注意保暖、防止感冒,避免因寒冷空气的刺激而诱发,根据自身情况适当体育锻炼,增强体质。防治结合方可提高疗效,提高生活质量。

按语:哮病是一种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疾病,本病患者青中年(30岁)开始发病,随着肾气的渐衰,加上感染外邪(新冠),内经中讲到:“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正气的衰弱以及邪气的趁虚而入,疾病就会产生。哮病发作频繁,且不易根除,其中抗过敏等药物仅仅能起到在发作期时缓解症状的作用,这些药物并未治其根本,所以停药则复发,而不能减少发作的次数。而患者服药7剂后哮喘大减,并且现在喉间无哮鸣音,说明中医药治疗哮病有一定的优势,不仅能有效缓解症状,还能减少发作。哮病的治疗有两个阶段,其中发作期以缓解症状攻邪气为主,缓解期以减少发作扶正气为宜。

本病患者同时是乙肝病毒携带者,无法使用激素类药物,如果使用不仅副作用大,还有可能会诱发它病,同时导致免疫力下降,激活乙肝病毒,造成严重后果。面对如此局面,中医药治疗是较好解决患者的问题的途径,故该患者不惜从鄱阳赶至南昌求治于何师。何师谨循发时治标固本,平时治本固标的思想,辩证为冷哮证,夹有痰热,使用经方“麻杏石甘汤”加减化裁,方中炙麻黄与杏仁、生甘草共凑成三拗汤,取宣肺解表、止咳平喘之功,以黄芩、鱼腥草、金荞麦代替石膏清热化痰,以避石膏之寒凉太过,取辛温大于辛寒,不至于损伤阳气,配伍射干、紫菀、款冬花降逆气、润燥,紫苏子、莱菔子降泻肺气止咳,竹茹化痰止咳平喘,芦根生津止渴,加太子参、黄芪补益肺气。患者久病体虚,不宜发汗太过,故麻黄改为炙麻黄,药性更加平和,不至于发汗太过而伤阳。患者整体症状是以白痰、怕冷、舌淡苔白,齿痕,以寒为主;但又兼有口干、咽干、大便干等热象,故方中寒热并用,宣降相因,共奏宣肺散寒,化痰平喘,佐以清热之效,顺应肺主宣发肃降的生理特性,且清中有补,治标之中佐以扶正之太子参、黄芪,整体合参,故能取得疗效。

哮喘责之虚与痰,本病多因痰作祟,中医内科认为本病的病机以素痰伏肺、遇感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交阻于气道,发为哮喘,故治疗本病,当从气、从痰论治,病位与肺、脾肾相关。麻杏石甘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并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麻杏石甘汤主治邪热壅肺之咳喘证,然而现代患者并非照书得病,病势有缓急,病情有深浅,病性往往寒热错杂相因,故经方现用也得加减化裁。

哮喘历代中医文献认识:

《素问·调经论》言“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气膹郁,皆属于肺”。《素问·阴阳别论》言“阴争于内,阳扰于外,魄汗未藏,四逆而起,起则熏肺,使人喘鸣”;《灵枢·经脉》云“肺手太阴之脉,是动则病肺胀满,膨膨而喘咳,是主肺所生病者,咳上气喘……”《灵枢·胀论》言“肺胀者,虚满而喘咳”。

张仲景《伤寒论》第18条言“喘家,作桂枝汤,加厚朴、杏子佳”。“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小青龙汤主之”。《金贵要略·肺萎肺痈咳嗽上气脉证并治第七》:“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根据不同致喘因素,分为宿疾复感致喘,无汗而喘,汗出而喘,水饮为患而喘,膈上痰病致喘,胸痹致喘等,并辨证设方,如麻黄汤、麻杏石甘汤、小青龙汤、射干麻黄汤、葶苈大枣泻肺汤等众多方药均为后世治喘的经典代表名方。

《诸病源候论·上气喉中如水鸡鸣候》谓“肺病令人上气,兼胸膈痰满,气行壅滞,喘息不调,致咽喉有声,如水鸡之鸣”。

唐代孙思邈《千金方·少小门》言“射干汤治疗小儿咳逆喘息如水鸡声”,这是古代文献对小儿哮喘的专论叙述。

《丹溪心法》首创哮喘之名,提出:“未发以扶正气为主,即发以攻邪气为急。”的治疗原则。并提出“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的理论,开阔治疗思路。

《医学正传》将哮与喘做了区分:“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张景岳指出哮喘有宿根。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