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旴江医学>>正文
 

 
“旴江医学”形成因素的探讨
2018-04-16 11:06  

何晓晖  傅淑清

   摘要:旴江流域(江西抚州地区) , 历代名医辈出, 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学家, 形成了一支独秀的“旴江医学”群体。被誉之为江西历史十大名医的陈自明、危亦林、龚廷贤、李梴、龚居中、黄宫绣、谢星焕等人的光辉学术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以当地的历史资料为证据, 探讨这“名医之乡”的奥秘, 研究“旴江医学”的形成因素。作者认为“才子之乡”“繁荣之河”“制药之邦”“尚学之域”“著书之风”“尊医之俗”是其名医辈出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地方医学;旴江医学

   旴江,古称旴水,现名抚河,源出于广昌县之血木岭,流经江西省东部(江西省抚州地区),流域包括广昌、黎川、南丰、南城、金溪、资溪、宜黄、崇仁、乐安、临川、进贤等十几个县市。旴江流域, 历代名医辈出, 数以百计闻名于世的杰出医学家, 在江西境内形成了一支独秀的“旴江医学”群体, 在中国医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堪与安徽省的“新安医学”、江苏省的“孟河医学”、广东省的“岭南医学”相互媲美。据地方志及医学史记载,仅宋、元、明、清四代,旴江流域各县,有传略可考的医学家达四百余人,医学著作约一百余种。旴江医学的特点是: 人物众多;医学理论渊博;实践经验丰富;著作涉及内经、伤寒、金匮、本草等医学基础理论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临床医学各个方面,卷帙浩繁,博大精深;传统中药炮制技术独具特色。旴江医学人物中流传后世,影响最大的医家是: 南宋妇产科专家陈自明、元代骨伤专家危亦林、明代“医林状元“龚廷贤、擅长治疗痨病的专家龚居中、热心普及医学教育的李梴、以及清代名医黄宫绣、谢星焕。[1] 探讨这“名医之乡”的奥秘,研究“旴江医学”的形成因素,对于发扬前贤业绩,启迪后学思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才子之乡 名贤辈出 影响着医学人物成长

   抚州临川,素有“才子之乡”之美称。纵览古今,江流域名贤辈出,灿若群星,彪炳史册的著名人物数以千计。北宋大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改革政治,推行新法,政绩斐然;在文学上,他与抚州南丰的曾巩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明朝著名戏剧家汤显祖,以“临川四梦”而闻名中外,被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抚州晏殊、晏几道父子开一代词风,为“江西词派”的杰出代表。思想家李觏、陆九韶、陆九渊、吴澄、吴与弼、罗汝芳、李绂,历史学家危素,地理学家乐史, 音韵学家陈彭年, 算学家李如漳、纪大奎、吴家善, 水利专家侯叔献,抗倭名将谭伦都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历史人物。在历代的195次科举考试中, 抚州地区十一个县共选进士2 821人,举人9 082人,仅临川县就有进士720人,南丰县曾巩一门5人同登进士科,祖孙六代中有38人中进士。元德昭、晏殊、王安石、曾布、吴道南、蔡国用均行宰相之权。[2]良好的社会氛围也影响着医学人物的成长。许多优秀青年,不为良相, 便为良医, 献身医学, 笃志方书, 精研医理, 重于实践, 著书立说, 脱颖而出。如南丰李梴, 为邑庠生(秀才),虽负奇才,但不慕荣利,超然物外,致力研究医学。[3]南城谢星焕少年攻读儒书, 欲应科举,因家计困难,遂绝意进取, 弃儒而专攻医学。[4]抚州陈自明幼年开始学医,勤奋好学,十四岁时即读完了四部经典著作,打下了深厚的医学基础。[5]

   古往今来,旴江流域的丽山秀水孕育着大批的历史精英, 也哺育着历代医学优秀人物, 以致赣东名医层出不穷,旴江医学源源不绝。

   二、繁荣之河 交通便利 促进了医学信息交流

   旴江,贯穿抚州南北,旴江流域水陆交通便利,沿河一带城镇星罗棋布,人口密集, 更有抚州、建昌等历史名镇, 因而文化发达, 信息流通。历史上许多名人曾荟萃在这里, 促进了当地文化的发展。南朝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 晚年曾在临川任内史。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于晋成帝成康元年至六年, 在临川任内史。唐代中期的大书法家颜真卿曾于公元768年至773年在临川任内史。南宋大诗人陆游于公元1179年在临川任职一年。[6]他们对当地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样, 便利的交通条件及发达的文化,也有利于医学的交流, 外地名医可常来传播经验, 当地的医生易去外地寻师访友, 学习医技。如东晋著名道家、医药家葛洪曾在南城镇西郊麻姑山采药炼丹, 著书立说。[7]危亦林的高祖云仙游学东京( 河南开封),伯祖子美从杭州田马骑学习正骨兼金镞科, 伯父熙载从福建汀州路程光明学习眼科。[8]陈自明曾遍游东南各地, 每到一处,即寻师访友。[5]龚廷贤曾到河南许昌、北京等地行医,[9]李梴行医于江西、福建两省各地。[3]由于医学信息的频繁交流, 促进了江流域的医学发展。    旴江沿江一带, 土地肥沃, 物产丰盛, 有“赣抚粮仓”之称。广昌的白莲, 南丰的蜜桔,南城的麻姑酒, 抚州的西瓜各具特色, 名扬天下。这里自古手工业也比较发达, 如临川的夏布纺织业及毛笔生产业, 南城的制药业及酿酒业, 金溪的印刷业十分著名。经济的发达为医药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 人们的生活较为富裕, 对医药卫生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推动着诊疗水平的不断提高。

   三、制药之邦 药精质良 提高了医家临床疗效

   全国有十三大药邦, “建昌帮”药业发祥地南城镇在抚州地区境内,“樟树帮”药业发祥地樟树镇与抚州近邻。南城古称“建昌”, 自古以擅长传统饮片加工炮制、药材集散交易著称。“建昌帮”中药业源于晋唐, 兴于宋元, 发达于清代中叶, 积历代经验, 博采众长, 形成了自己一套独特的传统炮制技术。其传统特色为“工具、辅料独特, 炮制方法考究, 擅长饮片制作, 片斜、薄、大, 色艳, 气香, 味厚, 毒低, 效高。”[10]

   樟树镇是我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地, 与河北省安国县并称南北两大药市。樟树帮中药选料上乘, 炮制技术精良, 且品种花色齐全, 享有“药不过樟树不灵”、“药不到樟树不齐”的盛誉,自古以来被称为“南国药都”。樟树镇与抚州镇相距不足50公里, 交通方便, 药材交易便利。

   “建昌帮”“樟树帮”的传统炮制技术, 提高了中药材质量, 为旴江流域的医家们创造了良好的医疗条件。“建昌帮”中药业兴于宋元, 发达于清代中叶;“樟树帮”中药业鼎盛时期为明末清初, 而旴江流域的三百多位名医均为宋元明清时代人物, 由此可见旴江医学的发展与中药业的兴旺发达密切相关。    四、尚学之域 籍著中华 鼓舞着医家著书立说    中医医籍浩如烟海, 理论博大精深, 为医之道, 必志虑渊微, 机颖明发, 精习《灵》《素》, 问道长沙, 通晓各种典籍, 然后方能济世活人。

   抚州被誉为“文化之邦”, 许多农户虽家境贫寒, 但却节衣缩食, 集资办学, 送子入读。宋代以后, 抚州兴建书院之风大盛, 至明清, 前后共建知名书院74 所, 乐安、临川、南城、崇仁等地所建书院数均位于江西省的前列。如兴鲁、小陂、旴江、明德书院分别为曾巩、吴与弼、李觏、罗汝芳讲学之地, 省内闻名。[2]古代教育的发达, 致使抚州地区人文荟萃,如两宋时期867名词人中,抚州籍占44人;唐宋八大家,抚州有两家。

   旴江流域的人民不仅重视文化,重视教育,其杰出人物且能著书立说,著作之丰可谓是汗牛充栋。如临川二陈(陈郁、陈世崇),临川二危(危慎、危和),宜黄二乐(乐史、乐黄目),临川四王(王安石、王安国、王安礼、王雱),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惇),抚州八晏(晏殊、晏几道、晏颍、晏京、晏富、晏嵩、晏照、晏方),临川四才子( 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艾南英) 等数百位文化名人,均以其丰厚的著述丰富了我国文化艺术宝库。[2] 仅临川一县, 自宋至清, 学者著书达四百五十多种,计二千多卷, 其中七百七十一卷被列入《四库全书》存目。其内容广博,涉及政治、文学、历史、地理、天文、工农业、医学诸方面。[6]    这种良好的读书及著书风尚也极大地影响着江流域的医学人物。许多医家是先儒后医, 如龚延贤、李梴、黄宫绣、谢星焕、傅再希等均是先习举子业, 攻读儒书, 后转学医, 他们的文学素养深厚, 学识渊博, 故能深究医理, 通晓各家, 博采众长, 推陈出新, 著书立说, 流传后世。抚州地区有传略可考的医学家有四百余人, 医学著作达一百余种之多, 在卷帙浩繁的医著中, 上至《内经》、《难经》、《伤寒》、《金匮》、《神农本草》等经典著作的研究, 下及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临床各科的论述。其中不少著作流传海内外, 对中医学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被誉为“医林状元”的龚廷贤, 一生著有《种杏仙方》、《万病回春》、《云林神彀》、《济世全书》、《小儿推拿秘旨》、《鲁府禁方》、《寿世保元》、《本草炮制药性赋定衡》、《医学准绳》、《秘授眼科百效全书》、《复明眼方外科神验全书》、《痘疹辨疑全录》等, 著述之夥, 在我国医学史上实属罕见。[9]

   “临川才子金溪书”, 这是当地流传的一句名言。古代的抚州不仅文风鼎盛, 且印刷业也十分发达。金溪县浒湾镇明清两代木刻印书甚为著名, 曾是全国木板印刷业的中心之一。镇中不下千余人以此为生, 前后两街满布经营书籍业务的铺栈, 前书铺街口有一石拱门楼, 上面刻有“籍著中华”, 在这里经、史、子、集各类书目都能刊刻, 销往全国。旧版本《辞源》及民国初年出版的初中地理课本中均有“浒湾男女善于刻字印书”的记载。[11] 浒湾镇发达的印刷业为当地医学著作的刊行及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也间接地促进了旴江医学的发展。

   五、尊医之俗 崇尚岐黄 激励着后生献身医学    旴江流域人口密集, 文化发达, 人们对医疗卫生有着较高的要求, 从而形成了崇尚医学, 尊重医生的风俗, 医学被尊为“至高无上”的职业,医生被尊为“再生父母”, 从南城“药王庙”的历史盛况可见一斑。南城古称建昌, 为历代府治所在地(统南城、南丰、黎川、广昌、资溪等县) ,元代所建“三皇宫”,座落城内北街西, 内立塑像祀伏羲、神农、轩辕, 至清代嘉庆八年邑人增建后殿、客厅、僧室、戏台。咸丰十年(公年1860年) 改称“药王庙”, 庙内加祀十大“药王”(孙思邈、韦讯慈藏道人、岐伯、扁鹊、华佗、雷公、葛洪、陶弘景、张仲景、李时珍),庙内香火不断,钟声萦绕,可见当地人民群众对医学家是十分崇敬的。[7] 由于医生具有较高的社会地位, 使许许多多的有志青年献身于中医药事业。尤其是许多医家出生在世医家庭,幼承庭训,继承先业,因学有渊源, 得天独厚, 故医技日进, 业绩卓著。如危亦林五代名医, 高祖云仙精于大方脉科(内科),伯祖子美以妇人科、骨伤科闻名,祖父碧崖精通小方脉科(儿科),伯父熙载善治目疾及肺痨, 亦林家学渊源, 勤奋好学,综先辈之长,精研内、外、妇、儿、骨伤、眼目等科, 成为一位学识渊博、技术全面的医学家。[12] 龚廷贤出身于世医家庭, 父龚信精医术, 曾供职太医院;弟廷器,子懋开,侄懋官,均为医官。陈自明三代为医, 谢星焕六世业医。[13]

   旴江医学的发展, 与当地的一些行政长官对中医药学的重视也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如元代泰定年间, 建昌太守萨谦斋(又名萨德弥实) ,蒙古族人, 精于岐黄之术, 十分重视当地的医药事业的发展,亲掌医药, 任职期间考证各家方书, 深入里巷, 搜集、验证当地民间内服外治验方,与本地名医共同订正, 并编撰了脱疴起痼的著名经验方书《瑞竹堂经验方》。明代,建昌为朱元璋六世孙宪宗的四子、益王朱祜槟的藩封之地, 益王为延年益寿, 宠络人心, “习寻岐黄,博究玄妙,广罗方士”,府内设“医学”,授医学教授,建“良医所”,聘“益府良医”,立“惠民和剂局”,精制丸散,征集药材,对当地医学发展产生积极的作用。[7] 北宋政治家王安石在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教育的同时, 也十分重视医药的改革,提倡发展医学教育,首创国药局, 统一药物管理,重整古典医籍, 新编医药方书。抚州是王安石的故乡,其改革的措施在这里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旴江流域, 这肥沃而神灵的土地, 物产丰富, 经济发达, 交通便利, 信息流动, 尚学重教盛行不衰,名贤辈出宛如繁星, 制药之艺驰名中外, 尊医之风流传古今。这“得天独厚”之邦,孕育着一代代杏林英杰,使“旴江医学”繁荣昌盛,光耀夺目。

   ( 本文承蒙江西中医学院杨卓寅教授指导,在此表示感谢)

参考文献

[1]曹达真.旴江医学在祖国医学中占重要位置.中国中医药报.1990年3 月30日 第1版

[2]范茂芝.江西抚州地区概况.海口: 南海出版公司, 1989:53- 62    

[3]杨卓寅.江西十大名医谱·李梴.江西中医药.1986,2:45    

[4]杨卓寅.江西十大名医谱·谢星焕.江西中医药.1986,3: 40    

[5]杨卓寅.江西十大名医谱·陈自明.江西中医药.1983,3: 57    

[6]杨佐经.临川县志.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3: 21- 53    

[7]章添元.南城县志.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1: 17-33    

[8]杨卓寅.江西十大名医谱·危亦林.江西中医药.1985,3: 50    

[9]杨卓寅.江西十大名医谱·龚廷贤.江西中医药.1985,6: 11    

[10]梅开丰.“建昌帮”中药业简史.中华医史杂志.1985,15(1): 36    

[11]徐克茂.金溪县志.北京: 新华出版社, 1992: 45    

[12]贾得道.中国医学史略.太原: 山西人民出版社, 1979:196    

[13]赵璞珊.中国古代医学.北京: 中华书局出版社,1983:150��

                                                                                       (本文刊于《中华医史杂志》1998年2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