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旴江医学流传久远,学术成就辉煌,医德医风高尚,为后世树立了榜样。当今医学院校虽然十分重视学生的医德培养, 但仍存在诸多不足。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医德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旴江医家医德风范为启示,提出加强和改进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思路和方法。
关键词:医学道德;旴江医学;医德教育
旴江流域自古名医辈出,人物众多,著作宏富, 学术成就辉煌。旴江医家传承并弘扬了中华民族的高尚品德,致力于医治疾病、拯救生命、造福社 会,为子孙后代树立了德医并重的杰出榜样。“立德树人”即当前医学院校应把育德放在学校教育的首位。旴江医家的医德风范,对当今医学生医德培养具有很好的借鉴和启示作用。本文阐述旴江医家的高尚医德风范,分析当前医学院校在医德培养方面存在的不足,并以旴江医家医德风范为启示,提出加强、改进医学生医德培养的思路和建议以供参考。
1 旴江医家医德风范
旴江医学发祥于江西抚河(古称旴江)流域, 为全国四大地方医学流派之一。旴江一脉的医 家们继承并光大了中华民族的崇高美德,在历史长河中铸造了一份德艺双馨的辉煌典范。众医学大家如危亦林、龚信、龚廷贤、李梴、喻嘉言、陈自明等人的著述中有大量关于医道伦理的深入探讨。 他们不仅详细阐述了医学伦理和医生的社会角色等多方面议题,还对行医者的伦理准则和德行规范作出了系统规整,使之成为我国医学道德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旴江医家们胸怀仁爱与医德至上的信念,使得医术成为挽救生命、造福人民的崇高行为。何晓晖教授经数年潜心研究,将旴江名医的医德风范总结为八方面。
1.1 大医大德,仁心仁术
坚持仁者之心、施行仁者之术的医学实践,彰显了崇尚“仁”的中国古代伦理观,此理念被旴江医界深深尊崇,作为行医的准则。龚信《古今医鉴》 说:“今之明医,心存仁义。”龚廷贤《万病回春》要求医生“忧国忧民天下先”“损己利人”。喻嘉言以患者之福祉高于己身之利益,冀望以我之心转为患者之心,我之躯替患者之病。此高尚医德,令今人敬仰。
1.2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
《黄帝内经》云:“天护大地,万物俱全,人乃 至宝。”这深刻体现出古代行医者对于人类生存尊严及权益的深深畏重与尊崇。汲受这种理念的旴 江医派代表人物陈自明在其著作《妇人大全良方》 中认为人是最神圣的存在,生命价值最为重要。而 危亦林在《世医得效方》中描述治病者是托付生 命于医生手中。喻嘉言也在《医门法律》中强调 医者掌管生死,不慎重则可能置人于死地。正因为 这些医者对生命极度尊崇的态度,他们才能毕生致力于医学研究,不断进取,挽救生命。
1.3 自谦礼让,广纳各家之长
大医之道存诚意,龚廷贤视“谦让辞和”为医者之风范。古今不少医生如孙思邈批评“读书三年, 便谓天下无病可治,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的不良行为。喻嘉言在其著作《医门法律》中对于那些骄傲自满的医者也进行了尖锐的批评。而旴江的医家们却表现出了谦逊和刻苦学习的态度,广泛吸取各方之长,集萃众家之智,继而精研专业, 逐渐形成自己的独到见解。
1.4 无分贵贱,医病互尊
医者拯救生命乃职责所在。龚廷贤于其著作《万病回春》中提及病患之求医,实是托付性命, 应受至尊重视,切莫轻视,并主张对于患者不论其贫富,均对症下药,一视同仁。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习医规格》中,提倡医学生在对病患的态度上要保持尊敬谨慎,诊断与配药须全力以赴,细心研究。喻嘉言视患者犹如家人,在《寓意草》中记载了他对不同患者倾注心力的情形。
1.5 贵义贱利,博施济众
“贵义贱利”是儒学核心理念,对中国传统医学伦理的塑造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旴江医术 传人以此为标杆,树立了光辉典范。龚信在《古今医鉴》中明言医者当“不望功名,不求财报”。龚廷贤在《万病回春》中亦劝勉医者应“避谋私利, 心怀仁义,贫富有别,用药则一”。谢星焕始终如一, 多年坚持自制“金不换正气丸”免费赠予民众,对 那些贫苦而无钱就医的病患,始终不取任何报酬。 旴江地区县志记载了众多医术卓越者的善举,常获 “无求酬谢,施药救世,不论收益多寡,慷慨解囊, 医不辞贫,药以施惠”等诸多颂词。
1.6 不弦虚名,不行嫉妒
医界互视轻贱乃是恶劣风气,不少从医者胸襟不广,沉迷自夸且嫉妒他人。 旴江医家提倡同行 相互尊重,彼此借鉴所长,将拯救生命视为崇高事 业。正如《幼幼发挥》中万全所阐述:“以挽救生命为己任,不记过往恩怨。”陈自明在《妇人大全良方》中提出“即便是愚人百虑之中,也会有一条 有益之策,智者不应当因一人之言论而全然否定”, 反对同行相互诋毁。龚信在“明医鉴”中提出医 师应淡泊名利。龚廷贤在“医家十要”中强调远 离嫉羡之心,勿因个人情感影响判断,公正自明, 将医德修养中的不张扬、避免嫉妒视为核心要素。
1.7 奉方献术,造福后世
在封建社会深厚的私有观念影响下,中医领域内许多拥有秘药和验方的从业者存有“宁愿使之 湮灭,也不外泄”的传统观念,这种做法在某种程度上阻碍了中医学发展。旴江医家力破迂腐,慷慨 分享宝贵的秘方,普惠后人。旴江医籍《世医得效 方》《妇人大全良方》《鲁府禁方》《种杏仙方》《瑞 竹堂经验方》《济世碎金方》等都记载了众多验方 秘方。其中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将危家五代累积的秘药和验方以及众多在当时领先的骨科独特 疗法毫无保留地公诸于众,他无私奉献的精神,赢 得了世人的敬仰。
1.8 重视德育,规范行为
旴江医家十分重视医德医风的传承教育。李梴所著《医学入门》作为明代一本医学教育著作, 不单强调医学知识的普及,也非常注重提升行医者的德行修养。他特编“习医规格”一篇,从品格、 德性、学问、技艺等层面为行医者设立了一系列素养标准,成为医学入门者恪守的规范。龚廷贤所著 《万病回春》中包含有“医家十要”,这部分内容对从医者提出了关于医德的重要要求和伦理规则。 龚信的《古今医鉴》则收录了“明医箴”与“庸 医箴”,采用对照的手法,阐释了医师应持有的道 德标准。喻嘉言的《医门法律》借鉴佛教教律形式, 鞭策和约束医生的医疗行为。
2当前医学院校医德教育存在的问题
为医者,古有“医者仁心”“大医精诚”之要 求,今有“健康所系,性命相托”之重任。身为医师,必须兼备精湛的治疗技能与优秀的职业伦理, 亦即所谓的德医兼修,且德性优先。医科高等学府的培养方针应奉“培养德行,塑造人格”为核心信 念,全力塑造学生成为尊崇生命、挽救危难、乐于 奉献、博大仁爱的医界精英。当前我们的医学院校重视医学生的医学道德教育,大多数医学生具有比较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但是由于社会环境的影 响,人们价值观念的滑坡,医疗行业不良风气渗透, 也导致部分医学生医学道德的弱化。当前医学生 医德培养的不足,主要有以下5点
2.1 部分医学生缺乏学习医学的兴趣和动力
医学院校有相当部分学生对医学没有兴趣,缺 乏“救死扶伤,治病救人”职业使命感。如凯文娟 对陕西中医药大学700名在校本科生问卷调查, 18.57% 的学生报考医学专业是家庭的意愿或受到 亲朋好友的影响,33%学生认为“凑合干”,2.29% 学生表示不热爱。在大专学校这种情况更为突出, 张忠弘等报道昭通卫生职业技术学院有33%的 学生或是基于父母意愿或是以为医务人员收入高 而选择医学专业。不能强烈热爱医学专业的学生 就难有学习的积极性,在临床上对待病人也难有深 厚的同情心,更难有全心全意为病人服务的思想。
2.2 社会不良现象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实行,“一切向钱看”的社会不良风气,连续出现的医院腐败现象和不良医生的不良 行为严重影响了医学生正确人生观、价值观的形 成,使部分学生有了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拜金主 义、关系主义的思想苗头。在调查医学专业学生 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时,蔡红等观察到, 超出一半的学生呈现出功利主义倾向,并对自己将 来的职业身份有着不明确的理解。这严重影响了 医学生的健康成长。
2.3 部分学生轻视医德教育
部分学生只注重医学专业的学习,而轻视医德的学习与修养,不重视德育课程。赵妍在北京卫生职业学院做了一次问卷调查,240名 学生中有59人(24.6%)认为医德教育可有可无, 35人(14.6%)认为完全没有必要开展医德教育课。 根据相关报道,医疗纠纷中不到30%是因医疗技术水平问题引起的,相反,超七成的争端则源于 医德医风问题。良好的医德是构成和谐医患关 系的基础,医德缺失是造成医患纠纷的重要根源之一。
2.4 学校对医德教育重视仍不够
当前随着高校扩招,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医学院校为保证学生在激烈的就业中具有竞争力,把 教学重点放在加强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上,手段和 措施强硬;而对医德医风教育重视却不够,手段和措施软弱,即一手硬一手软,从而弱化了医学生的医德教育。
2.5 医德课教学方法单一和理论脱离实际
大多医学院校对于医德教育多局限在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多停留于理论层面,授课老师多从事理论教学,缺乏临床一线的经历和体验;实际操作的教学环节匮乏,学生无法在真实的医疗环境中领悟和磨炼医学伦理与职业行为;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出现了断层。
3 旴江医家医德风范对当今医学生医德培养的启示
旴江医家高尚医德风范,对当前医学生的医德培养有重要的学习借鉴意义
3.1 激发人生理想教育
引导学习医术应培养浓厚兴趣,正所谓“兴趣乃学习之佳师”;同时,必须树立从事医疗事业的 远大抱负,奉为“心怀志向,终将事成”。历代旴 江医家的成才历程,无一例外皆以救民除痛为己任,以拯救生命、缓解痛苦为荣耀。他们怀着对医道的真挚热爱,立志成为品德高尚、技艺精湛的大 医。他们对医术有着深深的执着与热情,虽历经坎坷始终不懈奋斗,不懈追求,从而在医道上建立起 德、功、言三重丰碑,其美名镌刻于史册。目前医 学院校有相当部分学生并不是自愿报考,缺乏学习兴趣和动力,这是难以学好医的。当前中医药知识进中小学课堂,对宣扬和普及中医药知识大有好 处。在高中尤其是高三学生中宣传医学和中医学, 加深他们对医学的认识和报考中医药院校的积极性,对提高生源素质大有裨益。学生进校之后,入学教育极为重要,要多请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作报告,用亲身经历现身说法,有感染力的励志报告可以影响学生的一生。组织学生参观医史馆、校史馆和名医工作室等。强调医学史在医学教育中的地位,强调各学科开篇导论的重要性,悄然影响并强化学生的专业信念,激励他们确立毕生致力于医学事业的崇高志向。
3.2 强化重德厚德教育
为医,德为先,高尚的品德是做一个好医生的基础,故医学院校要把“立德树人”作为工作第一 要务。“慈医之道”寓意着对广大人民、病患以及生命本质的深切关怀。正如喻嘉言在《医门法律》 一书中所言,对待患者的关爱甚于自身。唯有怀抱仁义之心的医者,方能将医术提炼为救世之能,广施救助之大爱,从而成为良医。
3.3 重视榜样示范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许多既精通医学又具备德行的大医名家,他们始终是那些渴求医技的青年医者追随的光辉标杆。无论是扁鹊、华佗、张仲景、 孙思邈等古时名医,还是白求恩、林巧稚、钟南山、 张伯礼等现当代医学杰出人物,都是习医者学习的楷模。旴江县志详尽记录了受人推崇的医者们的光辉事迹,他们几乎都秉持医德第一、无私奉献、 不畏困难、勇于担当、有求必应、尽心医治、造福人民等崇高品德。喻嘉言临证中爱病人胜爱自己, 常常在病床前守护病人。谢星焕常年自制时令保健药免费布施于人,免费为贫苦患者治病。姚荷生在南昌的佑民寺开设治疗所,无偿为贫困病人提供医疗服务。旴江医家高尚的医德故事,可以作为医德课的生动内容,为学生树立道德楷模。
3.4 推行职业规范教育
职业规范是养成良好职业道德素质的有效方法。建议在现有医生职业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传承历代医学职业道德之精华,编写具有中国特色和时代特点的“新时代医生职业道德规范”,学生进校后人手一册,按此规范个人行为,逐步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素养。
3.5 加大医患沟通教育
当前医患矛盾不断增多,医疗纠纷不断增加, 甚至出现伤医、杀医的恶性事件。据调查,70%的 医疗纠纷都是医患关系出现的问题。医患沟通是 一门高超的临床技能,集医学、社会学、心理学、 伦理学、语言学、行为学于一炉。杰出的医生均具 有高超的医患沟通能力,通过情感、语言、形体等 与患者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从而获得患者的信 任,得到患者的配合,即使有了矛盾也能与患者进 行有效沟通,得到患者的理解与包容。所以医学生不仅要掌握医学知识和技能,也要学习掌握医患沟 通的知识与技能,而当前医学院校此方面的教育较薄弱。早在明代的旴江医家李梴、龚信、龚廷贤等 在他们的著作中就已经高度重视医患关系,如《万 病回春》中的“医家十要”“病家十要”,《医学入门》中的“习医规格”,均呼吁建立良好的医患关 系,提出医生和患者诊疗时要注意的事项。古人好 的经验值得我们传承发扬。建议医学院校设置一 门桥梁课程《医患沟通》,培养学生与患者沟通的 基本技能。
3.6 加强临床实践教育
实践出真知,医德培养只靠课堂的理论教学远 远不够,必须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在一起。首先授 课教师除德育老师外,应聘请一些德高望重、德医 双馨的临床医生作专题报告,以亲身经历和体验启 迪学生,感化学生,引领学生。二是临床带教老师 必须选用具有良好医德医风的医生,他们的言行举 止对学生具有示范作用,通过言教身传,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三是早临床、多临床,直接去与病人接触、交谈、服务,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对病人的“仁 心”“爱心”。四是抓好临床实习阶段医德的培养。 临床实习是培养医学生医技、医德的重要阶段,要 以在职医生的医德医风标准来规范学生的行为,不但要有专业能力的考试考核,也要有对其医德医风 的全程监督和考核,实习结束时要对学生做出医德综合鉴定。 “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我们要传承旴江医家优秀的医德医风,加强医学生的医德培养,培养德 才兼备的中医药人才。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2024年08月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