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爱平1 颜志清1 江训猛1 指导:何晓晖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2 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2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摘要:当归六黄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主要用于治疗阴虚火旺之盗汗,何晓晖教授根据其组方配伍及中医辨证论治原则,将此方运用于内外妇儿各科疑难病症的治疗,常取得显著疗效。
关键词:何晓晖;当归六黄汤;溃疡性结肠炎;崩漏;失眠
何晓晖,教授、主任中医师,江西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学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何晓晖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四十余年,勤求古训,博采众长,学验俱丰。何师临床不仅精于脾胃病治疗,且对诸多杂病亦有独到之处。笔者有幸师从何晓晖教授,常见其灵活应用当归六黄汤治疗内外妇儿科疑难病症,疗效显著。现将何师运用当归六黄汤治疗经验及案例介绍如下,与同道分享。
1 何晓晖当归六黄汤辨治经验
当归六黄汤是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创制的一首名方,载于其所著的《兰室秘藏》中,李氏称它为“治盗汗之圣药”。该方由当归、黄芪、生地黄、熟地黄、黄连、黄芩、黄柏7味药物所组成,功用为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主治阴虚火旺所致的盗汗。一般认为盗汗因于水不济火,虚火热内,迫津外泄。方中当归、生地、熟地养血滋阴,使阴血充则水能制火。黄连、黄芩、黄柏清热以坚阴,泻火以清心。汗出过多,导致气随津耗,卫虚不固,故倍用黄芪益气实卫以固表止汗。诸药合用,共奏滋阴泻火,固表止汗之效,故李东垣及后世将此方用于阴虚盗汗的治疗。
何师根据本方药物的组成及辨证论治、异病同治的原则,除治疗盗汗、自汗之外,还将此方广泛应用下痢、腹泻、胃痞、消渴、失眠、瘿气、口疮、崩漏、恶露、带下等多种内外妇儿疾病,大大地扩展了此方的应用范围。何师认为该方由益气补中之黄芪、补血理血之当归、滋养阴血之生地、熟地,及其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黄连、黄芩、黄柏组成,具有益气、养血、补阴、清热、燥湿之功,全方补泻同施,补虚泻实;寒温同用,清里固表;清虚实火,除热燥湿;育营固卫,气血双补等功效,是一张平衡调和阴阳、寒热、虚实、营卫、表里、燥湿之方。何师推崇《内经》“以平为期”治则,擅用“衡法”,临床喜用半夏泻心汤、乌梅丸、温脾丸等虚实寒热同治之方。何师认为当归六黄汤亦是“衡”方,其适应证是虚实寒热湿燥夹杂之证:一是气虚与血虚俱见,二是虚火与实火相兼,三是湿热与阴亏同在。根据中医异病同治的原则,“有是证,用是方”,不论何种疾病,只要具有气血阴亏虚、湿热毒内蕴,就可应用此方加减变化治疗,常常获得预期疗效。
对于配方的君臣佐使,何师认为要因证而变,因人而异,根据证候的虚实寒热主次,确定不同的药物剂量,从而确定主药、次药和佐药。如气虚明显者以黄芪为君,加大黄芪剂量,再选加人参、党参、太子参、白术、茯苓、山药、五味子等健脾益气药以助之;血虚明显者以当归、熟地为主药,加何首乌、枸杞子、芍药、阿胶等补血药;阴虚突出者,以生地、熟地为君,加麦冬、天冬、黄精、女贞子等,虚热明显者加用知母、丹皮等;湿热重或热毒甚者,以黄连、黄芩、黄柏为主药,泻三焦之火热,并加用一些清热解毒燥湿药以辅之。何师对于不同的疾病,在辨证的基础上加一些辨病之药,以增加疾病治疗的针对性。如治疗糖尿病用加用乌梅、天花粉、葛根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加用地锦草、马齿苋、铁苋、苦参等,治疗失眠加用夜交藤、合欢皮、百合等,妇人带下加用苦参、椿树皮、鸡冠花等。
2 验案举例
2.1 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罗某,男,42岁,江西抚州人,2014年2月4日初诊。主诉:反复解粘液脓血便四年,伴下腹部坠胀。患者诉四年前因食花生排骨汤后出现腹痛不适,后解粘液脓血便,经省三甲医院肠镜及病理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服用美沙拉嗪,柳氮磺嘧啶等药已二年,效果不明显,脓血便反复发作。现症见:解粘液脓血便,腹痛伴下腹部坠胀感,大便日行2~3次,里急后重,肛门坠胀,矢气不畅。神疲乏力,动则汗出。胃脘灼热,嗳气,口干咽燥。夜寐时有盗汗。舌质淡胖边有齿痕,舌前苔花剥,中根部苔黄腻,脉缓略滑,按之无力。四诊合参,患者为湿热内蕴,气阴两亏。大便脓血、里急后重为大肠湿热蕴结、气机阻滞;神疲、乏力、舌胖、脉弱为久病脾虚气损;盗汗、口干、咽燥、苔剥为热邪伤阴。治宜用“衡”法,清热燥湿,益气养阴,虚实同调,寒热并用,燥温同理,气血共调,以当归六黄汤主之。处方如下:黄芪30g,当归10g,生地15g,黄连6g,黄芩10g,黄柏10g,白术12g,茯苓20g,仙鹤草30g,鱼腥草20g,地锦草30g,败酱草20g,赤芍12g,葛根15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服药7剂后诸证均减,大便无脓血,肛门下坠及疼痛消除,胃脘灼热已轻,但大便仍溏,日2次,伴肠鸣。盗汗已少,精神好转。守上方去仙鹤草、生地、败酱草,加神曲15g、苍术10g,葛根改30g、茯苓改30g。14剂。
三诊:服药14剂后,大便已趋正常,无粘液脓血,肛门下坠好转,盗汗已止,纳佳,胃脘无不适,舌胖见减,舌前苔已经生长,中部及根部舌苔薄黄。脉较前缓和有力。仍守上方加减变化2月,病情稳定无复发,纳佳便调寐安,无不适症状,肠镜复查结果示直肠炎。嘱坚持治疗,巩固治疗成效。
按: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基本病机常为本虚标实,脾胃虚弱为其本,湿热蕴结、气血瘀阻为其标。患者平素脾气虚弱,脾失运化,水湿内停,郁而化热,或复感湿热之邪,蕴结于大肠,致气滞血瘀。湿热日久,又伤气阴。患者湿热、气虚、阴亏互见。故以当归六黄汤加味益气补阴,清化湿热,理血止痢。因治病求本,标本兼顾,方证契合,故立竿见效,四年顽疾得到迅速缓解。
2.2 崩漏 尹某,女,32岁,江西南昌人,2014年2月22日初诊。主诉:产后恶露不尽伴腰酸1月余。患者诉产后54天,恶露不尽。B超提示子宫收缩不良。曾在妇产专科医院治疗不效。恶露量多,色淡粘稠,有异味,下腹时痛,腰部酸胀,不耐久站。稍进热食即易出汗,夜间自觉身热,体温正常,时有盗汗,以上半身汗出为主,无头晕耳鸣,纳可,寐安,大便两三日1行,质软粘滞,小便色黄,舌质红,苔黄略腻,右脉弦滑尺脉弱,左沉略弦。根据四诊合参,本病辩证为产后气血阴亏虚,湿热蕴积胞宫,治予益气养血育阴,清热化湿祛瘀,予当归六黄汤加减:当归10g,黄芪15g,生地黄15g,熟地黄12g,黄连4g,黄芩10g,黄柏10g,牡丹皮10g,仙鹤草20g,益母草15g,路路通10g,茯苓20g。7剂,水煎服,日1剂。
二诊:患者诉服上药2剂后,恶露即止,效果明显。夜间已无发热,自汗盗汗见少;腹痛腰酸消失;大便日1次,解之通畅;尿转清;乳汁稍减。刻诊:舌尖边稍红、苔薄黄,脉细弦稍数。婴儿吮乳后目眵较多,未发生腹泻。守方去黄连,黄芩改6g,加通草5g。7剂。服药2周,身体完全康复。
按:患者产后失血,气随血脱,导致气血阴津亏虚。阴血虚则生内热,正气弱则复感湿热之邪。患者恶露、盗汗、自汗为气虚血虚阴虚之候,身热、大便粘滞、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略腻等为湿热内蕴之象,此为虚实寒热夹杂之证。予当归六黄汤养血益气滋阴,清热除湿止血。因辨证确切,方证相宜,故二剂显效,药到病除。
2.3 顽固性失眠 胡某,男,30岁,江西九江人,2014年2月28日初诊。主诉:失眠六年余。患者诉六年常常通宵上网,生活作息无规律,导致入寐困难,失眠逐年加重,甚则彻夜难寐,长年依靠西药安眠药维持,服用多种中药效果不佳。刻下症见:入睡难,半夜一、二点即醒,难以复睡,梦多,时做恶梦,时有盗汗。消瘦,精神疲惫,全身乏力,心烦易怒,手脚心发热,眼睛干涩,耳鸣,口干口苦,颈项僵硬酸痛,腰酸膝软,四肢不温,纳少,多食脘胀,大便不实,日行1次,排便无力。舌质暗,舌尖红,舌苔根部黄厚,脉细稍数,沉取关脉微滑。病属不寐之顽疾,证为气阴两虚,虚热内扰,治予益气养阴清热安神,拟用当归六黄汤加减。处方如下:当归10g,黄芪20g,生地黄12g,黄连5g,黄芩10g,黄柏10g,麦门冬12g,五味子10g,酸枣仁15g,夜交藤30g,合欢皮20g,百合15g,紫苏梗10g,茯苓20g。7剂,水煎服,日1剂。并嘱其清淡饮食,按时作息,调畅情志。
二诊:服药7剂后夜寐明显改善,入眠较快,耳鸣仍甚。厚黄舌苔见减。守方加夏枯草10g,生地黄改15g,酸枣仁改20g。12剂。
三诊:服药12剂后,夜寐显著好转,能睡6~7小时,梦仍多。五心烦热见轻,精神好转,眼干腰酸缓解,晨起稍有口苦,纳增,仍守前方加减治疗1月,夜寐已安,体重增加,精神好转,诸恙均缓解。改服用知柏地黄丸和归脾丸,以巩固疗效。随访3月,睡眠安定。
按:不寐多为情志所伤、饮食不节、劳逸失调、久病体虚等因素引起脏腑功能紊乱,气血失和,阴阳失调,阳不入阴而发病。患者失眠日久,气血阴液暗耗,脾气心阴亏虚。气虚则气化不足,阴虚则生内热。当归、黄芪、生地、五味子益气养血补阴,黄连、黄芩、黄柏清热除火,再加酸枣仁、合欢皮、夜交藤、茯苓、夏枯草等养心定神安眠。理法方药正确,六年顽疾得除。
(原载于《江西中医药》2015 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