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志清 刘爱平 江训猛
(江西中医药大学 南昌330006)
关键词:胃肠道疾病;治胃先治神;情志疗法;何晓晖
何晓晖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学验俱丰,并在脾胃理论及中西医结合诊治方面建树颇丰。治胃先治神理论作为其代表思想之一,临床上治疗脾胃病的疗效满意。我们跟随何晓晖教授临床学习以来,感受颇深,受益匪浅,今试将其通过调节情志以治疗脾胃病的经验简要介绍,以飨同道。
1 胃肠是情绪之镜
脾胃居于中州,以灌四旁,脾主升清,胃主降浊,为全身气机之枢纽,调节气机的升降。气机升降逆乱主要表现在胃肠功能的改变,如发生痛、痞、吐、泻、噎、噫、哕等病症[1]。正如《素问·举痛论》曰:“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故气结矣。”《医学正传·胃脘痛》云:“胃脘当心而痛……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现代医学研究[2]发现:许多胃肠激素存在于脑组织中,而原先认为仅存在于脑组织的肽也在胃肠中发现,这些双重分布的肽被统称为脑肠肽,显示出胃肠系统和神经系统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
精神乐观可使消化器官活动旺盛,促进食欲,有益健康;不良的心理刺激不仅影响胃肠运动功能,还影响消化腺的分泌,进而导致疾病的发生,或使病情恶化。何师依据心理因素的影响程度,将胃肠道疾病大致分为3 类[1]:①胃肠道神经症,如神经性呕吐、神经性嗳气、习惯性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②心身性疾病,如胃食管反流病、胃十二指肠溃疡、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等。③器质性病变,如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胃肠道肿瘤等。
2 情志致胃肠病机理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引起情志刺激的因素越来越多,人际关系复杂、工作学习不顺心、社会关系不和谐、气候温差大等因素,均可引起情志的异常,导致气血失和、气机紊乱而发病[3]。何师认为其机理可以概括为4 点,①七情伤胃:大悲大怒,可使人体气机逆乱,胃气失和,通降失司,而发生胃痛、呕吐、嗳气等症。②思虑伤脾:思则气结,脾胃气滞,水谷不化,而见胃纳差、脘腹胀等。③肝郁犯胃:情志不畅,肝气郁结,气逆横犯脾胃,导致肝脾或肝胃不和,出现腹痛欲便、便后痛减等症。④心病及胃:心为君主之官,心神不安,则夜寐难安,胃肠功能出现障碍,即胃不和则卧不安,卧不安则胃难和。现代医学研究[4]表明:强烈持久的精神刺激引起的情绪变化,能直接影响皮层高级中枢对皮层下中枢的控制,并通过神经-体液机制的改变而扰乱胃的正常生理功能,使胃液分泌亢进,胃酸和胃蛋白酶的分泌量增多,胃黏膜的自我保护能力降低而发生各种病变。
3 调神治胃的方法
《素问·宝命全形论》云:“一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小大。”根据《脾胃论·安养心神调治脾胃论》所论,临床上可以运用安养心神法治疗脾胃疾病,或通过调理脾胃治疗心神疾病。何师经过其多年临床经验的萃取,总结出调神治胃的主要方法有情志、药物、针灸等疗法。临床上,重视通过引导患者、巧言安慰、答疑解惑以调节患者情志,辨证施药,再辅以针灸、耳穴等治疗手段。
3.1 情志疗法 中医具有丰富的情志疗法,《黄帝内经》中亦有相关记载。何师结合自己的体会,常用劝说开导法、解惑释疑法、心理暗示法、情志相胜法、安慰鼓励法、移情易性法、娱乐怡情法、养性自调法
共8 法。临证时需坚持治病求本、审证求因的原则,因人因体而异,诸法相应性的合用。
3.2 药物疗法 何师强调处方用药时需兼顾对精神情志的调治,安神以和胃。常用的疗法分为解郁悦神法、养血安神法、清心宁神法、镇静定神法。基础用药有玫瑰花、郁金、麦芽、何首乌、酸枣仁、莲子心、黄连、钩藤等。何师的经验方如疏肝调胃汤、降逆调胃汤,充分体现了调畅神志对治疗一些胃肠病的重要作用。
3.3 针灸推拿疗法 体针、耳针和推拿对胃肠功能失调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对神经内分泌紊乱也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常用穴位如上中下脘、天枢、关元、足三里、脾胃俞等,何师独运匠心,临床上善于使用腕踝针及耳穴贴敷疗法,疗效满意。
病例介绍
[例1]患者金某,女,17 岁,于2013 年10 月28日初诊。患者胃脘部疼痛伴反酸反复发作2 年余,1个月前因学习压力大而发怒致胃痛复发。症见:胃脘部疼痛、烧灼感,食后胃脘胀闷,反酸,嗳气,咽喉不适似有异物堵塞,无口干口苦,平素烦躁易怒,时有头痛,无头晕耳鸣,无胸闷心慌,纳食一般,夜寐欠佳,梦多,二便调。舌质淡红,尖偏红,苔薄白,脉细濡滑。辨证为肝胃不合、胃气上逆。治以疏肝和胃,降逆止酸。方以自拟方降逆调胃汤加减。处方:柴胡8 g,白芍12 g,炒枳壳12 g,黄连4 g,姜半夏10 g,黄芩10 g,白术12 g,蒲公英15 g,木香(后下)10 g,北沙参12 g,海螵蛸15 g,吴茱萸4 g,莱菔子10 g,姜厚朴10 g。何师在整个辨治过程中,悉心开导患者,嘱正确对待学习问题,按时作息。患者服药7 剂后胃脘部疼痛灼热感减轻,无反酸,嗳气少,无胃胀,夜寐仍差,梦多,脾气稍改善,脉细弦稍数。继用前方去木香,加合欢皮、百合加强安神功效。再服7 剂,患者胃脘灼热感渐消失,偶有嗳气,咽喉不适明显减轻,睡眠改善,舌脉如前。继用前方去吴茱萸、百合,加香附,7 剂。患者胃脘灼热感消失,偶有咽喉不适,另予新方护胃和中。方药:姜半夏10 g,干姜4 g,黄连4g,黄芩10 g,吴茱萸3 g,党参12 g,白芍12 g,白术12 g,茯苓20 g,海螵蛸20 g,白及10 g,炒枳壳12g,砂仁(后下)5 g,甘草5 g。坚持服药2 个月,后期随访未见复发。
[例2]患者聂某,男,64 岁,于2013 年6 月3 日初诊。患者于15 a 前因治疗风湿病服中药(具体不详)后,觉脘腹胀大痞闷,时腹部板硬,自觉有游走感,时有里急后重、努责感,多处求中西医治疗未见明显改善,近1 a 来症状加重。现症见:肚腹胀闷疼痛,时觉板硬,伴有灼热上冲感,时干呕,嗳气频,嗳气后舒服,无反酸,口干喜冷饮,时口苦,自觉发热,左侧甚,无汗出,左侧头麻木、灼痛,耳鸣,全身胀,左手麻,食欲差,寐差,难入睡,心中烦热,性格急躁易怒,夜尿7~8 次,大便4~5 日一行,初干结,色黑质黏,有不尽感。舌质暗,苔腻,舌下脉络迂曲,脉弦略滑数。详究病机,四诊合参,辨证为肝气郁结,心肝火旺。患者因情绪焦虑急躁,多处求医但不能坚持服药,何师和颜以待,悉心向患者解释病情,并开导患者放松心情,多参加老年集体活动。处方:丹皮10 g,炒栀子10 g,当归12 g,白芍12 g,柴胡10 g,白术30 g,火麻仁15 g,厚朴12 g,枳实15 g,生地30 g,钩藤(后入)30 g,大黄10 g,莱菔子15 g,夜交藤30g,莲子心5 g。患者服药4 剂后诸症缓解,再服7 剂后大便改善,仍余寐差、烦躁。遂加以清热化痰,方药:黄连6 g,法半夏8 g,枳实15 g,郁金12 g,黄芩12 g,槟榔20 g,生地30 g,茯神30 g,丹皮10 g,合欢皮30 g,钩藤30 g,莲子心5 g,甘草5 g。嘱坚持服药4 个月,随访诉诸症缓解,睡眠改善。
参考文献
[1]何晓晖. 脾胃病临证新探·新识·新方[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70-82.
[2]黄和,李海华,王惠斌,等. 浅谈多寐从脾胃论治[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2,7(5):372-373.
[3]苏凤哲,冯玲,路洁. 路志正教授从脾胃论治情志疾病临床探讨[J]. 世界中西医结合杂志,2010,5(5):382-385.
[4]连丽丽,杨素凤,韦丽,等. 心理社会因素与老年人消化性溃疡发生的关系及护理[J]. 中国老年学杂志,2007,27(22):2261-2262.
(原载于《福建中医药》2014 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