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燕1 孙乙铭1 李明凤1 指导: 何晓晖2
(1 江西中医药大学2011 级硕士研究生南昌330006;2 江西中医药大学南昌330006)
关键词:何晓晖;胃肠病;衡法;反佐药对
何晓晖教授是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博士生导师,业医四十余年,学验俱丰,临证治病,守护中焦,疑难杂病多从脾胃病论治,每获验效。导师擅用“衡法”治疗胃肠疾病,常通过平衡脾胃纳运、升降、润燥、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达到中焦纳运相助、升降相因、燥湿相宜的平衡与和谐。
何师根据《内经》“以平为期”治疗思想,善用反佐药对,即应用两种性能对立的药物配伍运用,以达到“相反相成”的治疗效果。他常用的相反药对大致可分为5 组,如寒热药对、升降药对、散收药对,通补药对、润燥药对等。常用的寒热药对有黄连与干姜、黄芩与半夏、黄连与吴茱萸、黄芩与生姜、大黄与附子、知母与桂枝等; 常用的升降药对有柴胡与枳实、柴胡与黄芩、枳壳与升麻、桔梗与牛膝等; 常用的散收药对有柴胡与白芍、桂枝与白芍、桂枝与五味子等; 常用的通补药对有大黄与茯苓、人参与莱菔子、白术与枳实等; 常用的润燥药对有半夏与麦冬、苍术与芦根、黄芩与葛根等。笔者试将学习何师最常用的5 组药对的临床用药心得列举如下:
1 人参与莱菔子
此为通补药对,特点是消补兼施,相反相成。
人参补气,莱菔子破气,一般认为服用人参不宜同时服用萝卜和莱菔子,同时使用会使人参的补气作用减弱。人参味甘性温,具有大补元气之功,但用之不当又有碍气生滞之弊,如腹胀纳呆; 莱菔子味辛性凉,颇具行气破气之力。胃肠生理特性是以通为用,以降为顺,莱菔子最适肠胃之性,善通降导滞。何师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饱食”替代“饥饿”成为脾胃病的主要原因,“虚中夹实”是脾胃虚证的病机特点。何师根据《内经》“动而不已,则变作矣”之旨,在脾胃病治疗中,倡导“运补”,即益脾与运脾相兼,补气与行气相伍,喜将人参与莱菔子同用,以消补兼施,补而不滞。余随师临床学习二年中,见到老师在使用人参、党参、西洋参、太子参时,大多都以莱菔子为佐,不但不会减少参类的补气作用,反而可使补而不滞,胃纳脾运,进补能受,临床疗效增加。尤其小儿和老年患者,多脾虚夹滞,纯补则雍滞,纯消则正伤,何师谨守病机,权衡虚实,根据虚实主次调整人参与莱菔子两者的剂量,达“以平为期”之效。
2 枳壳与升麻
此为升降药对,特点为升降相因,调谐气机。
何师认为升与降是脾与胃矛盾统一体的两个方面,脾胃的纳化,必赖于气机的升降,浊气降胃方能受纳,清气升脾才能运化,升降协调是脾胃纳运的前提条件。脾胃失健,虽然胃以浊气不降为主要病理变化,脾以清气不升为主要病理变化,但常常又是相互影响,浊气不降可致清阳难升,清气不升可致阴浊失降,故临床往往是呕吐、嗳气、呃逆、脘痞等胃气上逆的症状和食后腹胀、便溏或内脏下垂等脾气不升的症状同时发生,所以治疗脾胃病常升降相伍,使升降得宜。升麻味辛,主升脾之清气; 枳壳味苦,主降胃之浊气,两药合用则能燮理脾胃升降,使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何师最善用补中益气汤,但他认为该方美中不足是升有余而降不足,故在治疗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证时,常常在方中加用枳壳,与升麻相伍,使升中有降,降中求升,可使疗效大大增加。两药剂量,枳壳量宜大,多在20 ~ 30g,而升麻量宜轻,多为4~6g。另外治疗阳虚便秘,何师喜以济川煎加减,方中枳壳与升麻相伍,则是降中有升,升中求降,以枳壳下气宽肠而助通便,佐少量升麻以轻宣升阳,清阳升则浊气自降。
3 芦根与苍术
为润燥药对,特点是凉温相配,润燥相制。
胃为阳土喜润恶燥,脾为湿土喜燥恶湿。中焦湿热,胶着难解,湿为阴邪伤人阳气,热为阳邪伤人阴津,故清热化湿时必须燥湿不伤阴,清热不伤阳,燥润同治,阴阳兼顾。苍术味辛苦性温,辛能散气,苦温能燥湿除浊健脾; 芦根味甘淡性寒,淡能渗湿,甘能生津,寒可清热。两药相合一凉一温,一燥一润,一脾一胃,燥湿不伤阴,清热不损阳,阴阳相配,润燥同施,共奏清化湿热、调谐中焦之功。何师每遇脾胃湿热之证,必用此药对配方,并根据病人湿热轻重来决定药物用量,湿偏甚者重用苍术; 热偏甚者重用芦根。苍术常用量为6 ~ 15g,芦根常用量为15 ~60g。
4 大黄与附子
此为寒热药对,特点是寒热相伍,温通并用。
温下代表方如温脾汤、大黄附子汤均以两药为君。大黄大苦大寒,苦寒泄下,自古有“将军”之称,可以通腑泻下,攻逐积滞。导师在临床上善用大黄,并认为大黄是治疗脾胃病不可缺少的要药,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总结了大黄对于胃肠具有导滞、通便、降逆、解毒、止血、化瘀、生肌、健胃等多种功能,其应用要点归纳为以症定用、以便定量、以证定伍、以病定法。大黄剂量灵活多变,从2g 至15g 不等,急症实证用量大,慢症虚证用量小。附子大辛大热,温里散寒,散寒止痛,能补益振奋脾阳。寒积腹痛,因脾阳不足、寒积中阻所致,若单用攻下,必更伤中阳; 若纯用温补,则寒积难去。导师常以附子和大黄相伍,温通并用,温下以攻逐寒积,常用于肠梗阻、慢性痢疾、慢性肠炎、尿毒症属寒积者。
5 桂枝与五味子
此为散收药对,特点是散敛结合,刚柔相济。
桂枝味辛性温主散,温中祛寒,有助卫阳之功。五味子味酸性温主收,益气生津,有敛营阴之效。脾胃虚寒之证,中阳虚弱,脘腹作痛,喜温喜按,需桂枝等温阳散寒,振奋中阳。但桂枝辛温燥热,脾弱气虚之体,多兼有卫表不固,若发散太过,则有耗气伤阴之虑。五味子既能益气固表,又可敛津益阴,柔可克刚,阴可制阳,五味子能制约桂枝发散之弊。何老师常以经验方温中调胃汤治疗脾气虚弱、中焦虚寒之证,方中常以桂枝配五味子,两药相伍,一散一收,一刚一柔,阴阳互用,敛阴和阳。
(原载于《江西中医药》2014 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