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园地>>正文
 

 
何晓晖治疗胃黏膜脱垂症经验
2023-03-15 21:53 花梁、何晓晖 

要:胃黏膜脱垂症是临床难治性疾病。何晓晖治疗此病效果明显,其主要经验是首辨虚实两端、重在通腑降逆、燮理脾升胃降、病证结合用药。文中列举3 则验案,反映了何晓晖治疗本病的学术思想和经验。

关键词:胃黏膜脱垂症; 胃痛; 何晓晖; 名医经验

  何晓晖,教授,江西省名中医,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从事临床工作40年,擅长治疗各种疑难性疾病,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1]胃黏膜脱垂症系胃黏膜皱襞经幽门管脱垂入十二指肠球部。本病的诊断依靠胃镜或X线检查,胃镜直视下黏膜皱襞稍长而松弛,有时呈充血、水肿,有时有糜烂、溃疡,严重者由于幽门长期痉挛而使脱垂的黏膜发生坏死性改变[2]。西医对此病无特效治疗,多为对症疗法,严重者手术治疗。何晓晖教授对本病有独到的认识和治疗经验,现将其治疗胃黏膜脱垂症的经验加以总结,与同道们共享。


1 临证经验


  何晓晖教授认为本病属于中医“胃痛”“胃痞”“呕吐”“嗳气”的范畴,多由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和先天异常所致。主要病机是脾气不升,胃失通降。临床最常见的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脾虚气陷证、中焦痰饮证、肝郁气滞证、寒热错杂证等。


1.1首辨虚实两端

  此病证型各异,但不外乎虚实两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首先要辨明虚实。虚证多是脾胃虚损,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治当补虚升提滑脱;实证多为湿热内蕴,或痰饮内壅,或气机阻滞,治当去实宣通胃气。虚者面黄肌瘦,疲惫乏力,纳少便溏,舌胖色淡,脉弱无力;实者形肥体盛,脘腹胀满,吐嗳则舒,大便不畅,舌苔腻,脉弦滑实。病久者多为虚实夹杂,应分清主次,虚实兼顾。


1.2重在通腑降逆

  胃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本病是因为胃黏膜脱垂坠入幽门或十二指肠导致胃腑下口阻塞不通,水谷下行不利,浊气上逆作乱。故治疗本病重在“通、降”二字,即通腑气、降浊气。腑实者泻下通腑,何教授喜用大黄、蒲公英、虎杖等药。大黄具泻热、通降、消炎、消肿、活血多项功效,上病治下,胃病治肠,大便干者用生大黄,大便溏者用熟大黄。蒲公英、虎杖既能清热,又能轻泻通降。气滞者导气通腑,用厚朴、枳实、大腹皮等行气导滞以降逆。血瘀者化瘀通腑,用莪术、桃仁、赤芍等活血祛瘀以化滞。食滞者化积通腑,用莱菔子、槟榔、鸡内金、山楂等消食化积以除滞。


1.3燮理脾升胃降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升降失调是本病的主要病机之一。胃黏膜脱垂症如同胃下垂、脱肛一样,是脏腑组织下陷的一种病症,多由脾气虚损,清阳不升、中气下陷所致。同时因幽门梗阻,胃气失降,水谷下行不利,浊气上逆。由于气陷与气逆同时存在,何晓晖教授常在同一个方子中既用升药,又用降药,升降同理。降药常用大黄、枳实、厚朴、大腹皮、莱菔子等,升药常用柴胡、升麻、葛根、荷叶等。


1.4病证结合

  用药辨证与辨病相参,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再结合辨病用药。本病的病理变化是胃黏膜因炎症、水肿致松弛而脱垂,脱垂的黏膜又因血液循环障碍而致糜烂、溃疡。因此选用一些消炎、消肿、活血中药,以减少充血水肿,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帮助脱垂胃黏膜复原。常用消炎药有蒲公英、虎杖、黄连、黄芩等,护膜生肌药有白及、青黛、海螵蛸等,消水肿药有茯苓、泽泻、半边莲等,活血药有赤芍、丹参、五灵脂、蒲黄、三七等。


2 验案举例


2.1湿热内蕴证

  胡某,女,19岁,大学生。2014年2月8日初诊。主诉:胃脘隐痛伴恶心呕吐3月余。现病史:患者近3月以来胃脘频频胀闷隐痛,时有反酸,服兰索拉唑能短暂缓解,但停药则发且症状逐渐加重。诊时诉胃脘隐痛,饥时痛甚,稍进食则脘腹胀闷,恶心欲吐,时有反酸,口中涩苦,心烦焦虑,神疲乏力,肢末不温,大便稍干,两日一行,尿偏黄。体型肥胖,面部生满痤疮。舌淡胖,苔黄厚腻,脉弦滑数。2013年11月5日胃镜检查报告:非萎缩性胃炎伴糜烂,胃窦黏膜脱垂。辨证:湿热蕴胃,气血壅滞,胃失和降。治则:清胃泻热,和胃降逆,通畅气血。选方:以大黄泻心汤为主方。处方:大黄5g,黄连5g,黄芩10g,蒲公英20g,姜半夏10g,炒枳壳15g,大腹皮15g,赤芍12g,丹参12g,白术12g,茯苓30g,泽泻10g,海螵蛸15g,莱菔子10g。14剂。

2014年2月21日复诊:症状明显缓解,无恶心欲呕,不吐酸,胃痛胃胀减轻,夜间矢气多,大便日行1次,解之通畅,面部痤疮明显减少,舌淡胖苔黄稍腻,脉濡滑稍数。守初诊方去白术,加苍术10g、厚朴10g。

上方加减治疗2个月,症状基本消除,胃无不适,纳食正常,大便通畅,面部痤疮基本消失。复查胃镜:慢性非萎缩性胃炎,HP(-)。随访3年没有复发。

按:患者为青年女性,平素嗜食肥甘厚腻,体胖,为痰湿体质。湿郁而生热,湿热蕴阻胃腑,致气血壅滞,胃气失于和降,故胃脘疼痛、恶心欲吐。湿热循阳明经上薰于面,则满面痤疮、口苦口涩。舌苔厚黄腻、脉弦滑数均为湿热阻滞之象。何晓晖教授以大黄泻心汤为主方,用大黄、黄连、黄芩、蒲公英清胃泻热,炒枳壳、厚朴、大腹皮、赤芍、丹参通调气血,白术、苍术、茯苓健脾助运,姜半夏、莱菔子和胃降逆,泽泻除痰湿,海螵蛸制胃酸。全方谨守病机,整体调治,主次分明,标本兼顾,故取效迅速。


2.2中气下陷证

  徐某,女,66岁,江西抚州人。2011年8月3日初诊。主诉:胃脘胀闷隐痛10月。现病史:患者近10个月来,胃脘疼痛胀闷,且不断加重,中西医屡治不效。胃镜检查为“胃窦黏膜脱垂(幽门阻塞),慢性浅表性胃窦炎伴糜烂”。诊时见胃脘疼痛,饥时嘈杂,稍食胀闷欲吐,轻按则舒,重按则痛甚,嗳气味重,清晨口苦口臭,尿频,大便如常,形体消瘦,面色萎黄,神疲力乏。舌体胖、齿痕明显、色暗红,苔厚腻浊、色白,脉沉细无力。辨证:中气下陷,胃浊不降。治疗分两步:先以半夏泻心汤和胃降浊,后用补中益气汤补气升提。处方:姜半夏10g,黄连5g,黄芩10g,干姜3g,大黄3g,赤芍12g,白术12g,蒲公英20g,五灵脂10g,蒲黄10g,白及12g,木香10g,厚朴12g,枳壳15g,海螵蛸15g。10剂。并告之患者饮食注意事项。

二诊:服药10剂后痛减,嗳气已少,口苦口臭见减,纳增,大便溏、日行2次,尿频见轻,舌苔厚腻减少,脉沉细按之力弱。守方去白及,加玄胡15g。14剂。

三诊:病情明显好转,胃脘时有胀痛不适,胃中有振水声,神疲倦怠,舌苔已净,脉弱无力。处方:黄芪30g,党参12g,白术15g,茯苓20g,当归10g,升麻5g,黄连4g,蒲公英15g,大黄3g,白及12g,田七2g冲服,枳壳30g,北沙参15g,海螵蛸15g,莱菔子10g。上方加减再治疗1月后,诸症基本消失,纳食正常,精神好转。10月12日在原就诊医院复查胃镜为“浅表性胃炎,胃黏膜脱垂消失”。继续进上方14剂后,改服补中益气丸1月以巩固疗效。

按:本案为胃窦黏膜脱垂导致的幽门不完全梗阻,其标为浊气阻胃,胃失和降;其本为脾胃虚弱,中气下陷。“急则治标,缓则治本”,治疗分两步,先用半夏泻心汤平调中焦,化浊降逆,待蕴热得解、浊气得化后,再用补中益气汤补中升清,以固其本。因辨证准确,疗效明显,疑难病症得到治愈。


2.3肝胃不和证

  张某,女,50岁,南昌人。2016年9月21日初诊。主诉:左腹部牵拉痛10余日。现病史:患者两周前因饮食不节而发病,经西药治疗不效。诊时左腹部牵拉痛,走路时重,坐位痛缓,腹部胀闷如有物阻,嗳气和矢气则胀减,时泛酸水,大便略干、解便欠畅,纳可。临近绝经期,月经周期紊乱,喜忧善怒,夜寐不安。舌质偏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稍数,左关略弦。当日胃镜检查示:胃窦黏膜脱垂。彩超检查肝胆胰未发现异常。辨证:肝郁气滞,胃失和降。治则:疏肝理气,和胃止痛,选方:四逆散、半夏泻心汤、补中益气汤合方化裁。处方:柴胡10g,白芍12g,炒枳实12g,姜半夏8g,黄连4g,蒲公英20g,厚朴12g,大黄3g,黄芪15g,党参15g,白术20g,当归10g,木香10g,海螵蛸30g。14剂。同时给予心理疏导。

二诊:服药2周后,胃痛、腹胀减轻,牵拉样感觉消失,嗳气明显减少,大便通畅。舌质偏红,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稍数。守方黄芪改30g,加升麻6g。14剂。

三诊:胃脘胀痛已轻,不吐酸水,纳食增进,心情好转,夜寐已安。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黄,脉细。前方去大黄,加丹参12g。14剂。

四诊:症状基本消失,纳佳,便调,寐安。舌脉同前。患者拒绝胃镜复查。嘱服成药逍遥丸和补中益气丸1个月,以巩固疗效。


按:肝主疏泄,调畅脾胃气机,使中焦升降得宜。患者正值更年之期,阴阳失衡,肝郁气滞,乘脾犯胃,导致脾胃升降失司。气机不畅则胃痛胃胀,牵拉痛;情志不舒则忧虑躁怒,夜寐不宁;胃浊上逆则嗳气泛酸,脾气不升则黏膜脱垂。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升清,和胃降浊。方中以柴胡、白芍、枳实、厚朴、木香疏肝理气,黄连、蒲公英、大黄清胃通降,黄芪、党参、白术、当归补中益气,升麻、柴胡升提阳气,半夏和胃降浊,海螵蛸制酸和胃。诸药合用,肝、脾、胃三者同调,升、降、和三法同用,补泻相兼,寒热并施,标本兼治,故药效明显。

参考文献

[1]何晓晖.脾胃病临证新探新识新方[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

[2]萧树东.江绍基胃肠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792-793.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