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贲门失弛缓症;“衡”法验案
贲门失弛缓症是食管罕见的运动功能障碍性疾病之一,主要特点表现为: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吞咽时食管蠕动停止。临床症状为吞咽困难、食物反流、胸痛、体质量减轻以及因食物反流所致的刺激性干咳、肺炎等病症[1]。目前,发病机制还未明确是诊治困难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以缓解症状为主,药物治疗、内镜治疗及手术治疗是主要治疗方式,不管哪种治疗方式,都是设法降低食管括约肌的压力,目的就是缓解症状。与此同时,还要预防术后胃食管反流性疾病的出现[2]。西医诊治大多只治标,无法治本,且不良反应较多。然而通过有效的中医药治疗,既可以避免手术伤害,又可以极大缓解患者的经济压力,减轻患者身心负担。何晓晖教授为江西省名中医,全国第三、四、五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现将其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
贲门失弛缓症归属于中医学“噎膈、反胃、吐酸”等病症范畴。本病病位在胃和食管,与肝脾关系密切,亦与肾关联。其发病机理为饮食不节、情志不调、忧思易怒、肝郁气结、痰气交阻,或因其他因素导致食管损伤等[3]。《素问》有言:“膈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说明痞塞不通,气机不畅乃是此病的发生根本。故何师认为,气机之难当首先责之于脾胃,盖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纽。脾胃一伤,就会影响气机上下运行,则胃中浊阴难降,脾中之清气难升。浊气在阳,清气在阴,清浊相干,乱于胸中,久则气结,津液不得输布,聚而成痰,气痰交阻,闭塞胸膈,食道不利。其次,气机想要正常运行,需要通过肝胆的调节。如《内经》所云:“凡十一脏取决于胆。”胆乃“阳升阴降”之腑,少阳胆气之升发,以助肝之疏泄,从而调节胃肠气机[4]。结合临床亦不难发现,贲门失弛缓症多与情志不遂相关,盖因肝失疏泄,胆失通降,则浊阴上逆,横逆犯胃,上扰清道。最后,食管是一富有弹性的肌性器官,其括约肌正常的松弛功能及食物顺畅的传送皆需要阴液的滋养,如《医学心悟·噎膈》指出:“凡噎膈症,不出胃脘干槁四字。”说明胃脘阴亏液涸,则食道干涩,松弛无度,饮食难下,则发为噎膈。然而治病求本,肾为诸阴之本,故亦为食管阴液之本,食管的柔润有赖于肾阴的滋养,故何师认为,噎膈之机与肾亦相关联。总之,噎膈的病位在食管,属胃气所主,与肝(胆)、脾、肾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是脾(胃)、肝、肾功能失调,气、痰、瘀互结,阻隔于食道、胃脘,其中肝脾不调、痰气阻膈、脘管狭窄是关键病机[5]。
2 论治与用药
根据多年的学习与临床观察总结,何师把食管的生理功能归纳为以降为顺、以柔为喜、以空为用、以衡为健四个特点。进而提出治疗食管病应当顺从食管的生理特性,基于“衡”法,着力于恢复食管的运动、升降、弛张等协调平衡功能[6],此有四个治疗要点。
2.1整体论治,以平为期贲门失迟缓症的发生与脾(胃)、肝、肾等多个脏腑生理相关,病理相连,故而治疗之际当坚持整体观念,辨证论治。同时此病的表现多为气郁、痰阻,津枯血燥互相搏结,故此病多为气血同病、虚实夹杂之证,故而治疗常气血同治、虚实兼顾、纳运共理、寒热并调,以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
2.2宣通气机,升降相宜食管位于胸中清旷之地,作为腑器,传化物而不藏,亦当以“空”为生理,“满”为病理,故只能空,不能满,古人称之为“清道”。故而其“清”“空”之性是完成吞咽和传送食物的生理基础。宣可宽胸,以行滞气;通可降浊,以防上逆,有“扩张食管”和“增强食管蠕动”之功[7]。临床上何师常用的宣通食管药,大致可以分为以下三大类:一是理气宣通药,如枳壳、厚朴、苏梗、佛手之辈,以开郁降气为先;二是化痰宣通药,如瓜蒌、陈皮、竹茹、桔梗之品,以清热化痰为要;三是祛瘀宣通药,如威灵仙、通草、王不留行等,以祛瘀通络为主。同时在具体配伍之际要注意到脾胃气机运动是脾升胃降、纳运相助、升降相宜,所以治疗之际既要注重于降,又要权衡升降,升降相伍。
2.3刚柔相济,润养为要食管与胃相连,受胃气所主,禀胃阴所滋润,如《医学指要》说:“胃管柔空,腑之系也。”说明食管为阳明胃腑所系,位于胸中阳位,下传食物,然“阳明胃土,得阴自安”,故而要注重润养食道,保护阴津,即润津养血。润津常用药有麦冬、沙参、玄参、芦根;养血常用当归、白芍、枸杞子、桑葚子等药物。具体运用之际,盖因养阴滋腻之品,有碍气机之嫌,故与宣通理气之辛燥之品相伍,既防温燥伤阴,运药和中,又刚柔相济,防滞气机[7]。
2.4病证结合,内外同治中医擅于着眼全局,立足整体,对于局部的病变观察力有不逮,然而现代医学检查手段极大地弥补了中医的不足,为局部病变病理性质和预后转归的明确提供了参考,有利于食管病的早期诊断与根治。故而治疗食管病要结合中西医之长,做到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采用整体与局部相结合的治疗方法,才能提高临床疗效。同时食管上连口腔,为外治药物直达病所提供了可能,口服锡类散、云南白药、三七粉等对于食管糜烂、食管溃疡具有独特的作用,同时服药后平卧一段时间,禁食,使得药物在病所处停留时间延长,有利于提高药物治疗效果。
3病案举隅
3.1验案一
3.1.1病例资料患者陈某,男,63岁,初诊2019年6月28日。主诉:反复吞咽困难1年半。患者自诉1年半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和饮水困难,吞咽困难,情志舒畅时减轻,进食生冷食物后出现呕吐,呕吐少量黄水,咽干不痒,无胸骨后疼痛或明显食物反流,症状时作时止。于当地医院做胃镜检查示:非萎缩性胃炎;十二指肠球炎。食管造影示:钡剂通过食管时,食管下端变狭窄,呈鸟嘴样,食管上端稍有扩张,诊断为“贲门失迟缓症”,服用西药后(具体不详)症状一直未见缓解,遂来江西省中医院就诊。刻下症见:患者感咽喉梗阻不适,进食和饮水后吞咽困难,情志舒则减,食后嗳气,心下痞闷,咽干口苦,二便正常,寐可,发病以来体重未见明显减轻。舌质偏红,苔薄腻;脉缓长,寸浮,按之略滑。西医诊断:(1)贲门失迟缓症;(2)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断:噎膈,辨证属肝胃不和、浊气上逆。治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为法。处方:柴胡10g、白芍12g、枳壳15g、姜半夏10g、黄芩10g、旋覆花12g(包煎)、党参15g、白术15g、竹茹12g、茯苓20g、海螵蛸20g、莱菔子10g、煅牡蛎20g(包煎)、当归10g,连服14剂,每日1剂,早晚温服。2019年7月12日二诊:患者服药后吞咽情况较前好转,进食和饮水较前顺畅,纳寐尚可,今进食油条后感胃脘部疼痛不适,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缓。秉持效方不变原则,予守方加减,上方基础上将莱菔子改为12g,煅牡蛎改为30g,14剂。2019年7月31日三诊:患者吞咽困难明显减轻,饮食不节仍稍感吞咽不畅,时有嗳气,寐可,大便稍干,舌质淡红,苔白稍腻,脉缓按略弦。于上方基础上去枳壳,加枳实15g,大黄3g,白芍改15g,党参改12g,再服14剂。2019年8月16日四诊:患者进食吞咽基本正常,无反酸嗳气,纳寐佳,二便正常,其余未诉明显不适,病渐愈,继续服药14剂巩固治疗,嘱患者保持心情舒畅,调整生活习惯,不适随诊。2020年1月8日随访,患者诉吞咽正常,饮食不节偶有嗳气,无其他明显不适。
3.1.2讨论本案例中,患者的主要症状为咽干口苦、吞咽困难、梗阻嗳气,此乃由肝胃不和、浊气上逆所致。肝失疏泄,气机郁滞而化热,熏蒸胆汁,熬伤阴液,炼津成痰,横逆犯胃,胃气失和,浊气上犯而成噎膈之症。治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法。方中柴胡可升阳,可疏肝,配以芍药补肝血、敛肝阴,合以枳壳酸苦降气,三药合用以达“气血同调”“敛泄共用”之效,亦符合肝体阴而用阳之特性。然脾胃本虚,又当明了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之理,故方中党参、茯苓健脾益气,与白术相伍,实为四君子之意,健脾和胃以固其本。半夏、白术燥湿化痰,黄芩、竹茹清热生津,寒温相伍以治其标。此六药相配,则虚实兼顾。辅以旋覆花、莱菔子降气通腑,升降同理,以复脾胃之升降功能,同时病证结合,衷中参西。由于贲门失弛缓症容易引发反流症状,长期的胃酸反流容易灼伤食管黏膜,造成黏膜的充血、水肿、糜烂等,甚至成为食管癌的发病诱因。故可予海螵蛸、煅牡蛎制酸和胃降逆,当归活血养血、润肠通腑,既可加快消除临床症状,又与白芍相伍,润津养血护阴;另外有既病防变,阻断病势之意[8-10]。二诊患者情况好转,故效不更方,加大和胃降逆之效;三诊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但大便稍干,苔白稍腻,故加强通腑降浊、健脾敛阴之效。全方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为主,佐以甘温,配以升降,斡旋脾胃、协调肝胆,以达和胃降逆之功。
3.2验案二
3.2.1病例资料 患者,女,40岁,2019年3月29日初诊。主诉:吐酸、烧心3个月余。现病史:患者3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吐酸、烧心、咽喉梗阻、饱胀感,未予重视,服“艾普拉唑、莫沙比利”等初期稍有缓解,停药反复。于外院行胃镜检查示非萎缩性胃炎伴胃窦糜烂,病理示中度非萎缩性胃炎,诊断为贲门失弛缓症。刻下症见:胃脘胀闷,反酸、烧心,嗳气频作,饮流食则反酸加重,夜间易饥,右肋疼痛,口干口苦,喜冷饮,纳可,大便干结,4-5d一行,先干后稀,小便黄,寐安,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弦。西医诊断:贲门失弛缓症。中医诊断:吐酸,辨证为肝(胆)胃不和、脾虚气滞、胃气上逆。治法:疏肝泻热、健脾理气、和胃降逆。选以降逆调胃汤加减: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5g、姜半夏10g、黄连4g、黄芩10g、吴茱萸4g、蒲公英20g、厚朴15g、大黄4g、党参15g、茯苓30g、海螵蛸30g、煅牡蛎30g、莱菔子10g,服药7剂,且配合艾司奥美拉唑(国药准字H20046380)40mg/次,1次/d,清晨空腹服用,持续7d。二诊:服药后,诸症见缓,不灼热,吐酸少,嗳气时作,纳可,但因贪食辛辣,症状有所反复,舌质淡红,苔微剥,脉沉细。原方加北沙参15g,大黄改5g,莱菔子改12g,再服14剂,继续联合艾司奥美拉唑治疗。三诊:服药后,胃无不适,饮食不节时,嗳气少作,大便干结,3d一行,舌质淡红,苔剥薄白,脉沉细。原方去党参,加生地30g,大黄改3g,莱菔子改10g,白芍改炒白芍15g,再服14剂。告知节制饮食,随访效良。
3.2.2讨论本例贲门失弛缓症患者长期服用西药,控制效果不佳,故而寻求中医。初诊时病症繁多,吐酸严重,热象突出,然火性上炎,当紧抓“逆”之病机,明确其吐酸为标,胃失和降,下之不和为本。此患者乃由于肝胆蕴热,横逆中焦,因而升降失调,气机郁滞,胃失和降,酸浊上犯清道。其治法为:疏肝泻热、健脾理气、和胃降逆,选用降逆调胃汤加减。首重其标,故于原方中去干姜、桔梗等辛热上逆之品,加牡蛎,制酸降逆,平肝潜阳;党参、茯苓以健脾行气,既可恢复中焦气机之升降,又有“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之意。待标实得缓,但当谨守病机,再随证加减用药。此案有以下几点体会:一是在治疗初期,当快速减轻患者吐酸的临床症状,使得患者对于后续的治疗充满信心,故而选用艾司奥美拉唑联合治疗,寓意身心同调,正所谓“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良好的情绪会加速疾病康复。二是“食邪”在本病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既可加重病情,又可阻碍恢复,必须严格控制,不可贪食。三是基于患者病情,当逐步减少降逆药的使用,既可巩固疗效,防止复发,又可防止降逆太过,伤及正气。
4 体会
贲门失弛缓症属于食管胃动力障碍性疾病,虽非恶疾,但临证之际,亦颇为难治。首先通过现代医学检查辅助确诊,为后续的辨证论治提供病因、病理机制、预后和转归理论基础。从病因病机上看,此病多由脾(胃)、肝、肾功能失调所致。治疗上基于“衡”法,一方面着手以整体论治,以平为期;宣通气机,升降相宜;刚柔相济,润养为要;病证结合,内外同治。治以疏肝健脾、和胃降逆之法,使得气血、虚实、阴阳、升降、寒热、纳运等多个方面功能得以恢复,同时结合现代药理知识,做到病证结合。另一方面注重疏导患者的心理,共奏身心同调之效果,故而可取得良好的疗效。
参考文献
[1]刘瑛,金世柱,徐婉莹.贲门失弛缓症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J].中国比较医学杂志,2020,30(10):138-142.
[2]曹占国,赵宏志.贲门失弛缓症的治疗现状及进展[J].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16,22(5):514-517.
[3]周强,朱春洋,张声生.贲门失弛缓症的中医认识和治疗[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10):4451-4453.
[4]周玉平,邓棋卫,黄勇.何晓晖辨治胆病经验[J].中医杂志,2010,51(12):1068-1069.
[5]独思静,周斌.从肝脾不调、痰气阻膈论治贲门失弛缓症[J].中医杂志,2020,61(16):1449-1451.
[6]何晓晖.论食管的生理特性与用药特点[A].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三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C].海口: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2011.97-102.
[7]何晓晖,葛来安.何晓晖论治脾胃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215-216.
[8]范薏淇,赵嫣虹.海螵蛸的研究进展[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6,25(4):47-48.
[9]刘娜,高常柏,付滨.煅牡蛎古今应用变迁[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4(95):18788,18790.
[10]赵静,夏晓培.当归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现状[J].临床合理用药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