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通过验案介绍何晓晖临证活用黄芪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超敏反应、体温异常等病症的临床经验。何晓晖认为卫气“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的功能,与白细胞、免疫护卫人体以及体温调节具有相似性,因此可通过黄芪益气固卫的功能对三者的异常进行双向调节。
关键词:何晓晖;黄芪;双向调节
何晓晖教授是博士生导师,全国首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江西省首批名中医,江西省首批国医名师,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临证50余年,精勤不倦,兼容并蓄,其学术思想具有鲜明的个人特色。何教授临证喜用黄芪、善用黄芪,尤其擅长运用黄芪的双向调节作用。中药的双向调节是指同一种中药对患者相反的两种指标、症状、体征都具有治疗效果[1]。何晓晖教授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认为,黄芪可以通过益气固卫的功能实现对白细胞、免疫、体温的双向调节。
1 双向调节白细胞
白细胞的防卫作用与中医“卫气”的防御作用类似。白细胞减少症临床患者易出现感染、疲乏无力等症状[2]。《医旨绪余》言:“卫气者,为言护卫周身,温分肉,肥腠理,不使外邪侵犯也。”[3]卫气不固则肌腠疏松,易受外邪侵袭,同时,气虚则神弱,故可出现与白细胞减少症类似表现。又《王九峰医案》言:“胃者,卫之源。”[4]而《本草备要》言黄芪:“炙用补中,益元气,温三焦,壮脾胃。”[5]故可通过黄芪健脾益卫而升高白细胞。何晓晖教授以黄芪为主药,自拟黄虎鸡汤治疗白细胞减少症,该方由黄芪30g、虎杖30g、鸡血藤30g组成,方中黄芪补脾益气,鸡血藤补血行血,虎杖活血生新,共奏补血升白之功,临床效果显著[6]。现代研究也表明,黄芪多糖能够调节机体的免疫器官,增加造血正向调节因子,促进造血系统恢复,对白细胞减少有改善作用[7]。
临床上也可见白细胞升高,如细菌感染可以引起嗜中性粒细胞升高,中医学认为这是机体对病邪的一种防御性反应,是正气和邪气相互斗争的结果。黄芪能益气扶正、制邪祛邪,从而有助于机体杀灭细菌、消除炎症而降低白细胞。又如过敏性疾病,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升高,黄芪能益气固卫,调节机体免疫机制,制约变态反应,减轻过敏症状,从而降低嗜酸性粒细胞。药理实验表明,黄芪对机体的免疫功能有促进作用,能显著增强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明显提高人体白细胞诱生干扰素的功能[8]。
1.1虚劳
患者蔡某,女,45岁,2014年9月30日初诊。主诉:神疲乏力3月。既往史: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现病史:3月前出现头晕,精神疲惫,四肢无力。血常规示:白细胞2.5×109/L。诊时见面黄,疲惫乏力,头晕,胃脘胀闷,纳差,消瘦,口干,大便不成形,1日2次,舌淡红苔薄黄,脉细数。处方:黄芪30g,鸡血藤30g,虎杖30g,当归12g,阿胶10g,太子参30g,白术10g,石斛12g,茯苓15g,炙甘草6g,7剂。
二诊(2014年10月10日):神疲乏力好转,头晕见轻,但胃脘隐痛,大便不成形,1日3~4次。白细胞3.1×109/L。守上方,加山药20g、陈皮8g、党参15g、炒白术15g,去白术、太子参、石斛、甘草,7剂。
三诊(2014年10月17日):精神明显好转,四肢无力明显改善,纳增,胃痛已少,大便1日1次,形软。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白细胞4.13×109/L。用上方加减治疗1月,血常规检查基本正常。随访2年无复发。
按语:患者白细胞减少明显,又见神疲乏力、纳差等症,辨证为脾气虚弱、气血两虚,治以健脾益气、滋阴补血,以有升白作用的黄虎鸡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治疗,方中当归、阿胶、石斛养阴补血,黄芪、太子参、白术、炙甘草益气健脾。全方气血并补,故诸症得减,白细胞恢复正常。
1.2胃痛
患者胡某,女,74岁,2018年10月12日初诊。主诉:胃脘疼痛5年。既往史:高血压病,过敏性哮喘。现病史:5月前因胃脘疼痛先后于外院就诊。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反流性食管炎。病理提示:嗜酸性粒细胞性胃肠炎,局限性肠上皮化生(+)。血常规示:白细胞总数11.5×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比25%。予激素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数月,稍有好转,但反复不愈。诊时见胃脘疼痛,烧心,伴嗳气、反酸。纳欠佳,食后胀,大便1日1~2次,不成形。舌质暗红苔黄较厚,脉细弱,按之无力。处方:黄芪30g,炒白术15g,太子参15g,茯苓30g,山药15g,姜半夏15g,北沙参12g,赤芍12g,乌梅12g,蒲公英15g,炒枳壳15g,焦山楂12g,丹参10g,浙贝母10g,莱菔子10g,甘草6g。
二诊(2019年4月5日):患者以上方加减,连续服药5月余,胃无不适,纳增,大便细而干结。血常规示:白细胞6.9×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比12.6%。处方:黄芪30g,白术15g,防风12g,太子参15g,茯苓30g,山药15g,薏苡仁20g,芡实12g,乌梅15g,白芍12g,当归10g,炒枳壳12g,焦山楂15g,甘草10g。
三诊(2019年5月23日):服药1月余,患者胃无明显不适。血常规示:白细胞5.7×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比7.3%。随访3年,未见复发。
按语:嗜酸性粒细胞是白细胞的一种,与机体免疫反应密切相关,其升高可提示变态反应性疾病或寄生虫感染等。何晓晖教授认为此病的治疗要做到病证结合,辨证为脾虚气滞、化热伤阴,治以健脾益气、滋阴清热,以黄芪、白术、太子参、茯苓、山药健脾益气,以北沙参、赤芍滋阴清热,以枳壳、姜半夏、莱菔子理气和中。在辨证基础上,使用乌梅、防风等具有抗过敏作用的中药辨病用药,降低嗜酸性粒细胞[9]。
2双向调节免疫
何晓晖教授认为免疫力与中医学中的卫气相类似,因此可以通过补益卫气来提高免疫力。黄芪可入肺经,具有良好的补肺益卫作用,用于治疗卫气不足所致的免疫力下降,常与白术、防风等配伍,方如玉屏风散。现代实验研究也发现黄芪多糖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10]。
另一方面,异常过高的免疫应答称为超敏反应,其中Ⅰ型超敏反应又称为过敏性变态反应,与体质密切相关,多为先天禀赋不足,肺卫不固所致。因此在过敏治疗中,常常从肺论治,如王仁平[11]指出,肺气不足、肺卫不固常可引发过敏性鼻炎。再如过敏性皮炎,亦与卫气相关,肺卫不固,风邪外侵,营卫不和,故见风疹。黄芪善补肺气,有益卫之功,可用于过敏性疾病的治疗与过敏体质的调理,如余静芳[12]指出在过敏性鼻炎治疗中,使用频率第一的中药便是黄芪。何晓晖教授在使用黄芪治疗过敏性疾病时,多用于疾病发作的缓解期,且多配伍防风、乌梅等药。现代研究也发现,黄芪多糖可以改善小鼠巨噬细胞形态,恢复细胞的增殖能力,并可降低促炎症因子的分泌,从而减少机体免疫应激反应[13]。
2.1虚劳
患者艾某,男,25岁。2019年7月21日初诊。主诉:神疲乏力7年,加重1月。现病史:患者平素体质较差,神疲乏力。易感冒,每年感冒4~6次。近1月来,乏力感加重,晨起时打喷嚏,流鼻涕。食欲不振,纳少,口疮时发,二便正常。舌质淡红舌苔黄,根部较厚稍腻,脉细按之力弱。处方:黄芪20g,白术20g,党参10g,太子参15g,茯苓20g,山药10g,生薏苡仁30g,芡实10g,焦山楂20g,绞股蓝15g,麦芽20g,谷芽20g,神曲10g,莱菔子20g,陈皮6g,黄连3g,20剂。
二诊(2019年8月15日):药后精神好转,知饥,感冒已较少。舌质稍红苔薄黄,脉细。首方加红景天10g,山药改20g,20剂。
三诊(2019年10月19日):精神明显好转,纳增。3个月来未再发生感冒,晨起无喷嚏。上方再服14剂。随访2年,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卫气不固,兼见湿热,故见神疲、易感冒而时发口疮等症。何晓晖教授以自拟健脾益营汤加减治疗,一方面,以黄芪为主药,配伍党参、白术等以健脾助运,以益“卫源”;另一方面,以生薏苡仁、芡实、黄连等药利湿清热。
2.2腹痛及瘾疹
患者汪某,男,16岁。2015年8月3日初诊。主诉:腹痛2周余,全身皮疹4d。现病史:患者自幼便常出现全身性皮炎,并时常发生腹部疼痛,近年来腹痛频繁发生,常规治疗无法解除,使用激素才能缓解。2周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痛,初起以脐下为主,后转移至上腹部,呈阵发性绞痛或隐痛,痛时伴呕吐,矢气则舒,大便先干结后呈糊状。外院诊断为“肠系膜淋巴结炎”。血常规示:白细胞12.0×109/L,嗜酸性粒细胞占比17%。用止痛药不效,肚脐外敷生大黄、芒硝、吴茱萸、黄连后出现全身红疹,局部灼热瘙痒。诊时见面色略红,全身皮肤可见散在小红疹,腹部隐痛,脐周及中下腹压痛明显。纳差,口稍干不欲饮水。心烦寐不安。舌质偏红尖有芒刺,苔薄白,左脉浮弦,右寸关略滑。处方:乌梅15g,蝉蜕10g,地骨皮12g,防风10g,牡丹皮12g,紫草12g,茜草15g,盐蒺藜10g,岷当归10g,赤芍12g,车前草15g,蒲公英20g,木香8g,甘草6g,7剂。
处方:黄芪30g,当归12g,太子参15g,干姜4g,吴茱萸3g,白芍12g,丹参12g,白术15g,姜半夏8g,北沙参15g,黄连4g,黄芩10g,蒲公英20g,枳壳15g,鸡内金12g,海螵蛸15g,生甘草5g,14剂。
二诊(2015年8月10日):服药后皮疹消失,腹痛亦减轻。但仍觉胃脘部胀闷感,时有嗳气,食欲一般,大便每日2~3次,质稀,臭味明显。稍觉胸闷,喜叹息,口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稍数。处方:黄芪20g,炒白术15g,防风6g,太子参15g,茯苓30g,山药15g,薏苡仁15g乌梅12g,首乌藤30g,紫草12g,蝉蜕6g,牡丹皮10g,炒麦芽12g,炒谷芽12g,木香8g,甘草5g,14剂。
三诊(2015年8月24日):腹痛及皮疹未发作,精神好转,纳增,大便1日2次,形状基本正常。舌质偏红苔薄黄,脉细略数。守上方,去首乌藤、山药、紫草、炒谷芽、炒麦芽、木香,加赤芍12g、岷当归10g、蒲公英20g、黄连4g,黄芪改15g,太子参改20g,14剂。随访5年,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自幼易过敏,此次发病,为过敏性皮炎与肠系膜淋巴结炎并见。何晓晖教授认为急则治其标,当先祛邪,以蝉蜕、防风、盐蒺藜驱风止痒,以地骨皮、牡丹皮清热凉血。服此方后,皮疹消失,腹痛减轻,进而予以扶正,以玉屏风散合太子参、茯苓、山药、防风、蝉蜕以健脾固表、疏风清热。玉屏风散在过敏性疾病中常用,尤其多用于疾病缓解期,有降低发病频率和减轻症状的效果[14]。
3双向调控体温
气主温煦,阳气不足,肌肤失于充养,便会出现畏寒、肢冷等症。《素问·调经论》言:“阳虚则外寒。”[15]何晓晖教授认为若中焦阳气虚衰,可见气化无权,失于温煦[16]126。黄芪补脾肺之气,脾肺之气充足则宗气充足,能够贯通心脉以行血气,布散全身,温养各脏腑经络,从而改善畏寒、肢冷等症状,方如黄芪建中汤。范媛等[17]通过研究发现,黄芪可以通过抑制体温负调节机制β内啡肽的释放,从而使下降的中枢体温调定点恢复正常。
黄芪治疗发热主要体现于“阴火证”。何晓晖教授认为“阴火证”是脾气极虚之时,清阳之气下流肝肾迫使相火离位外越,由此表现出虚阳亢奋,阴火内撩,出现体表、头面、口舌、四肢假热之象[16]130,常用补中益气汤,黄芪于此方中有升阳泻火之功。临证常配伍莱菔子、枳壳、厚朴等药。高秀兰认为黄芪对于脾虚发热大鼠确可降低其体温,其机制可能与其降低血中IL-2有关[18]。
3.1内伤发热
患者吴某,女,62岁,2007年12月8日初诊。主诉:低热7月余。现病史:于2007年3月食道癌术后行化疗5次,后逐渐出现低热,伴神疲乏力。诊时见身低热(腋温37.7℃),两颧时烘热,却喜衣被;手心发热,但触之欠温;口干喜热饮。反酸,胸骨后有梗塞不利感,食欲欠佳,胃中寒冷,喜温喜按,体重减轻,大便溏薄。舌质胖嫩,舌边齿痕明显,苔薄白。脉浮取芤滑,稍按则无力。处方:黄芪30g,太子参15g,白术15g,茯苓20g,柴胡6g,青蒿12g,牡丹皮10g,当归10g,葛根15g,石斛15g,黄精15g,石见穿15g,半枝莲20g,白花蛇舌草20g,14剂。
二诊(2007年12月22日):服药后低热好转,已无反酸,大便成形。守上方加减治疗1月,热已退,精神佳,体重增加。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此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热象并非实热,何晓晖教授通过患者面色萎黄、手心欠温等症,指出此证乃是脾虚发热的“阴火证”,故治以甘温除热、健脾益气,以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
3.2痹证
患者洪某,女,31岁,2020年7月25日初诊。主诉:畏寒膝冷1年余。既往史:慢性胃炎。现病史:患者1年前过度使用空调后出现畏寒,其中膝部与踝部怕冷明显,体温35~36℃。畏寒畏风,关节不适,易疲劳,喜卧,汗出不多,头晕,偶见胸闷心悸。胃时不适,纳可。大便溏,挂厕,1日2~3次。月经量少,色深有血块。舌质淡胖,齿痕明显,苔黄根厚腻,脉沉细弦。处方:黄芪30g,炒白术15g,生薏苡仁30g,防风10g,独活12g,羌活12g,桂枝8g,当归10g,细辛3g,杜仲12g,忍冬花20g,川牛膝15g,陈皮6g,生姜5g,生甘草6g,7剂。
二诊(2020年8月1日):服上方后,畏寒已减轻,双膝仍感无力,怕风,易疲劳,纳可,寐欠佳,小便正常,大便1日1次,质软,体温36.5℃。守上方,加五加皮15g、仙灵脾20g,7剂。守上方加减治疗2月余,畏寒已除,双膝有力。随访1年,未见复发。
按语:患者以畏寒膝冷为主诉,何晓晖教授诊断为“痹证”,治以祛风除湿、散寒通络,方以薏苡仁汤加减。又患者平日体温偏低,畏寒、易疲劳、喜卧、大便溏等皆为脾肾阳虚所致,故以黄芪、炒白术健脾温中,以杜仲、川牛膝补肝肾强筋骨。
4小结
人体是密不可分的整体,白细胞、免疫、体温三者有着密切的联系,如白细胞是免疫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免疫系统被激活后,在白细胞的吞噬作用下又常常引起体温的上升。黄芪之所以能够对上述3个方面进行双向调节,与三者间的这种关系密不可分,如白细胞减少症可见免疫力下降,黄芪在升白的同时还可提高免疫力。何晓晖教授认为黄芪对白细胞、免疫、体温的双向调节作用以助长卫气来实现。在黄芪的使用上,何晓晖教授重视对黄芪的剂量、配伍进行调节,尤其是配伍,如与虎杖、鸡血藤配伍共奏升白之效,再如与升麻、柴胡等药配伍,共奏升阳泻火之效。总之,何晓晖教授临证善用黄芪,能够充分利用黄芪在白细胞、免疫、体温等方面的双向调节作用来达到治疗目的。
参考文献
[1]李婉,赵海潞.什么是中药双向调节[J].医学争鸣,2020,11(5):56-58.
[2]陆再英,钟南山.内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593-594.
[3]孙一奎.医旨绪余[M].韩学杰,张印生,整理.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7.
[4]王之政.王九峰医案[M].李其忠,张挺,整理.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4.
[5]汪昂.本草备要[M].郑金生,整理.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9:5.
[6]庞敏祥,何晓晖.虎杖和黄虎鸡合剂升白作用的实验研究[J].新疆中医药,1989(2):33-3
[7]邢秀玲,田菲,王巍,等.黄芪多糖治疗小鼠白细胞减少症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21,37(5):515-518.
[8]陈新谦,金有豫,汤光.新编药物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
[9]赵建荣,李生财.“过敏饮”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临床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14(3):160.
[10]刘印华,赵志强,李树义,等.黄芪多糖对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内实验研究[J].河北医药,2015,37(4):485-487.
[11]王仁平.肺主卫气与过敏性鼻炎发病的相关性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0.
[12]余静芳.过敏性鼻炎的中药应用规律及食疗药物研究[D].济南:山东中医药大学,2021.
[13]陈广勇,韩乾杰,张玲玲,等.黄芪多糖对脂多糖刺激小鼠巨噬细胞形态及免疫功能的影响[J].动物营养学报,2020,32(9):4358-4365.
[14]郑劼,包凯帆,李伟,等.基于益气固表功效探讨玉屏风散抗过敏复发的作用及机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35(5):606-612.
[15]王玉兴.黄帝内经素问三家注基础分册[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26.
[16]何晓晖,葛来安,何晓晖论治脾胃病[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
[17]范媛,朱佳,田磊.足三里注射黄芪注射液对气虚自汗模型大鼠体温调节中枢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3,24(31):2896-2898.
[18]高秀兰,赵荣华,谢鸣,等.黄芪对脾虚发热大鼠的作用[J].中药药理与临床,2013,29(2):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