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园地>>正文
 

 
运用何晓晖教授“调胃八方”治疗难治性胃病
2023-06-30 19:38  

黄勇,邓棋卫周玉平指导:何晓晖



摘要:江西中医学院何晓晖教授、主任中医师是江西省名中医及第三、四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脾胃病研究数十年,理论上颇有建树,临床经验丰富,疗效确切。他应用“衡法”治疗脾胃病,经验独到,所创立的“调胃八方”应用于临床,疗效显著。本文旨在探讨何晓辉教授“调胃八方”在临床实践中的一系列应用。

关键词:难治性胃病;调胃八方;何晓晖;名医经验

1和中调胃汤

1.1方药组成半夏10g,黄连4g,干姜3g,党参15g,黄芩10g,白术15g,茯苓15g,白芍15g,丹参15g,枳壳15g,吴茱萸3g,蒲公英15g,海螵蛸15g,莱菔子10g。功效:健脾益胃,温中清热,和中调胃。

1.2病例资料黎某,男,45岁。胃脘疼痛并嘈杂半年,半年前胃镜示:十二指肠球后溃疡,非萎缩性胃炎。HP(+),经杀菌及质子泵抑制剂治疗后,患者胃痛消失,但嘈杂不减,中西药屡治不效,现胃中畏寒,寐可,纳可,大便正常,舌苔薄黄,脉沉细。诊断:嘈杂。证型:寒热互结。治法:和中调胃。用和中调胃汤,7剂症状消失,继服7剂而愈。

1.3讨论患者胃病日久,成寒热错杂、虚实互见之证。本方寒热并用,虚实同调。方中半夏散结开痞;黄连、黄芩、蒲公英、干姜、吴茱萸寒热并用,和中调胃;党参、白术、茯苓健脾;海螵蛸制酸;枳壳、莱菔子行气消积胀;白芍柔肝缓急。方药中的,故效如桴鼓。

2温中调胃汤

2.1方药组成黄芪15g,桂枝8g,白芍15g,半夏10g,干姜3g,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木香10g,黄连3g,仙灵脾15g,海螵蛸15g,炙甘草5g。功效:温中健脾,散寒止痛,行气降逆,制酸和胃。

2.2病例资料徐某,男,46岁。有胃病史数年,常发胃脘疼痛,曾经胃镜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HP(+),经制酸药治疗后溃疡已愈,但仍时发胃脘疼痛,得食可缓,泛酸,大便可,寐可,舌苔薄净,脉弦细。诊断:胃脘痛。证型:脾胃虚寒。治法:温中调胃。用温中调胃汤,7剂后痛止,加减30余剂病愈,随访多年,偶有不适。

2.3讨论该患者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经治疗溃疡已愈,但症状始终未除,西医束手。中医辨为脾胃虚寒,予温中调胃汤。方中党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益气补中;桂枝、干姜温中止痛;黄连清热,制诸药之温燥伤阴;白芍、木香行气缓急;海螵蛸制酸;半夏散结消痞;仙灵脾补肾阳,助脾阳:数年顽疾迎刃而解。

3清中调胃汤

3.1方药组成黄连5g,黄芩10g,枳壳15g,大黄4g,莱菔子10g,厚朴10g,吴茱萸2g,海螵蛸15g,木香10g,延胡索15g,姜半夏10g,蒲公英20g,北沙参15g,白芍15g,生地20g,大腹皮12g。功效:清热养阴,制酸行气,和胃通腑。

3.2病例资料陈某,男,32岁。平素体健,因饮食习惯改变,胃脘常常灼热疼痛,嘈杂,喜食冷饮,泛酸频频,食后作胀,易怒,大便不爽,便质坚硬,自觉口臭,舌苔薄黄,脉弦数有力。诊断:胃脘痛。证型:胃热气滞。治法:清中调胃。用清中调胃汤加减7剂后疼痛明显减轻,灼热感消失,大便爽利,上方去大黄,改生地15g,继服10剂而愈。

3.3讨论此方看似平常,妙在大黄少用,泄热通

腑。何教授治疗胃病喜用大黄,少少用之,有点睛之效。所以临证时,只要患者大便不是稀泄,都少用大黄,明显增加疗效。本方黄连、黄芩、蒲公英清胃火;大黄、莱菔子、枳壳通腑行气消痞;北沙参、白芍益气养阴;吴茱萸、海螵蛸反佐制酸;半夏和胃降逆;茯苓健脾:疗效显著。

4润中调胃汤

4.1方药组成沙参15g,麦冬10g,石斛10g,太子参15g,白芍15g,白术15g,半夏10g,茯苓15g,蒲公英15g,枳壳10g,干姜3g,山楂10g,生甘草3g。功效:滋阴润燥,生津和胃。

4.2病例资料金某,女,46岁。胃脘隐痛不适4年余,屡治不效,诊时胃痛隐隐,纳可,食后易胀,腰痛,寐差,夜寐时胃中灼热,口干,口渴,大便偏干,羊矢状,舌红少苔,中有裂纹,脉细弦。诊断:胃痛。证型:胃阴亏虚。治法:润中调胃。用润中调胃汤7剂诸症减轻,腰痛不减,继服润中调胃汤加桑寄生15g,共21剂而愈。

4.3讨论时医喜欢使用芳香辛燥之品治疗胃脘疼痛,初期多效,久用容易伤阴,若遇阴虚胃痛,反增病势。润中调胃汤药性滋柔,以柔克刚,适用久病胃痛消瘦阴虚之人。

5疏肝调胃汤

5.1方药组成柴胡10g,白芍15g,枳壳12g,当归10g,党参15g,白术12g,半夏10g,木香10g,延胡索15g,蒲公英15g,海螵蛸15g,麦芽15g,莱菔子10g。功效:疏肝和胃,行气止痛。

5.2病例资料周某,男,40岁。因胃脘胀闷疼痛2个月,西药西沙比利、兰索拉唑治疗不效,刻诊胃脘疼痛不适,伴恶心泛酸,纳可,大便正常,易怒心烦,寐差,舌质淡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胃脘痛。证型:肝气犯胃。治法:疏肝调胃。用疏肝调胃汤7剂后疼痛减轻,复以上方加百合15g、煅瓦楞子15g,继服14剂症状消失。

5.3讨论本证疼痛明显,易怒心烦,为肝气犯胃,宜肝胃同治。方中柴胡疏肝解郁,白芍、当归养肝柔肝,姜半夏降逆和胃,海螵蛸制酸,木香、延胡索行气止痛,党参、白术健脾益气,蒲公英清热散结,枳壳、麦芽、莱菔子行气疏肝消食。诸药配合,立足抑木扶土,故能药到病除。

6降逆调胃汤

6.1方药组成柴胡10g,白芍15g,枳实10g,半夏10g,干姜3g,黄连3g,黄芩10g,大黄3g,吴茱萸3g,钩藤15g,厚朴12g,蒲公英15g,海螵蛸15g,桔梗10g,莱菔子10g。功效:疏肝清热,和胃降逆。

6.2病例资料裴某,女,57岁。胃部疼痛不适,伴烧心4个月,胃镜示非萎缩性胃炎伴胆汁反流,胃脘灼痛隐隐,常泛酸、嗳气,大便常泄,纳食一般,曾治以兰索拉唑、吗丁啉等药,用药时症状减轻,停药则复发,故求治于中医,舌苔薄黄,寐差,脉弦。诊断:胃脘痛。证型:胆胃不和、蕴热气逆。治法:疏利肝胆,和胃降逆。用降逆调胃汤7剂后胃症消失,大便软。上方加白术10g、旋覆花15g(包煎),去大黄,加减变化治疗3周后,诸症消失,随访半年未发。

6.3讨论患者胆汁反流,乃脾胃气机升降失宜,治疗时应升降同用,恢复脾升胃降之功。方中半夏、干姜、吴茱萸、黄连、黄芩辛开苦降,和胃消痞;枳实、莱菔子、大黄通腑导滞;蒲公英清热和胃;柴胡、桔梗疏肝升清,以利降浊;厚朴下气除满;佐以海螵蛸和胃制酸。诸药合用,气机条畅,脾胃升降恢复正常而得愈。

7清化调胃汤

7.1方药组成黄连5g,厚朴15g,半夏10g,黄芩10g,芦根20g,石菖蒲6g,苍术12g,白术15g,茯苓15g,茵陈15g,砂仁6g,谷、麦芽各15g。功效:清热化湿,和胃醒脾。

7.2病例资料胡某,男,74岁。有慢性胃炎史数十年,不思饮食半月就诊,近半月来,胃脘胀闷不适,不思饮食,不吐,不泛酸,大便正常,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胃镜示:糜烂性胃炎。诊断:胃痞。证型:湿热阻滞。治法:清化调胃。用清化调胃汤7剂后症状大减,继以上方加大腹皮10g,去石菖蒲、苍术,调治14剂病情告愈,随访5年,偶有不适,未因胃病服药。

7.3讨论湿性黏滞,湿性缠绵,湿热型胃病效果差,易反复;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祛湿不利清热,清热不利祛湿,治疗时互为掣肘。清化调胃汤中黄连、黄芩清热燥湿,茵陈、芦根清热利湿,半夏燥湿和胃,厚朴行气化湿除满,石菖蒲芳香化湿,苍术、白术燥湿健脾,茯苓健脾燥湿,砂仁、谷麦芽醒脾开胃。湿热兼顾,清利相宜,佐以健脾醒脾治湿治本,数十年顽疾,调制3周即愈。

8逐瘀调胃汤

8.1方药组成柴胡10g,赤芍12g,枳壳15g,当归10g,丹参15g,紫参15g,五灵脂10g,蒲黄10g,黄芪15g,田七5g,鸡内金10g,刺猬皮10g,莱菔子10g。功效:疏肝调气,活血祛瘀。

8.2病例资料杨某,男,42岁。胃脘疼痛3个月,胃痛隐隐,日轻夜重,得食不减,纳差,大便不畅,寐差,舌暗红,苔薄黄,舌底络脉迂曲,脉弦。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诊断:胃脘痛。证型:瘀血阻滞。治法:逐瘀调胃。用逐瘀调胃汤7剂后,胃痛大减,纳食进步,睡眠改善,大便正常,守上方去刺猬皮,20剂后病愈。

8.3讨论患者证候多而复杂,然均由一因,瘀血为患,故胃痛、纳差、不寐,治病求本,理气活血为法。以柴胡、木香、枳壳疏肝行气,黄芪、当归补气活血,赤芍、丹参、紫参凉血活血化瘀,蒲黄、五灵脂、田七、刺猬皮行气活血止痛,鸡内金、莱菔子消食化积。共奏逐瘀调胃之效,而胃痛、纳差、不寐均愈。

    胃脘痛为临床常见病症,对其难治顽固者,有时治疗颇为棘手。“调胃八方”乃何晓晖教授创立,已运用临床数十年,方药精当,配伍得宜,易学易用,药简效宏,以此辨证配伍,可统治胃中诸病。但运用之妙,存乎一心。临证必须因人制宜,灵活掌握,巧妙化裁,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

(本文刊于《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2年第1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