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棋卫 黄勇 周玉平 艾瑛 指导:何晓晖
胃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恶性肿瘤,目前治疗胃癌的主要方法有手术、化疗和中医药等。中医药从整体进行调治,扶正固本,具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减轻化疗毒副反应,提高生活质量,延长患者生存期等良好作用。何晓晖教授为全国第三、四批名老中医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学验俱丰,治疗脾胃病远近闻名,对于胃癌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常取得显著的疗效,求治者众多。笔者有幸随师临诊,受益颇深,现将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的经验介绍如下:
何师将应用中医药治疗的胃癌患者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晚期胃癌和高龄胃癌患者,这类患者不能耐受手术和化疗,完全用中药治疗;第二类为手术后因体质差,不能耐受化疗的毒性,而无法完成全程化疗,选用中药进行治疗;第三类为患者进行化疗的同时应用中医药辅助治疗,一是预防或减轻化疗药物的毒副作用,二是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三是增加化疗药物的疗效。第四类为病情稳定的病人,长期间断性服用中药,以改善体质,强壮身体,巩固疗效,防止复发。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强调整体观念,重视辨证施治,有明显的中医特色,其经验归纳起来有以下四点:
1 以人为本治神为先
何师在临床带教中反复强调治病不仅仅要盯着局部的“病”,更要重视患病的整体的“人”。治疗胃癌时特别推崇《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言:“一曰治神”,常常把“治神”置于药物治疗之先。癌症患者多有着恐惧、悲观、甚至绝望的心理,如不能有效地转变患者的这种心理状态,药物治疗只能是事倍功半,所以他认为“治病先治神”的治疗观在胃癌的治疗中特别重要。何师遵循《灵枢·师传》“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的方法,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喻之以例,明之以法,以宽慰病人情怀,调整心身机能,增强战胜恶魔的信心,从而促进疾病向好的方向转化。
何师通过望神和问诊密切掌握患者的心理状况,并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神方法。如病人不知道自己的真实病情,身体情况尚不至于马上出现危情,这时适时对患者隐瞒病情,告知患者患的是个大溃疡或萎缩性胃炎,虽然病情复杂难治,但是通过医患双方配合仍然有治愈的希望,以树立患者生活和战胜疾病的信心,避免其产生消极心理,同时将病情如实告知其家属,嘱咐家属密切观察患者心理变化,并营造良好的家庭气氛去积极影响患者情绪。如果患者已经知晓病情,便采取适合的心理疗法,帮助患者树立正确的疾病观、生死观,正确看待自己的疾病和死亡,保持积极的心态配合治疗,尽可能获得最佳结果。何师常以治愈或好转的病案作为示例来鼓励患者,有时让疗效突出的待诊的老患者现身说法,让其看到希望,增强信心,这样常常能获得良好的心理治疗效果。
2 正气为本脾胃为枢
《内经》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何师认为胃癌的发生是人体正气虚弱、抗邪无力的结果。癌症的形成、发展过程,就是机体内邪正斗争、消长的过程,当正气与邪气的力量对比发生逆变、邪盛正虚时,癌毒才能得以聚结;癌症发生后,癌毒会进一步损伤正气,致使癌变扩散和转移;再加上手术、化疗的克伐,都会导致人体正气越加亏损。所以何师认为正气虚弱是贯穿胃癌发生、发展和预后的最关键因素,治疗胃癌不能只将目光盯着癌细胞上面,要更注意癌细胞得以发生和增长的机体,应始终以扶助正气为主线,以增强机体抵抗肿瘤能力,从而稳定和控制病情、防止肿瘤的复发。
何师扶助正气,具体是从“保胃气、保阴液、保血髓”三个方面入手,其中保胃气最为关键。《素问·平人气象论》说人“以胃气为本。”疾病发生后,“得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胃气一败,百药难施”。(《医宗必读》)胃癌是由慢性胃病变化而成,患者大多数本是脾胃虚弱,患胃癌后胃气进一步损伤,若再经手术切除胃体或化疗,胃气亏上再亏,水谷不得纳运,气、血、津液生化无源,正气衰竭,抗癌无力,病情更加恶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调整脾胃、保护胃气是扶助正气的关键所在。何师治疗胃癌,强调“胃气为本”、立法组方处处顾护脾胃,体现了以“脾胃为枢”治疗特色。常用药物有太子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山药、薏苡仁、扁豆、绞股蓝等。参苓白术散是何师健脾益胃的最常用之方。
胃癌多发中老年人,《内经》说:“年四十,阴气自半”,中老年人本身正气和阴液均有不足。热毒是恶性肿瘤的常见病因病机之一,肿瘤病灶亢盛的代谢亦促使热毒的化生,热毒最易耗伤人体阴液,所以“保阴液”是扶助正气的另一重要方法。何师常用的保阴液的药物有太子参、石斛、黄精、北沙参、麦冬、天花粉、芦根等,其中太子参益气育阴养胃,黄精补脾益气滋阴,能气阴双保,应用最广。
化疗是当前治疗胃癌的重要方法之一,临床被广泛应用。绝大多数的抗癌药除对消化系统、免疫功能损伤外,对骨髓均有抑制和破坏作用,表现为粒细胞下降、血小板下降甚至全血细胞减少。何师用中药配合化疗时,把"保血髓"作为重要的治疗原则之一,在辨证论治的基础加用益气养血、补肾生髓的药物,如黄芪、当归、阿胶、何首乌、鸡血藤、枸杞、黄精、仙灵脾等。何师常用黄芪30克、鸡血藤30克、虎杖30克三药配伍治疗粒细胞减少,效果甚好。
3 病证结合攻补相宜
何师认为胃癌病机错综复杂,常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正气不足,有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之别;脏腑损伤,既脾胃受损,也可累及肾、肝、肺、心四脏。标实为邪气内聚,有毒、有热、有痰、有瘀,往往是热毒痰瘀互结。治疗时既辨证又辨病,在辨证的基础上针对胃癌的特点,病证结合而遣方用药。辨证时要详察标本、虚实之主次,扶正时妥善处理好气与血、阴与阳的关系,祛邪时注意清热、解毒、祛痰、理气、化瘀、软坚、散结等方法的配合应用,做到攻补相宜,相得益彰。如晚期或高龄胃癌患者以补为主,以攻为辅,用药和缓些;早中期且体质较好的胃癌患者以攻为主,以补为辅,用药猛峻些。
何师治疗胃癌时应用的祛邪药大致分为清热解毒、化痰软坚、化瘀散结、以毒攻毒四大类。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有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白英、七叶一枝花、蒲公英、肿节风、龙葵等;常用的化痰软坚药有半夏、海藻、昆布、黄药子、瓦楞子、浙贝母、夏枯草等;常用的化瘀散结药有石见穿、莪术、丹参、王不留行、五灵脂、蒲黄、三七、铁树叶等;常用的以毒攻毒药有蟾衣、露蜂房、壁虎、蜈蚣、黄药子、山慈菇、七叶一枝花、六神丸等。
4 重视体质辨体调治
何师在长期的中医临床中形成了独特的“辨证、辨病、辨体、辨天四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在胃癌的治疗中也同样十分重视体质的调治。他首创胃质学说,将胃质分为胃平和质、胃气虚质、胃阳虚质、胃阴虚质、胃气郁质、胃蕴热质、胃湿热质、胃瘀血质八种类型。经过长期临床观察,认为胃癌的发生与患者偏颇体质相关,其中与湿热质、气郁质、阴虚质、瘀血质等偏颇体质的关系最为密切,这可能是胃肿瘤细胞得以发生和生长的体质基础。所以纠正患者的体质偏颇,对于防止肿瘤的复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胃癌病人经过手术、化疗或中医药治疗使病情得到控制后,何师仍要求病人间歇性服用中药,一周服2剂,或一月服药一周。如湿热体质者常以连朴饮加减,气郁体质者常以逍遥散加减,阴虚体质者常以沙参麦冬汤加减,瘀血体质者常以血府逐瘀汤加减。在服用中医的同时,根据体质的偏颇指导患者饮食起居。药有四性五味,食物亦有四性五味,食物可口无毒性,更适宜于病人的调治。何师采用药食结合的调治方法,使胃癌患者得到康复或带瘤生存。
典型病案介绍
案一:饶某,男,67岁,江西金溪人,农民。2007年12月26日初诊。
因胃脘疼痛、吞咽不利2个月,经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胃镜及病理检查诊断为食道癌、胃窦癌(胃镜号:20071217090;病理号:307110)。手术治疗困难,患者拒绝手术和化疗而求治于中医。诊时胃脘及胸骨后持续性疼痛,因进食疼痛加剧而饮食减少,消瘦,面黄,神疲,大便不实色黯,一日2~3次。舌质暗红,苔黄厚滑,脉细涩。辨证为脾气虚弱,热毒痰瘀蕴结。治拟健脾扶正,清热解毒,化痰祛瘀。参苓白术散扩充:太子参30克,白术15克,茯苓30克,山药15克,生米仁30克,五灵脂10克,蒲黄10克,海藻15克,昆布15克,瓦楞子15克,半枝莲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黄药子15克,石见穿15克,莪术12克,六神丸1支。服上方14剂后,疼痛明显减轻,进食增加,精神好转。再以上方加减变化治疗3个月后,疼痛消失,进食无障碍,大便趋于正常。抚州市第一中医院复查胃镜,食道肿物及胃窦溃疡大小无变化。仍继续治疗半年,无不适症状,体重增加2.5公斤,已能参加田间劳动。金溪县人民医院做胃镜及病理复查,食道光滑无异常;胃窦溃疡(溃疡面积明显缩小,为0.5×0.6cm,病理切片见可疑癌细胞)。仍以健脾扶正、祛毒化瘀为大法,隔3日服药一剂,坚持治疗一年后,身体素质完全恢复,参加田间各项体力劳动。2009年7月23日于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复查,胃镜提示食道无异常,胃窦轻度糜烂;病理切片检查未见癌细胞。
案二:艾某,男,65岁,江西东乡人。2005年7月13日初诊
一月前胃镜诊断为胃癌,胃手术时发现腹腔多处淋巴结转移,术后化疗一次,因反应强烈70--患者拒绝化疗而求治于中医。诊时胃脘胀闷不适,纳少,神疲,消瘦,面色萎黄,大便量少,舌质稍红,苔薄黄,脉细数,诊为脾虚气滞,以六君子汤加减:太子参15克,白术15克,云苓15克,山药15克,米仁15克,黄芪15克,半夏10克,陈皮6克,枳壳15克,山楂10克,厚朴8克,山慈菇10克,半枝莲15克,海螵蛸12克,莱菔子12克。7剂后精神转好,纳稍增,舌脉如前,继予前方加减,所加药物如鸡内金、刺猬皮、蒲公英、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等,每月7~14剂,身体日益好转,饮食增进,体重增加,一年后能下地劳动。仍以参苓白术散加减,间歇性服药,并坚持每年复查一次胃镜,均为"残胃炎"。随访5年至今,患者身体尚健。
案三:蔡某,女,43岁,江西抚州人,职工,2008年11月8日初诊
因胃脘胀闷、下腹疼痛1周至抚州市第一医院诊为晚期胃窦癌、腹腔转移、中量腹水,遂转至上海瑞金医院拟定化疗方案,回抚州进行化疗,化疗与中医药治疗同时进行。诊时胃脘胀闷,食后饱胀,下腹疼痛,可触及二个鸡蛋大小的肿块。大便量少,伴口干,寐差,纳少、面黄神疲,舌质淡红,苔薄黄,脉细濡,按之无力,辨证为脾胃气阴两虚,毒瘀痰湿内结。西医祛邪,中医扶正。治以益气养阴,佐以行气化积。四君子汤合当归补血汤加减:生黄芪30克,太子参30克,当归12克,山药15克,石斛15克,黄精15克,灵芝12克,茯苓30克,麦冬15克,枳壳10克,鸡内金15克,女贞子15克。七剂后,化疗反应减轻,精神转好,纳食增进。化疗期间继续以上方加减进退,化疗间歇期加用白花蛇舌草、莪术、山慈菇、黄药子、铁树叶等药。服药五十剂后,化疗无不良反应,血象无变化,腹水明显减少,腹痛消失,体重增加,面色转红润,精神面貌如常人。化疗7次后回上海瑞金医院复查胃镜和B超,胃窦恶性溃疡见小,下腹部左侧肿块消失,右侧肿块明显缩小,腹水消失。家属和患者不听何师暂停化疗而以中药治疗为主的建议,仍然连续做第8、9次化疗后,因药毒太过,正气损伤,病情急转直下,出现血细胞下降,体质明显衰弱,纳少,呕吐,B超检查显示腹部肿瘤迅速增大,病情急剧恶化,3月后去世。此案正气的盛衰决定着癌肿消长的过程,历历在目,教训十分深刻。
结语:三例病案均显示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以正气为本、攻补结合的治疗思想,案中患者均以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加减,在扶正的同时,根据患者体质虚实变化,佐以化疗或抗癌中药治疗,近期远期效果均好。案一、案二得以长期缓解,均为转移或因化疗反应未完成化疗者,正气未受重复伤害。案三初期效果卓著,却因患者无休止地进行化疗,药毒克伐正气,终至坏证,也反证了何晓晖教授正气为本的治疗观。
(本文来源2012年于《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第二十四次全国脾胃病学术交流会论文汇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