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园地>>正文
 

 
何晓晖脾胃病论治特色探析
2023-07-28 17:00  

周玉杰  叶斌

        摘要:何晓晖为国家级名老中医,从事脾胃病临床工作四十余年,对脾胃的生理病理及辨证论治有独特的见解和感悟,他致力于中医学理论创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脾胃学术观点。笔者有幸跟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对何师脾胃病的论治特色作以简要阐述。

        关键词:何晓晖;脾胃病;论治特色

脾胃系统,也即现代医学的消化系统,包括许多脏器的生理病理变化,比如口、唇、咽喉、食管、胃、肝、胆、脾、胰腺、小肠、大肠等等。此文便从何师对消化系统部分脏器的生理病理认识着手,分析何师在论治脾胃系统疾病的经验和特色。

1  食管病论治特色

食管,古人又称为“胃管”“咽门”,为“胃之系”,食管是我们人体获得营养、延续生命的重要通道。何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食管疾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也逐年上升,食管癌的患病率居高不下。而结合中医古籍,何师发现历代医家对食管的描述甚少,《黄帝内经》中也仅仅只有对食管的形态学描述。通过长期的临床探索和研究,何师对食管的生理特性总结和归纳为四个方面:一是以降为顺,认为食管为胃之系,胃主通降,食管亦以降为顺;二是以空为用,认为食管只宜虚,不宜实,食管需保持“空”“清”的状态才能正常地完成吞咽和传送食物;三是以柔为喜,何师认为食管需要充足的津液滋养润滑,从而利于食物传导进入胃中,完成消化吸收过程;四是以衡为健何师认为食管要保持弛张有序、升降有度、上下协调动静结合的生理平衡,才能保证其功能的正常发挥根据食管的生理特性,结合食管与各脏腑之间的关系,何师又相应提出了食管病的治疗要点和用药特点,包括整体论治,以平为期;宣通气机,升降相宜刚柔并济,润养为要;病证结合,内外同治。

2  胆病论治特色

胆属“奇恒之腑”,又属于“六腑”之一,在中医藏象理论中有着重要而特殊的地位。胆在中医古籍中有许多论述,对胆的生理功能历代医家见解不一,甚至完全相反,“胆气主升”说和“胆气主降”说,从不同的角度来归纳胆的生理特性,均有一定的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但两者均未能全面概括胆的生理特性。何师根据多年论治胆病的临床经验,反复求经据典地分析思考,总结胆的生理特性为“阳升阴降”,认为胆气主升,因气属阳,胆气升发,可助肝之疏泄,通达和调畅诸脏腑之气机;胆液主降,因胆液属阴,胆液下行,可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如此一升一降,才能维持胆的生理功能正常发挥,促进胆和其他脏腑的气机协调,达到中焦升降、纳运平衡。何师根据胆“阳升阴降”的生理特性,临证治疗胆病时,常将“疏散”(升阳)和“清利”(降阴)两法结合,他自创“疏胆降逆和胃汤”“疏胆泄热化积汤”及“清温宁胆安神汤”治胆三方,在临床上屡获佳效[1]。

3  胃癌论治特色

何师在长期的临床工作中深刻认识到人群中胃的特质具有很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也深刻影响着胃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和预后,结合体质学说及《内经》“肠胃之厚薄坚脆亦不等”的理论依据,何师首先提出“胃质学说”,认为胃质可分为胃正常质、胃气虚质、胃阳虚质、胃阴虚质、胃气郁质、胃蕴热质、胃湿热质和胃瘀血质八种[2],并且根据不同的胃质处以不同的调理方法,包括饮食、运动、药物调节等方式,促使“潜病未病态”向“健康未病态”转化,即《内经》“治未病”思想,从而预防胃病的发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胃癌的发病率也持续升高,且发病年龄也呈现年轻化的趋势,何师在四十余年临床中曾治疗胃癌近千例,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他把胃癌患者大致分为四类,第一类为晚期胃癌和高龄胃癌患者,这类患者已经失去了手术治疗机会,又拒绝化疗放疗,完全采用中医药治疗;第二类患者为胃切除手术后因身体衰弱,无法耐受化疗的毒性,未接受化疗或未完成化疗,改用中医药治疗;第三类患者是在进行化疗之前、之中和之后,应用中医药辅助治疗,预防或减轻化学药物的毒性,增强机体的抗癌能力;第四类是病情稳定的患者,间断性服用中药,以改善体质,强壮身体,防止复发。何师治疗胃癌的经验可以归纳为“三保三抗一弘扬”[3],三保就是保胃气、保阴津、保血髓。在治疗胃癌时,何师根据“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立法注重扶助胃气,处方注意顾护胃气,用药切忌损害胃气,何师将保胃气的具体方法分为健脾开胃助长胃气,滋脾润胃保养胃气,益气温中激发胃气等。保阴津的具体措施有养胃阴、滋脾阴和益肾阴。化疗对骨髓有抑制和破坏作用,而何师经验方健脾益肾方能促进骨髓增殖,提高机体的免疫及调整肾上腺功能,具有预防化疗药物对骨髓的抑制作用,与化疗药物合用有增效减毒作用。何师经验方:黄芪30g、鸡血藤30g、虎杖30g,经试验研究对白细胞减少症具有明显的治疗效果,具有提升白细胞及血小板作用。三抗即为抗热毒、抗瘀血、抗痰浊热毒是胃癌发生的重要因素,并伴随于胃癌发展扩散及转移的病理变化全程,根据不同器官的肿瘤可以选用不同的清热解毒抗癌药,何师在论治胃癌时多加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七叶一枝花、白英龙葵、土茯苓等。瘀血是肿瘤的病理产物,也是肿瘤的致病因素,何师在临床上多选用石见穿、莪术丹参、赤芍、鸡血藤、穿山甲、土鳖虫、红花、桃仁九香虫、五灵脂等活血化瘀药,同时佐以理气药如郁金、枳壳、青皮等助气血运行。抗痰浊也是治疗胃癌的一大方法,因肿瘤为秽浊之气、有形之痰何师在临床上多选用海藻、昆布、半夏、南星、黄药子、贝母、瓦楞子等药以软坚散结,同时痰为水湿凝聚而生,肺通调水道,脾运化水湿,肾蒸化水液因此,何师在临床上治疗胃癌时注重宣肺、健脾和温肾的综合调治,消除痰浊产生的内在根源。一弘扬在于以精神、药物、饮食及运动弘扬人本身的正气,胃癌病机错综复杂,本虚标实,因而在治疗时要时时顾护患者的正气,早中期且体质较好的患者以攻为主,以补为辅,用药可选用虫类和毒性药等药性峻猛的中药;晚期、高龄和体质衰弱的患者以补为主,以攻为辅,用药宜采用药性和缓的中药而放疗化疗期间以扶正固本为主,减少毒副作用放疗化疗的间歇期又可攻补兼施;病情稳定之后可根据体质状态配制膏方和丸剂,长期服用,以改善和增强体质,预防肿瘤复发。

4  脾藏营理论应用特色

《内经》云:“脾胃者……仓廪之本,营之居也”“脾藏营,营舍意”,何师从经典中得到启发提出了脾藏营的学术观点[4],认为营即从水谷中吸收的营养全身的精微物质,亦即营气,脾藏营的功能正常,则水谷之精微化生有源,气血盛旺,脏腑强盛,机体表现为精力充沛,思维敏捷,四肢健壮有力。反之脾藏营功能失常,表现为脾营虚证或脾营不运证,机体出现一派机体失养、气血不足的虚象。何师强调脾营虚证与脾气虚证、脾阴虚证要加以鉴别,脾营虚证以机体失养、形体消瘦、肌肉痿弱为特征,而脾气虚证必有纳少、腹胀、便溏等脾失健运的症状,临床上脾营虚证与脾气虚证常常并见。营属阴,脾营虚证与脾阴虚证均可见肌肉消瘦疲惫无力、脉虚弱等,但是脾阴虚证可见口渴唇燥大便干结、舌红少津等虚热之象,而脾营虚证多没有热象。由于“营”富有营养,是水谷精微所化生的精微物质,脾营虚证的主要病理变化为营养缺乏,机体失养,根据“虚则补之”的理论,何师对于脾营虚证创立了健脾益营汤(太子参、白术、山药、莲子肉、茯苓、薏苡仁、扁豆、葛根、大枣、山楂、鸡内金、陈皮),补养缺失的精微物质,并助脾之运化,使气血化生有源,营阴有充养之源,在临床上治疗营养不良证、低血糖症、低蛋白血症、消瘦证等属于脾营虚证时效果显著;针对脾营不运证,何师创立了运脾化浊汤(白术、苍术、茯苓、薏苡仁、半夏、泽泻、山楂、草决明、丹参、三七、葛根、荷叶),使痰湿浊邪困阻于脾胃导致的营阴不运得以转输运化,在临床上治疗肥胖、脂肪肝、高脂血症等属于脾营不运证时效果尤佳。

5  唇病论治特色

唇,又名口唇、飞门,唇是消化道的门户,为脾之外候,人体许多脏腑经络皆与唇有着密切的关系,何师根据《内经》“脾主唇”的理论,认为脾与唇的关系最为密切,并总结脾与唇的生理关系为脾生气血以荣唇、脾主散精以滋唇、脾主肌肉以充唇、脾气通口以应唇四个方面[5]。唇为脾之官,唇的病证是脾胃等脏腑病变的外在表现,何师在临床上非常重视口唇的诊察,把唇象作为推测脾胃及诸脏腑功能盛衰、病情浅深、寒热虚实变化的重要依据之一。何师善于从诊察口唇的信息来辅助辨证脾胃病,通过察唇的色泽、观察唇的形状和动态不但可以辅助脾胃病辨证,且能在一定程度上指导脾胃病的治疗。比如唇黄多提示脾胃气虚或气血亏虚;唇黄流津,为脾阳极虚,阴寒内盛;口唇红绛,多见于心脾积热;红而干燥,为脾阴不足;深红干裂,是热盛伤津;唇色暗红,为血瘀热蕴等等。通过唇的病证表现,可反映脾胃等脏腑的内在病变,因此口唇有病,需外病内治,何师在临床上擅长从脾胃论治唇病,积累了丰富经验,他将从脾胃论治口唇病归纳为健脾益营以荣唇色、泻脾清火以除唇热、滋脾育阴以润唇燥、清脾化湿以疗唇糜、补脾益气以安唇瞤五个方面,分别用以不同处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进行治疗,临床上屡获佳效。

6  肠质理论应用特色

何师曾师从于著名中医学家、中医体质学创始人王琦教授,并在其体质理论的启发下,首创了胃质学说,结合大小肠的生理病理特点,又将体质理论应用于肠道,提出肠质学说,认为肠质是指大小肠在先天遗传和后天获得的基础上形成的形态结构和生理机能相对稳定的特质。何师根据多年的临床观察和研究,将肠质分为七种,分别为肠正常质、肠燥热质、肠气郁质、肠湿热质、肠寒湿质、肠瘀血质、肠特禀质。何师认为,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因而一般情况下,肠质和体质是相一致的,即有什么样的体质便有什么样的肠质,肠质与体质具有统一性。临床上肠质对于肠病的发生、证候形成、病理演变都有一定的提示意义,根据不同的肠质而选用不同的饮食、运动、药物及精神调养等手段,可改变或纠正偏颇肠质,从而预防肠病的发生,或者是对已发的肠病具有防止复发再发的意义。溃疡性结肠炎是临床上常见而多发的一种肠道疾病,何师对其治疗有独特的见解和丰富的经验,认为本病的病机多为寒热虚实夹杂,以复合证型多见,临床上以脾虚湿热证最为多见。治疗上主张以“衡”为法当虚实兼理,标本兼顾,寒热同调,气血兼治,通过平调、平治,使肠道气机调畅、气血调和,大肠传导功能得到恢复。根据大便形、色、质、量等分辨寒热虚实气血等病理变化来辨证,根据衡法的指导思想,何师自创新方——健脾清化汤治疗脾虚湿热型溃疡性结肠炎,疗效确切,其方药组成为黄芪、茯苓、白术、苍术、黄连、黄芩、地锦草、败酱草、苦参青黛、木香、赤芍、葛根、莱菔子,全方具有健脾益中清热燥湿、调气行血、化滞止痢之功。同时何师注重内外兼治,常用锡类散灌肠治疗,锡类散具有清热解毒、祛腐化瘀、生肌护膜的作用,通过灌肠,锡类散可以吸附在结肠病变部位,直接产生治疗作用加速结肠糜烂和溃疡黏膜的修复。

中医治疗讲究整体观,何师在治疗脾胃消化道疾病时倡导治病以调神为先,常常运用心理疗法来辅助药物治疗。患者在患病时往往思想负担较重何师针对不同的患者予以不同的心理疗法,如劝说开导法、解疑释惑法、心理暗示法、安慰鼓励法移情易性法、情志相胜法、娱乐怡情法、养性自调法等等,实用性强,可使患者看到治愈的希望,减轻心理负担,使患者气机条达,气血调畅,积极配合药物治疗,常常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周玉平,邓棋卫,黄勇,等 . 何晓晖辨治胆病经验 [J]. 中医杂志 , 2010, 51(12):1 068-1 069.

2]何晓晖 . 胃质的探讨及其在胃病防治中的应用 [J]. 实用中西医结合 临床 , 2006, 6(3):81-82.

3]邓棋卫 . 何晓晖教授治疗胃癌经验 : 第二十五届全国中西医结合消 化系统疾病学术会议 [Z]. 中国江西南昌 , 2013:4.

4]何晓晖 . 试论“脾藏营”[J]. 上海中医药杂志 , 1989, 1(6):45-46.

5]周玉杰,花梁,王铭,等 . 何晓晖教授对《内经》“脾主唇”理论的 阐发及其运用 [J]. 环球中医药 , 2017, 10(4):498-499.

(本文刊于《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年第1期)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