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园地>>正文
 

 
何晓晖运用芳香药治疗脾胃病经验
2023-08-29 17:39 杨文园、何晓晖、李丛、肖莉  [J].江西中医药,2023,54(08):1-3.技出版社

要:芳香药是具有芳香气味中药的统称,与脾胃病密切相关。全国名中医何晓晖在临证中喜用、慎用、巧用芳香药治疗脾胃病,积累了丰富的临证经验。何晓晖结合自身经验将芳香药在脾胃病中的效用归纳为醒脾化湿、疏肝健脾、活血通络、散寒温中、消食化浊、燥湿止泻6个方面。

关键词:芳香药;脾胃病;何晓晖;名医经验;

何晓晖(1952年—),第二届全国名中医,全国第三、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江西省首批国医名师,从医50多年,积累了丰富的治疗经验,尤为擅长治疗脾胃病,形成了独特的脾胃病学术思想。

何晓晖教授十分重视脾胃在人体中的作用,他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之本、正气之根、人体气化之枢、气机升降枢纽。倡导用“衡法”治疗脾胃病,包括燮理纳运、斡旋升降、权衡润燥、平衡阴阳、平调寒热、兼顾虚实、调畅气血、调和脏腑、调谐心身、协调内外等10个方面。在治疗过程当中,何晓晖教授认为芳香药物大多为升浮药,味辛性温燥,气味芳香,以芳香之气醒脾悦脾、运脾健脾、开胃和胃、消食除滞;以辛燥之性助脾升脾、燥湿祛湿、辟秽化浊、散寒温中、通络开窍,从而促进中焦脾胃阴阳、纳运、气血、升降、润燥的动态平衡,帮助脾胃消化、吸收、输布、化生、贮藏等功能的恢复。本文中的芳香药是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5版,书中有明确记录“芳香”“香”“芬芳”“清香”“微香”等特性的中药。现将何晓晖教授用芳香类药治疗脾胃病的经验介绍如下。

1 运用芳香药的临证特色

1.1 喜用芳香药治疗脾胃病

何晓晖教授认为脾胃病多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大部分病人都是脾胃兼病、寒热错杂、虚实并存、气血同病、痰湿夹杂、升降不调、心身不和,治疗上可以通过平衡纳运、升降、润燥、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达到脾胃纳运相助、升降相因、润燥相宜的协调与和谐。他指出芳香药在脾胃病的治疗中具有醒脾、和胃、行气、降气、活血、祛湿、散寒、化浊、温中、消食、止痛、止泻12个方面的功用,同时他擅长将芳香药广泛地应用于“衡”法之中。肖莉对何晓晖教授运用芳香药治疗痞满的用药规律进行了统计学分析,结论显示何晓晖教授治疗痞满时使用芳香药比重占总中药35.85%。经统计他常用的芳香药有55味,按频率≥10%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的芳香药有厚朴、枳壳、木香、当归、干姜、吴茱萸、枳实、莪术、柴胡、陈皮、山楂、苍术。

1.2 慎用芳香药治疗脾胃病

何晓晖教授推崇《内经》“顺而已”治疗思想,治疗脾胃病时强调顺从脏腑生理特性组方用药。胃为燥土,生理特征喜润恶燥,治疗宜润降。食管光滑柔润,以通降为顺,治疗宜润养。大肠主津,需要津液滋润方能传导糟粕,治疗宜润宜降。治疗脾胃病的芳香药,大部分都是味辛苦,性刚烈温燥,最易劫伤阴津,故治疗胃病、食管病、大肠病时注意慎用芳香类药物,处方中应配伍阴柔之药护养阴津,以制其弊,如白芍、乌梅、芦根、麦芽之类,正如叶天士所言“刚药畏其劫阴,少滋以柔药”。脾最恶湿,燥能胜湿,芳香药能燥湿助运醒脾,何晓晖教授认为胃肠病多为脾胃同病,治脾又要顾胃,护脾不可伤胃,故用芳香类药物不宜过于辛燥,剂量宜小,以防耗气伤阴。如使用干姜、吴茱萸、草果、花椒等辛温大热之品,常用量为3~6 g。何晓晖教授使用木香、川芎、青皮、苍术、砂仁、檀香、吴茱萸等芳香温燥药,常中病即止,恐温燥助热,耗气伤津。

1.3 巧用芳香药治疗脾胃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脾胃为中焦,含中和之气,以平为健。何晓晖教授指出在治疗脾胃病时要以平衡中焦阴阳为纲,这就要求在使用性味偏性较大的芳香药时要做到“善用巧用”。芳香药物味辛性温,多为燥烈之品,使用不当则易损伤脾胃,何晓晖教授提出在用药过程中要以“衡”为法,巧用药对,阴阳相济,寒热相伍,润燥相济,以兴利制弊。他用芳香药的常用药对多为寒热相伍、攻补相伍、升降相伍、收散相伍、润燥相伍,如半夏配麦冬,柴胡配白芍,吴茱萸配黄连,干姜配黄芩,桂枝配白芍,厚朴配芦根,木香配黄连,细辛配石膏,苍术配葛根,莱菔子配人参等。何晓晖教授效法仲景自创和中调胃汤,是治疗脾胃病“衡法”的代表方。方中14味药物有姜半夏、干姜、白术、枳壳、吴茱萸、莱菔子等6味属于芳香类药物,全方寒热并用、通补兼施、气血同调。方中半夏-白芍、吴茱萸—黄连、干姜-黄芩、莱菔子—党参、枳壳—丹参等药对,协同平调中焦脾胃阴阳、虚实、寒热、气血、升降、润燥,临床效果突出,已成为治胃名方。

2 芳香药在脾胃病中的具体应用

2.1 醒脾化湿

“土爱暖而喜芳香”,芳香之品能醒脾化湿,温燥之药可运脾燥湿,能推动中焦阻滞之气,使脾胃升降之气机调畅,恢复脾胃运化功能。何晓晖教授认为芳香药善入脾胃经,投其所喜,有加强运化,增进食欲,醒脾开胃的功效。常用药物有藿香、佩兰、砂仁、苍术。何晓晖教授认为藿香、佩兰、砂仁三药,香而不烈、温而不燥,是芳香化浊、醒脾开胃的首选药物,藿香常用于夏季暑湿困脾的治疗,常与佩兰相须为用,但佩兰性平,常用于脾经湿热,口中甜腻、多涎、口臭等脾瘅症。砂仁是“醒脾调胃要药”,《本草备要》也指出:“补肺益肾,和胃醒脾,快气调中,通行结滞。”何晓晖教授常以砂仁健脾、运脾。何晓晖教授临证喜用苍术祛湿,常与白术配伍广泛用于中焦脾胃病的治疗:如脾胃不健,纳运失职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恶心呕吐;湿阻中焦,气机不利的胸脘满闷;湿邪下注,水走肠间的腹胀、肠鸣、泄泻408。

2.2 疏肝健脾

《素问·举痛论》提出“百病生于气”。脾胃为气机升降之枢,脾胃病多有气机不畅的表现,如肝气犯胃、脾胃气滞、胃气不和、腑气不通等。何晓晖教授以芳香药扶土抑木,调畅肝气以健运脾气,和胃安中,常用的代表药物有:柴胡、枳壳、香附、郁金。柴胡辛行苦泄,能条达肝气,疏肝解郁,配伍枳壳则理气宽中,行滞消胀,善于治疗肝失疏泄、气机郁阻所致的痞满、吞酸、嗳气、少腹胀痛,柴胡用量不宜过大,10~15 g为宜。若情志抑郁、失眠、精神紧张常配伍香附、郁金,解肝气郁结,平肝气横逆。

2.3 活血通络

脾胃病以慢性病为多见,久病入络入血,如溃疡病、慢性萎缩性胃炎、胃肠肿瘤、溃疡性结肠炎、胃息肉、肠息肉等病多有瘀血见症。宋代陈自明说:“气血闻香则行。”不少芳香走窜之药具有通达之性,善于活血化瘀、通经活络,何晓晖教授在脾胃病治疗中极为常用,常用药物有:当归、川芎、蒲黄、乳香、没药。在临证当中,何晓晖教授指出当归是活血行瘀的要药,配伍川芎,可以通达脾胃气血,对于气滞血瘀的胸腹部疼痛、积聚痞块、瘀肿疼痛都有良好的作用。乳香、没药辛香走窜,苦泄温通,行气活血,散瘀止痛,不宜长时间使用,以防败坏胃气。何晓晖教授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时,把活血化瘀法贯穿于治疗的始终,并且创制经验方双蒲散。方中蒲黄行血、消瘀、止血止痛,常与五灵脂、刺猬皮等同用。

2.4 散寒温中

脾主运化,胃主腐熟,有赖于中阳温煦。恣食生冷或寒邪内犯,直伤脾胃阳气。寒凝气滞,滞于中焦,不通则痛;或寒湿不化,清气下陷,则生飧泄;或脾阳虚衰损及肾阳,则完谷不化。何晓晖教授指出芳香药物当中,以性温、味辛最多,其气偏升,芳香温燥之性可温中和胃,辛香之气达脾化湿行滞,使枢纽之机得复。临证常用药物有:桂枝、紫苏、生姜、高良姜、吴茱萸、肉桂。何晓晖教授指出脾胃中若感受外来风、寒、湿邪气出现脾胃虚寒,常以桂枝疏表,温通经脉,散寒止痛,若出现中焦气滞时,治疗中配伍紫苏能够发挥其宽中行气之功。呕吐症状明显时加入生姜、高良姜。若湿阻中焦时,常配伍少量藿香,故何晓晖教授最喜用藿香正气散防治因风、寒、湿、暑邪所导致的胃肠疾病。若脾胃病中偏阳虚寒湿或脾肾虚寒者,何晓晖教授常用肉桂、吴茱萸配伍少量附子温补脾肾以助运化,若脾肾阳虚兼有疼痛,则以乌药温化助阳止痛。

2.5 消食化浊

古今医家对“浊邪”的认识不一,古人常把湿邪、痰湿、湿热等易伤上焦清窍的病邪称为“浊”。何晓晖教授指出,若过食肥甘,安逸过度,若脾胃受损,食滞中焦而成中满,水谷精微不能输运、化生、利用,就可聚湿生痰成浊,生成膏浊,即脂浊、糖浊、尿酸浊、蛋白浊等,聚集于血脉形成“血浊”,生成高血糖症、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高凝血症等,成了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肥胖症、高脂血症、痛风等代谢性疾病的病理基础。何晓晖教授认为芳香药物入脾醒脾,可以使中焦清阳之气上升,促进食物的消化与吸收,使气行而积消,可以消食化浊,常用药物是焦山楂、焦神曲、荷叶。若见明显的消化不良,则配伍莱菔子,何晓晖教授认为莱菔子味辛气香,行散,善行气降气,导滞消胀,实证虚证均可应用。

2.6 燥湿止泻

明代李中梓在《医宗必读·泄泻》中提出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李氏指出:“脾土强者,自能胜湿,无湿则不成泄。”可以看出泄泻治疗的关键在于健脾与除湿。根据泄泻的病因病机不同,以及芳香化湿药各单味药物作用功效的特性不同,何晓晖教授认为用于治疗泄泻的芳香药物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以香薷、藿香、佩兰为代表的散寒化湿芳香止泻药,常用于外感寒湿或暑湿之腹泻,以藿香正气散为代表方。二是以苍术、厚朴、陈皮为代表的燥湿健脾芳香止泻药,针对的是湿滞内生、脾困胃呆、升降失常所致的泄泻病,以平胃散为代表方。三是以吴茱萸、肉豆蔻、干姜为代表的温中燥湿芳香止泻药,主要针对的是脾阳虚泻、寒湿困脾的泄泻或肾阳虚衰的泄泻,以四神丸为代表方。四是以焦山楂、焦神曲为代表的消食化积芳香止泻药,用于食积腹泻和小儿消化不良泄泻,以保和丸为代表。

3 小结

何晓晖教授认为,脾胃病产生的根源在于脾气虚与脾藏营功能失调,表现为脾失健运与脾营不运,多由饮食失宜、七情失节、劳逸失度所致。脾气虚则运化失司,气、血、津液化生无源,易内生五邪。脾胃为中焦,内宅中和之气,为人体气机升降的枢纽,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主降。脾胃虚弱,中焦气机易出现升降失常,从而使脾胃运化功能失职,脾不升清,胃不降浊,甚或中阳不足而发病。出现脘腹痞胀、疼痛,嘈杂、呕吐、泄泻等症。芳香药物辛温走窜,主要归脾、胃、肝、肺经。气味芳香,味辛能散,性温能行,且脾喜芳香,香能醒脾,芳香健脾悦胃,可以达到理气开郁、化湿除浊、通络开窍、散寒温中等作用,有助于祛湿化浊,使脾胃气机升降功能与脾胃运化功能得到恢复。何晓晖教授在50多年的中医临证中,探索、领悟和总结了脾胃病治疗一字经——“衡”,以“衡”法理论为指导,喜用、慎用、巧用芳香药物治疗脾胃病,临床实用性强,疗效确切。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