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学术讲座 | 临床经验 | 传承课堂 | 医话选萃 | 典型病案 | 旴江医学 | 学生园地 
   
当前位置: 首页>>学生园地>>正文
 

 
基于数据挖掘探讨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用药经验
2024-03-17 11:34 周玉杰 叶斌 缪文学 梁雅琪  中医临床研究, 2023, 15 (26)

摘 要:

目的:基于数据挖掘总结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的用药规律。方法:收集并选取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的门诊医案1 191例,建立中药数据库,统计药物频次,进行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结果:何晓晖教授治疗脾胃病常用中药有168味,高频中药(≥160次)有29味,单味药使用频次最多的为半夏(1 063次)。最常用的药物有半夏、蒲公英、黄连等。药物关联规则分析显示,半夏-海螵蛸、半夏-白术、半夏-黄连、半夏-蒲公英等关联较高。聚类分析显示,厚朴、莱菔子等常搭配使用。复杂网络分析得出核心药物包括半夏、北沙参、丹参等。结论:何晓晖认为脾胃病为本虚标实之病,实以湿、瘀、食积为主;虚以阴虚、气虚为主。治疗强调标本同治,以益气健脾、燥湿化痰、活血化瘀、消食导滞为主。

关键词:数据挖掘;脾胃病;临床经验;半夏

何晓晖教授是国家级名中医、江西省名中医,在脏腑理论、体质学说、辨证论治、旴江医学等方面均有突出的学术成就,尤其是在脾胃理论方面具有独特的学术见解,其创立的“胃质学说”“脾营学说”“脾胃病辨病-辨证-辨体-辨时四辨一体诊疗模式”等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近年来,数据挖掘技术被广泛运用于总结分析名老中医经验方面,能挖掘中医数据潜在的规律,对于临床诊疗疾病有重要的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以近三年何晓晖教授在南昌市千家方中医诊所的病案资料为来源,共收集病案1 191例,得到药物168味,将药物导入Excel中,建立数据库。

1.2 方法

(1)频次统计:使用Excel 2021对病例药物频次进行统计。(2)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运用IBM SPPS Modeler 18.0对数据中的186味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建立数据源→类型→网络,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2,利用Apriori算法建模挖掘中药之间潜在的配伍关系。(3)复杂网络分析:将数据库文件进行关联规则矩阵准备,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可视化网络展示。设置最大链接数为80,弱链接上限为15,强链接下限为35,链接大小连续变化,圆形布局。(4)聚类分析:采用SPSS Modeler18.0对使用频率居前3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冰柱图和树状图。

2 结果

2.1 药物频次分析

纳入符合条件的方剂共1 191首,涵盖了186味中药,总计用药频次18 146次。高频药物(频次≥130)共30味,用药总频次达15 352次,其中使用最多的是半夏,共使用了1 063次,其次为蒲公英使用了1 049次、黄连使用了1 029次、白术使用了1 008次,其余药物使用次数少于1 000次。见表1。

2.2 核心药物关联规则分析

运用IBM SPPS Modeler 18.0对数据中的186味药物进行关联规则分析,建立数据源→类型→网络,设置最低条件支持度为10%,最小规则置信度为80%,最大前项数为2,利用Apriori算法建模挖掘中药之间潜在的配伍关系。得到1 398组规则数,其中最大支持度为89.13%,最小支持度为10.03%,最大置信度为100%,最小置信度为80%。表2为规则数中两药关联较高的前20组药物,表3为规则数中三药关联较高的前20组药物。

2.3 复杂网络分析

将数据库文件进行关联规则矩阵准备,然后导入IBM SPSS Modeler 18.0软件,进行可视化网络展示。设置最大链接数为80,弱链接上限为15,强链接下限为35,链接大小连续变化,圆形布局。获得处方中所使用的核心药物:半夏、北沙参、丹参、黄连、黄芪、黄芩、蒲公英、莱菔子、茯苓、白芍、白术、海螵蛸、枳壳、干姜、太子参、厚朴。线条越粗关联越强,可见半夏与海螵蛸、蒲公英、黄连、白术,黄连和蒲公英,海螵蛸与蒲公英等关联较强。见图1。

2.4 聚类分析

用SPSS Modeler 18.0对使用频率居前30位的中药进行聚类分析,获得冰柱图和树状图(图2、图3)。由冰柱图可见,若按照聚类群数5来分,可得到5组有效中药组合,分别为鸡内金-三七-丹参-当归-黄芪、延胡索-甘草、神曲-陈皮-党参-干姜-木香-茯苓-白术、太子参-麦冬-北沙参,其余中药为一组。

由树状图可见,在label number=20往下划线,可以得到8个聚类组合:(1)厚朴、莱菔子、柴胡、枳实;(2)吴茱萸、瓦楞子、半夏、海螵蛸、黄连、黄芩、蒲公英、白芍、枳壳、白及;(3)北沙参、麦冬、太子参;(4)甘草、延胡索;(5)陈皮、神曲;(6)干姜、党参、木香、白术、茯苓;(7)黄芪、当归;(8)丹参、三七、鸡内金。

3 讨论

脾胃病范围广泛,临床腹胀、腹痛、胃痛、便秘、泄泻、胃痞等都与脾胃有关,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脾胃病发病率越来越高,且逐渐呈现低龄的趋势。历代医家对于脾胃病的治疗各有侧重,中医治疗脾胃病优势明显,值得探究。

3.1 治脾胃病重视衡法

何晓晖教授推崇吴瑭(号鞠通)“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之论说,总结治疗脾胃病一字经——衡,认为“衡”是人体健康和谐在生命活动中的具体体现,如阴阳平衡、脏腑平衡、气血平衡等。衡法,即平调、平治之法。脾胃二器同属中焦脏器,一阴一阳,一运一纳,一升一降,是人体生命活动平衡之枢纽,而脾胃病又以慢性过程为多见,疾病迁延日久,病机错综复杂,因此,在治疗脾胃病时,何师强调应从整体出发,协调平衡,如此才能取得理想的远期疗效,并能防止疾病的复发。

何师总结衡法在脾胃病的运用时,同时考虑脾胃纳运,充分兼顾脾胃同调,如选用脾胃同治经典方——香砂六君子汤。方中党参、茯苓、白术、甘草健脾益气有助运化,木香、砂仁、陈皮、半夏理气和胃利于受纳。斡旋升降,灵活选用升降之药,如补中益气用升麻配伍枳壳,理气止痛用柴胡配伍枳实,活血化瘀用桔梗配伍牛膝等;权衡润燥,燥湿同治,如运用理气止痛药时,其药多辛温香燥而易伤阴,此时可配伍阴柔之药白芍、石斛、芦根等,正如叶桂(字天士):“刚药畏其劫阴,少滋以柔药。”平衡脾胃之阴阳,灵活运用附子理中汤、参苓白术散、六君子汤、益胃汤等补脾胃阴阳;寒热并治,选用半夏泻心汤、黄连汤、乌梅汤、左金丸等治疗慢性脾胃病,且常用药对黄连-吴茱萸、黄芩-干姜、蒲公英-半夏,以达到兼顾阴阳之效。调畅气血,理气与活血同用,如运用理气止痛剂时兼用活血之药赤芍、丹参、当归等,用活血化瘀剂时兼用柴胡、枳壳、陈皮等。脾胃病多缠绵难愈,临床多见虚实夹杂证,故在治疗时要兼顾虚实,倡导“通补”“运补”,如予补中益气汤和参苓白术散。

3.2 重视药对在脾胃病治疗中的运用

从关联规则分析表中可以看出,高频药对组合有半夏-海螵蛸、半夏-白术、半夏-黄连等。《神农本草经》:“药有阴阳配合。”药物配合有相须、相使、相杀、相反等不同,何师强调临床既要掌握相辅相成药对的使用,又要运用好相反相成药对,因其更能体现中医阴阳互生、五行制化、水火相济等理论特点。如何师擅长反佐药对,寒热、升降、散收、通补等药物同用,以达到相反相成的治疗效果;如半夏配伍黄芩、黄连配伍吴茱萸等,即体现寒热药对在脾胃病中的运用;还有收散药物如柴胡与白芍同用,细辛与五味子同用等;升降药物如升麻与枳壳、桔梗与牛膝同用等;如在运用大黄顺应胃肠通降之性时充分考虑到慢性胃肠病多兼脾胃虚弱,可以佐以茯苓以益气健脾,制约大黄峻猛之性,使通便不致泄,祛邪不伤正;还有苍术、芦根的使用,燥润相济,燥湿而不伤阴,清热而不损阳。

3.3 专药在脾胃病中的使用

中医治病强调辨证论治,也不能忽略辨病。一般辨证为主,但以辨病为先,通常西医的辨病有助于医生把握疾病的病因和病理变化,何师强调有一些脾胃疾病可以选用专药应对。从结果分析可以看出,何师运用海螵蛸、蒲公英等药物频次高,究其原因,这些药能专门针对某一疾病。如治疗西医诊断之消化性溃疡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加用海螵蛸、瓦楞子等制酸药,因胃酸对消化性溃疡病的影响甚大,且可加用白及、五灵脂、甘草等来保护胃黏膜。又如治疗幽门螺杆菌阳性,加用黄连、黄芩、蒲公英等抑菌药。

从频次统计可以看出,半夏在处方中运用的比例极高,一来半夏是衡法的代表药物之一,其次半夏体现出“湿”在脾胃病的产生中地位重要。半夏,辛温,入脾胃肺经,能和胃止呕、燥湿化痰、软坚散结等,运用范围很广。《灵枢·邪客篇》:“饮以半夏汤一剂,阴阳已通……”《本草纲目》记载半夏“能散亦能润”,《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更是有40余个方剂使用了半夏。古人认为半夏能降、能散、能燥、能润,为调和阴阳之要药。从关联规则分析可以看出,半夏配伍有诸多药物,如半夏配黄连,能平调寒热;半夏配白术,能化痰降逆。现代药理也表明半夏对胃溃疡有很好的疗效,其能减少胃液量,降低游离酸和总酸度、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对急性损伤有保护和促进黏膜修复作用。实验还表明,半夏还有促进家兔胆汁分泌的作用。临床上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剂很多都是以半夏为主药,如半夏泻心汤、小半夏汤、二陈汤、半夏厚朴汤等。何师创制的脾胃病新方——调胃十方,大都以半夏作为主要药物。何师还重视西医检查在中医诊断、治病中的运用,如胃镜显示胃黏膜暗红水肿,或有结节隆起,此多为瘀血内阻,可加丹参、三七以活血化瘀。若胃黏膜充血、糜烂,多为湿热内阻,加黄连、黄芩、蒲公英等以清热燥湿。若黏膜有溃疡,加乌贼骨、浙贝母、白及来促进溃疡的愈合。若见黏膜出血,加仙鹤草、白及、三七以止血。还有病理切片也可参考以用药,如肠上皮化生可加莪术、白花蛇舌草、土茯苓、菝葜、刺猬皮等以清热解毒。

3.4 治脾胃病重视标本同治

脾胃病的产生与外感、情志、饮食等因素都有关,而又与人体自身正气密切联系,何师治疗脾胃病重视标本同治,治标重在祛湿、消食、化瘀等,且要注意补养人体正气,重在健脾益气,滋阴补血等。通过聚类分析,共得到8组药物组合。

第一组:厚朴、莱菔子、柴胡、枳实。该组药物具有疏肝解郁、消食化积、理气止痛的功效。厚朴、莱菔子与枳实合用,下气除满、消食导滞。何师根据《黄帝内经》“饮食不节,而疾生于肠胃”“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的理论,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创造性地提出“伤食为百病之长”,在脾胃病的治疗过程中也尤为重视饮食因素。柴胡与枳实的合用,一升一降,增舒畅气机之功,斡旋中焦气机,利于脾胃升清降浊,亦可体现何师治疗脾胃病注重“衡”法的应用。

第二组:吴茱萸、瓦楞子、半夏、海螵蛸、黄连、黄芩、蒲公英、白芍、枳壳、白及。此组药物为何师经验方——清中调胃汤的主要药物,清胃泄热,和胃安中。其中黄连、黄芩、蒲公英清泻胃热,兼清心、肝之火;半夏、吴茱萸辛开苦降,开郁降逆;白芍酸甘柔润,枳壳行气导滞以助通降,海螵蛸、瓦楞子制酸止痛,白及收敛止血。脾胃系疾病的发作与幽门螺杆菌紧密相关,而何师在1984年提出革兰阴性杆菌为湿热之邪的观点,幽门螺杆菌为革兰阴性杆菌,其所致疾病也具有“湿热”的基本特征,体现何师治疗脾胃病多从湿热着手的学术思想。

第三组:北沙参、麦冬、太子参。此组药物益气生津、气阴并补。北沙参、麦冬作为养胃阴、清胃热的常用药对,对胃阴虚或热伤胃阴、津液不足尤为适宜。太子参药性平和,健脾补气益阴。

第四组:甘草、延胡索。延胡索既善活血,又擅行气,止痛之效尤佳,“能行血中气滞,气中血滞,故专治一身上下诸痛”,历来作为止痛要药,不论寒热,皆可应用,配伍甘草以缓急止痛,此二药是治疗胃痛的常用药对。

第五组:陈皮、神曲。陈皮燥湿化痰,理气健脾,而神曲长于消食和胃,此组药物配伍,相使相助,消食和胃,理气导滞。

第六组:干姜、党参、木香、白术、茯苓。此组药物益气健脾、温脾暖胃,木香行气,使补而不滞,是补益脾胃的常见组合,体现何师治疗脾胃病注重扶助人体的正气,遵循王道,以脾胃为本,守中守正,正如《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第七组:黄芪、当归。此组药物益气补血,气血同调,且当归补血活血,补中有动,行中有补,为血中之气药、血中之圣药。

第八组:丹参、三七、鸡内金。丹参活血化瘀,三七化瘀和血,鸡内金消食化积。对于兼有血瘀证的脾胃病患者,常配伍丹参、三七活血化瘀;兼有食积证者,常用鸡内金消解积滞。

本研究以数据挖掘的方式,应用计算机信息技术,分析何师治疗脾胃病的临床组方用药特点,结果表明,何师在治疗脾胃病时重视“衡”法的应用,通调脾胃,以平为期,并注重药对、专药的使用,标本同治,治标重在祛湿、消食、化瘀等,治本重在健脾益气、滋阴补血等。何师专于中医临床四十余载,学验俱丰,在脾胃病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学习并研究何师组方用药规律,对临床辨证用药大有裨益,值得对其进一步研究。

关闭窗口
 

版权所有:江西中医药大学何晓晖名医工作室 邮政编码:330006